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自《風動石》‧<世法經>講記 馬哈希尊者 著
24. 佛陀不得不吃馬麥
成佛後十二年,有一次佛陀前往印度西部一個稱為毘蘭若(Veran ja )的小鎮。
他坐在鎮上附近名為那鄰羅 (Naleru)的楝樹下面,這樹如此命名是因曾有夜叉附身,正
如我們在緬甸的某些樹木,已被一些神靈附身, 因此就以這種神靈名之。
跟隨佛陀的是五百比丘。當時有位婆羅門是該鎮的居民,他出來指責佛陀,佛陀給這位指
責的婆羅門開示,然後這位婆羅門達到須陀洹果位。
所以婆羅門請求佛陀在這個夏安居停留在小鎮,佛陀同意這一請求,他和五百的弟子在這
裡度過夏安居。
毘蘭若的婆羅門請求佛陀在這個夏安居留下來,但他沒有為佛陀建立寺院,五百弟子不得
不尋求在該樹附
近作為庇護的地方,他們的庇護所可能就是大楝樹周遭的小楝樹。
由於這一年乾旱,比丘沒有被雨淋的困擾。
逗留期間摩羅做了邪惡勾當,他使住在半徑一由旬 (yujana 大約六英里)內的人對佛陀
、僧伽、佛教一無所悉。
此外,當時有飢荒,老百姓的財富來自配給制度,那時的通訊如此糟糕,所以物品配送非
常困難。人在挨餓,鎮上沒有人可以提供食物給比丘。
當時五百馬販從印度北部的克什米爾趕到那個小鎮,由於飢荒,沒有人來買馬,但雨已經
降到他們家鄉,他們不得不留在那個小鎮。
這些馬販願意提供食物給佛陀和他的弟子,但他們僅僅是旅人,沒有設備 來烹煮每天的
供養。他們給佛陀ㄧ行人大量的普拉卡 (pulaka),一種餵養他們馬匹的硬小麥。這可能
是生的,必須水煮來吃,pulaka常常被譯為馬麥(mayaw rice)。
馬販餵養他們的馬,改成每天只有一次,而不是往常的兩次,因為他們提供馬的糧食給佛
陀和比丘。 由於他們只是旅人,不能承擔烹煮任務並提供煮熟的小麥佈施,比丘們必須
親自烹煮那些施主給的馬麥。
這小麥必須煮熟,再放置在陽光下曬乾,然後曬乾的小麥必須被壓碎或搗碎,加水濕潤後
可當作膳食。這工作每次必須由八或十個比丘為一組才能完成。
馬販也佈施奶油與蜂蜜,尊者阿難以奶油及蜂蜜混合小麥給佛陀用餐。據說天神把天上的
食物放入這混合物中,佛陀接受這食物並食用後,花了整整一天,坐在大楝樹下進入果定
(phala sama patti)。
所有比丘除了阿難之外都是阿羅漢。尊者阿難當時只是須陀洹。因此,所有其他比丘也整
天各自坐在楝樹下進入果定。在這種方式下, 佛和五百阿羅漢花了整個夏安居在這飽受
飢荒折磨的地方。
這實例,使我們不得不欽佩佛陀和他的弟子。
對普通人,這個情節是不會太滿意的。他可能會問,佛陀過去多生以來曾經做了許多崇高
的功德,為什麼還是應該被迫吃這種低劣食物。並且他的弟子都是阿羅漢,還是要吃這麼
簡陋的一頓飯,為什麼?
答案很簡單,佛和阿羅漢也不能從世間法中得到豁免,這應該是個簡潔又令人滿意的答案
。
在巴利語本的答案(在《譬喻經》(Apada na)巴利語本)如下:
https://i.imgur.com/uxmpC8b.jpg
在弗沙佛(Phussa Buddha)時代,我告訴弗沙佛的弟子吃馬麥,而不是更軟、更細的那種
米飯(salay rice)。我是以威脅的口吻說的。為了講粗言惡語的報應,我接受了毘蘭若婆
羅門的要 求,在毘蘭若夏安居,並被迫吃粗糙的馬食。7
這可能被問到,如果佛陀避免待在這個被摩羅蠱惑的小鎮,而到另一個地方去度夏安居,
是否比較好?
佛陀所到之處報應亦將跟隨,所以是否停留在毘蘭若度過夏安居,或到其他地方,沒有什
麼區別。摩羅會跟隨佛陀,施展他的詭計,蠱惑供養佛陀和他弟子的居民。他停留在毘蘭
若會好一些,因為有馬販駐留,至少提供馬麥給他們。
然後,這也可能會被問到,為什麼摩羅沒有蠱惑馬販?唔!他有點慢了。他已蠱惑鎮民,
而在那時馬販已經提供馬麥給佛陀和他的弟子。
凡是已提供給佛陀的東西,任何人都不能酌減。這是《彌蘭陀問經》 (Milinda Pan n
ha )與其《注釋書》(Atthakatha )所曾記述的。我們現在知道為什麼佛陀不得不付出
,他在過去生說粗惡語的代價。
那麼他的弟子,五百比丘呢?我們可以解釋,如果這樣一個將要成佛的人格造這樣的口業
,那這些五百阿羅漢必定在他們前生的某一世曾犯下類似罪過。
我們將不得不思考的是:如果一個如同佛陀一樣的人格,必須付出托空缽或得不到利益的
報應,我們一般人有一天必將面臨這樣的逆境,所有我們必須做的是遵循佛陀的腳步並忍
受拮据。
在深深地尊崇佛陀的耐心與忍辱的同時,我們應該思考和實踐像他一樣的耐心和忍辱。我
們還應該關注五百佛弟子的耐心與忍辱,並讚歎他們,他們不得不搗碎堅硬的馬麥並吃它
,這種飯遠遠遜於我們現在最差的米飯。
所以佛陀說:「阿難,你這位好人,已經達到成功的境界。你已征服貪婪和鄙陋的欲望。
」佛陀能克服糧食短缺,在於他有無限耐心與忍辱。
毘蘭若村遭受飢荒但附近的村莊相當富裕。佛陀的弟子並沒有責怪佛陀在 毘蘭若村停留
,他們都忍耐著。
這就是為什麼佛陀對他的侍者阿難說,他的弟子們已經達到成功的境界。
戰勝貪婪乃基於此事實:這些比丘只到保證當天返回的距離托缽,也沒有前往到另一個地
方,從而打破了結夏安居的戒律。或想要以低劣的方式,吹噓他們高尚的人品,向人家宣
告他們是阿羅漢,以便獲得眾人的供養;這些比丘透過克制上述的行為,征服了他們想得
到布施的欲望。
佛陀稱讚五百比丘戰勝貪婪與惡劣的欲望之後,他預言未來的比丘將變得貪婪。他說:「
未來許多的比丘會對提供給他們的供養物太挑剔。他們會說,某些米飯過於堅硬,或太軟
;特定的咖哩太鹹、太淡、太酸或太 冷。」今天你們可以找到這樣的僧人。
7 《佛說興起行經》卷下佛說食馬麥宿緣經第九,後漢外國三藏康孟詳譯:「在毘葉佛世
,我罵諸比丘:不應食粳糧,正應食馬麥;汝等童子說,實如師所道;并及此等師,亦應
食馬麥。」
P61-P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