本文是關於以下兩篇前文討論的相關說明
> 7181 11 7/02 cool810 R: [問題] 初果須陀洹投生到人間一定是富貴之家
│ 文章代碼(AID): #1T6tyXVy (Buddha) [ptt.cc]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a/M.1562083105.A.7FC.html │
> 7185 14 7/04 amidha R: [問題] 初果須陀洹投生到人間一定是富貴之家
│ 文章代碼(AID): #1T7Vsx1y (Buddha) [ptt.cc]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a/M.1562246587.A.07C.html │
在此就用淺白舉例的方式,來說明前面討論的止觀以及涅槃的問題。
止與觀都涉及心的專注,止是專注於概念,觀是專注於法相。
止的成就是定,觀的成就是慧,大乘認為可以「止觀雙運」「定慧等持」。
上乘則是將禪法分為止禪與觀禪,止禪致定,觀禪致慧。
實際的修作操作,要由對象說起。
止觀修行的專注,可以有種種對象,但一般有著某些既成的對象,譬如注意呼吸。
注意呼吸到呼吸活動化為禪相光明,而專心投入禪相光明,得心同一境,這是止。
注意呼吸到呼吸活動顯現法相變化,而專心隨觀法相變化,見法相生滅,這是觀。
止禪修習,譬如上乘止禪遍處的白遍,是以白色為對象。
行者專心注意在白色上,直到心中顯現白色影像,而成白色光明,一心投入而得定。
然而隨著專注對象不同,也有不同證得禪定層次。
若是對象是有複雜形相,那就只能證到初禪,因為無法脫離尋伺作用。
若是對象涉及思維,那就連初禪也不可得,只能達到近行定。
若是對象是單純之色,譬如地水火風青黃赤白,那就只能達到色界定。
若是對象是空大或識大,那就跳過色界定而直達無色界對應定境(空無邊或識無邊)
佛經記載的十遍處是地水火風空識青黃赤白,
而在南傳《清淨道論》將空識兩大歸於無色界定,改為限制虛空遍與光明遍。
觀禪修習,或是觀察呼吸變化,或是觀察姿勢變化,或是觀察步態變化,觀察種種變化。
就是四念處於身受心法四處的種種變化,而在觀察中直覺到名色法的生滅變化。
所謂法念處,其實就涵攝對應了所有一切現象的變化。
譬如觀察到呼吸變化是一連串的動動動......的風大色法所構成。
當初始觀察到名色法的變化,然後隨著觀智增長,觀察的深度與廣度也會增進。
止的對象,在其穩定不變的禪相成就,而一心投入即可得定。
觀的對象,在其變化無常的法相生滅,而一心隨順即可得慧。
所以兩者在修習上是互斥的,兩者可以同在,但卻不能同時修行增進功力。
譬如行者慧觀已得生滅智,具備慧力可以不需注意就可自然隨觀生滅。
於此生滅智基礎,然後他轉而修止禪白遍,專注白色概念而得初禪。
當他得到初禪禪相與證入初禪,他仍舊會見其生滅智程度的生滅現象。
他專心修證初禪時,是專注在白色概念上,而無法增進其慧力。
反之,又如行者止定已以白遍得致初禪但全無慧力。
他如果入了初禪定,就會一心全是穩定白遍禪相。
而當他開始轉向觀察名色生滅,就會逐步喪失定力而退出初禪定。
他可以利用其修成的初禪定力來作慧觀,就是不斷入定作觀而出定。
這樣他專心修證觀慧時,是不斷入出定而專注在色法變化上,而無法增進其定力。
所以止觀可以雙運,定慧可以等持,但要修習增進功力,只能同時擇一為之。
不可能在修行中同時可以修習止觀而增長定慧。
不是憑藉既成慧力而修習增長定力,就是憑藉既成定力而修習增長慧力,兩者只能擇一。
實際的止觀修行再操作上都很單純,止就在專注禪相概念,觀就在專注法相變化。
要專注就必需有定,觀也需要定力,但非穩定不變,而在隨順變化,所以叫剎那定。
就是可以剎那剎那緊跟名色法變化的定力,這雖與穩定專一禪相的止定不同,
但都有一樣的尋、伺、喜、樂、捨的禪支。
觀所需要的剎那定,是於近行定,但隨其觀智增長,也會有對應色界定的禪支。
所以剎那定隨著修行證向涅槃的觀智增進,也會有同於初二三四禪的禪支體驗。
這在現代修習純觀禪法的行者,是有實修體驗記載。
至於慧觀得證涅槃,是在觀智增長到行捨智,最終證得到道智果智。
道智果智的境界,是世間心的名色法止息,但還有道心果心緣涅槃的清淨名法。
道心果心緣涅槃的心路過程,一樣是有連串心念,但因世間名色法已息,所以不見生滅。
初二三四果聖者,道智果智與果定的涅槃境界,就是佛經所謂無相心定。
這種無相心定的境界,並非無餘涅槃的名色法完全止息,還有出世間心念流存在。
真正無餘涅槃的名色法完全止息,是四果阿羅漢的 在滅盡定中 或 其滅度以後。
以上就是個人在此淺白的簡要說明,敬請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