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06-19 11:23:50《大涅槃經》
「一切跡中,象跡第一;一切想中,無常死想是為第一,
由是諸想能除三界一切貪欲、無明、我慢。」
───────────────────────────────────────
《雜阿含1147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波斯匿王日日身蒙塵土,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佛言:「大王!從何所來?」
波斯匿王白佛言:「世尊!彼灌頂王法,人中自在,精勤方便,王領大地,統理王事
,周行觀察而來至此。」
佛告大王:「今問大王,隨意答我。譬如:有人從東方來,有信、有緣,未曾虛妄,
而白王言:『我東方來,見一石山,極方廣大,不穿、不壞,亦無缺壞,磨地而來,一切
眾生、草木之類,悉磨令碎。』南、西、北方亦有人來,有信、有緣,亦不虛妄,而白王
言:『我見石山,方廣高大,不斷、不壞,亦不缺壞,磨地而來,眾生、草木悉皆磨碎。
』大王!於意云何?如是像貌大恐怖事,嶮惡相殺,眾生運盡,人道難得,當作何計?」
王白佛言:
「若如是者,更無餘計,唯當修善,於佛法律專心方便。」
佛告大王:
「何故說言:『嶮惡恐怖,於世卒起,眾生運盡,人身難得,唯當行法、行義、行福
,於佛法教專精方便?』何以不言:『灌頂王位眾人人首,堪能自在,王於大地,事務眾
人當須營理耶?』」
王白佛言:
「世尊!為復閑時,言:『灌頂王位為眾人首,王於大地多所經營。』以言鬥言,以
財鬥財,以象鬥象,以車鬥車,以步鬥步,當於爾時,無有自在:若勝、若伏,是故,我
說:『嶮惡恐怖卒起之時,眾生運盡,人身難得,無有餘計,唯有行義、行法、行福,於
佛法教專心歸依。』」
佛告大王:
「如是,如是,經常磨迮,謂:惡劫、老、病、苦,磨迮眾生,當作何計?正當修義
、修法、修福、修善、修慈,於佛法中精勤方便。」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如有大石山,高廣無缺壞,周遍四方來,磨迮此大地,非兵馬咒術,力所能防禦。
惡劫老病死,常磨迮眾生,四種大族姓,栴陀羅獵師。
在家及出家,持戒犯戒者,一切皆磨迮,無能救護者。
是故慧士夫,觀察自己利,建立清淨信,信佛法僧寶。
身口心清淨,隨順於正法,現世名稱流,終則生天上。」
佛說此經已,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
《佛說波斯匿王太后崩塵土坌身經》
西晉沙門法炬譯
聞如是:一時,婆伽婆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拘娑羅國波斯匿王太后崩,時年百歲老無壯勢,精進修善法。
時,波斯匿王供殯送母,日正中還,塵土坌身步往詣園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
時,世尊問王言:「今王何故塵土坌身步來至我所?」
時,波斯匿王便涕泣不能自勝,揮淚白世尊言:「太后崩,世尊!太后無常,如來!
年在期頤無少壯力,積修善法甚戀痛念,夙夜孝養未曾違志,命可贖者世殞身壽。若象馬
車乘贖命可得者,盡當持贖;以人民眾贖命可得者,亦當持贖;莫使我母命過。若以金銀
贖命可得者,亦當持贖;若以珍寶贖命可得者,亦當持贖;若以金銀珍寶贖命可得者,亦
當持金銀珍寶贖命;若以奴贖命可得者,亦當持奴贖命;若以婢贖命可得者,亦當持婢贖
命;若以奴婢贖命可得者,亦當持奴婢贖命;若以村落贖命可得者,亦當以村落贖命;若
以城廓贖命可得者,亦當以城廓贖命;若以村落城廓贖命可得者,亦當以城廓村落贖命;
若以一方贖命可得者,亦當以一方贖命;若以地人民贖命可得者,亦當以地人民贖命;若
以人民一方贖命可得者,亦當以人民一方贖命;莫使我母命過。」
爾時,世尊告波斯匿王言:「如是,大王!如王所說,若以白象贖命可得者,便可以
象贖母命,若以馬車、人民、珍寶金銀、奴婢、村落、城廓、一方人民贖母命可得者,便
當以一方人民贖母命,莫使我母命過。是故,大王!當思惟無常想,當廣布無常想,當廣
布死想。」
爾時,世尊便說偈言:
「一切人歸死, 無有不死者,
隨行種殃福, 自獲善惡果。
地獄為惡行, 善者必生天,
明慧能分別, 唯福能遏惡。
「如是,大王!有四恐畏、大恐畏,無能避者,亦不可以力刀杖避,咒術、藥草、象
馬車乘、人民、珍寶金銀、奴婢、村落城廓、一方人民,珍寶金銀、奴婢、村落城廓、一
方人民。
云何為四?老為大恐畏,肌肉消盡,不可以刀杖避,乃至一方人民皆無能避;病為大
恐畏,無強健志,不可以刀杖避,乃至一方人民;死為大恐畏,盡無有壽,不可以刀杖避
,乃至一方人民;恩愛別離為大恐畏,不可以刀杖避,乃至一方人民。
是謂,大王!有此四大恐畏,不可以刀杖避,咒術、藥草、象馬車乘、人民,珍寶金
銀、奴婢、村落城廓、一方人民,珍寶金銀、奴婢、村落城廓、一方人民。
譬如,大王!有大雲起雷電霹靂,斯須還散亦不久停。如是,大王!人命極短壽極百
歲,其中出者亦少少耳。譬如,大王!有四大山石無有空缺,四山皆等一時相磨,樹木藥
草不可以刀杖避。如是,大王!有四大恐畏至,不可得避。云何為四?老為大患,肌肉消
盡,不可以刀杖避,藥草咒術而得避者;病為大患,無強健志;死為大患,身永滅;恩愛
別離為大患,不可以刀杖避,咒術、藥草而得避者。
大王!廣修無常想,廣布無常想。所以然者,已修無常想,當布無常想,盡斷一切欲
愛,盡斷一切色愛,盡斷一切無色愛,一切無明盡斷,此間所有愛亦斷。譬如,大王!草
稿積薪積以火往燒,大叢林、若臺閣舍,此亦如是。若修無常想,廣布無常想,盡斷欲愛
,盡斷色愛,盡斷無色愛,盡斷無明,盡斷此間所有愛。是故,大王!當以正法治化,莫
以非法治化。如是,大王!當作是學。」
爾時,波斯匿王白世尊言:「此法名何等?當云何奉持?」
世尊告曰:「名除憂患經,此法除去憂患。」
時,波斯匿王白世尊言:「如是,世尊!除憂患經,如是,世尊!除憂患經。所以然
者,我聞此法已,世尊!所有戀慕愁憂皆悉除盡,自覺身體柔軟歡喜。」
爾時,世尊與王波斯匿,具說微妙法勸令歡喜。
時,波斯匿王即從坐起,頭面禮足繞佛三匝而去。
爾時,拘娑羅國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菩提道次第廣論》{節錄}
(戊一)於共下士道次修心
(已一)正修下士意樂
(庚一)發生希求後世之心
(辛一)思惟此世不能久住憶念必死
(壬一)未修念死所有過患
(壬二)修習勝利
(壬三)當發何等念死之心
(壬四)修念死理
(癸一)思決定死
(癸二)思惟死無定期
(癸三)思惟死時除法而外餘皆無益
如是於其有暇身時,取心藏中有四顛倒,於諸無常執為常倒,即是第一損害之門。其
中有二,謂粗及細,於其粗劣死無常中,分別不死是損害門。……
第四如何修念死者。謂應由於三種根本,九種因相,三種決斷門中修習。此中有三,
一 思決定死,二 思惟死無定期,三 思惟死時除法而外,餘皆無益。
初中分三。思惟死主決定當來,此復無緣能令却退者。謂任受生何等之身,定皆有死
,……任住何境,其死定至……住前後時中諸有情類,終為死摧等無差別,即如彼云:「
盡其已生及當生,悉捨此身而他往,智者達此悉滅壞,當住正法決定行。」於其死主逃不
能脫,非以咒等而能退止,如《教授勝光大王經》云:「譬如若有四大山王,堅硬隱固成
就堅實,不壞不裂無諸隕損,至極堅強純一實密。觸天磨地從四方來,研磨一切草木本幹
及諸枝葉,并研一切有情有命諸有生者,非是速走易得逃脫,或以力退、或以財退、或以
諸物及咒藥等易於退却。大王!如是此四極大怖畏來時,亦非於此速走能逃,或以力退、
或以財退、或以諸物及咒藥等易於退却。何等為四?謂老病死衰。大王!老壞強壯,病壞
無疾,衰壞一切圓滿豐饒,死壞命根。從此等中,非是速走易得逃脫,或以力退或以財退
,或以諸物及咒藥等易於靜息。」迦摩巴云:「現須畏死,臨終則須無所恐懼。我等反此
,現在無畏,至臨終時,用爪抓胸。」……
〈道前基礎.暇滿〉
……思惟暇滿利大者。為欲引發畢竟樂故,若未清淨修習正法,僅為命存以來引樂除
苦而劬勞者,旁生亦有,故雖生善趣,等同旁生。……總之修行如是正法,特若修行大乘
道者,任隨一身,不為完具,須得如前所說之身(八暇十滿)。……欲天亦多成無暇處,
故於最初修道之身,人為第一。此復俱盧洲人,不堪為諸律儀所依,故讚三洲之身,其中
尤以瞻部洲身,為所稱歎。是故應當作是思惟,我今獲得如是妙身,何故令其空無果利,
我若令此空無利者,更有何事較此自欺,較此愚蒙,而為重大。……
……如其觀待畢竟義大,如是觀待現時亦然,謂增上生中,自身受用眷屬圓滿之因,
布施持戒及忍辱等,若以此身易能成辦,此諸道理亦應思惟。如是觀待若增上生,若決定
勝,義大之身。若不晝夜殷勤勵力此二之因,而令失壞,如至寶洲空手而返,後世亦當匱
乏安樂,莫得暇身。若不得此,眾苦續生,更有何事較此欺誑。……「由依人身筏,當度
大苦流,此筏後難得,愚莫時中眠。」……
……思惟極難得者……「從惡趣死復生彼者,如大地土,從彼死沒生善趣者,如爪上
塵。從二善趣死生惡趣者,如大地土,從彼沒已生善趣者,如爪上塵。」故從善趣惡趣二
俱難得。……善趣人等,亦多受行十不善等,非勝妙品,由是亦多往惡趣。……是故薄伽
梵,說人極難得,如龜項趣入,海漂軛木孔。……如是思惟難得之後,應作是念,而發欲
樂攝取心要。謂若使此身為惡行者,是徒耗費,應修正法而度時期。如親友書云﹕「從旁
生出得人身,較龜處海遇軛木,孔隙尤難,故大王,應行正法令有果。若以眾寶飾金器,
而用除棄吐穢等,若生人中作惡業,此極愚蒙過於彼。」弟子書中亦云:「得極難得人身
已,應勤修證所思義。」……
……如是若由種種門中正思惟者,變心力大,故應思惟如前所說。若不能者則應攝為
,如何是為暇滿體性,現竟門中利大道理,因果門中難得道理,隨所相宜從前說中,取而
修習。其中因門難獲得者,謂僅總得生於善趣,亦須戒等修一淨善,特若獲得暇滿具足,
則須淨戒而為根本,施等助伴,無垢淨願為結合等,眾多善根。現見修積如是因者,極為
希少,比此而思善趣身果,若總若別,皆屬難得。果門中難獲得者,觀非同類諸惡趣眾,
僅得善趣,亦屬邊際,觀待同類諸善趣眾,殊勝暇身極屬稀少。如格喜鐸巴云:「殷重修
此,餘一切法由此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