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淨空法師: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304(下

作者: summertrees (夏天樹)   2016-03-15 15:44:30
(續:「眾生之宿根有無量差別,福德因緣亦復各有殊異,人人自別,各各不同。故知十
方眾生往生者無量,其品類亦無有量。」)
  所以底下,念老說,「世尊乃於無量不同之中,粗標大類」,只能說大類,簡單一點
,細說太多太多了。「於本經中分為上中下三輩,是為至略者也。三輩各有三」,就是九
品,「則為九,是則《觀經》中之九品」。九品裡頭,每一品裡頭又有九品,那就九九八
十一。「如是輾轉推演,實是無量。今於無量輩中,總括為三輩。其往生後品位雖懸殊,
若論其能往生之主因,莫不由於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蓋此正本經之綱宗,往生
極樂之關鍵」。這兩句話重要,要記住。本經的綱宗就是淨土的綱宗,淨土的綱領、淨土
的宗旨,綱宗兩個字是這個意思,是淨宗的關鍵。就是這兩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專念就是念阿彌陀佛,這裡給我們寫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修行就是要抓綱領,掌握
著宗旨,哪有不成就的道理?
  我自己學佛,今年是二O一六年,學佛六十五年,講經五十八年。我這這麼多年的體
會到,真正能認清楚淨宗的宗旨、淨宗的綱要,我能夠掌握到。我能夠勸別人,有信心的
勸導大家,不會欺騙你,不會讓你走錯路,你走這條路,跟我一樣,必定一生成就。不能
懷疑,不能再去挑三挑四,再去搞別的法門,那就錯了。我們相信古聖先賢教給我這個法
門,抉擇法門,「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所以在一切法門當中,我只選一部《無量壽經
》。《無量壽經》版本有九種,我只選擇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為什麼?這個會集本是
真經,每個字每一句都是五種原譯本的經文,夏蓮老沒有自己去造一句,沒有改動一個字
。這就是他了不起的地方,這就是他慈悲到極處的地方,現在人說偉大到極處,所以它是
真經。我們就讀這一本,就是把這五種原譯本全讀到了,綱宗掌握住了。
  信心具足,願心具足,萬緣放下,怎麼修?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這是方法;一門深
入,長時薰修,是態度、是理念。你能夠抓住這兩句話,「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讀
書千遍,其義自見」,無論佛法、世法你都能達到登峰造極。這個功夫有三個等次,一千
遍,我常常說的,小悟,真悟了,沒有人教你,你通了,無師自通;兩千遍,大悟,這個
悟有深度、有廣度;三千遍,大徹大悟。是不是到這個地方就不讀了?不是的,三千遍以
後還有四千遍、五千遍、六千遍,一直念到往生。念的時候沒有妄想、沒有雜念、沒有分
別、沒有執著,用的是什麼心?經題上講的,清淨心、平等心、覺心,覺而不迷,我用的
是清淨平等覺來念這部經、來念這句佛號。
  什麼叫清淨平等覺?萬緣放下,連佛法也放下,才行。所以,你同時學兩部經就麻煩
了,兩部經矛盾的,說的不一樣的,反而引起你的疑惑,疑就是煩惱、就是障礙,根本無
明。這不能不懂、不能不清楚,關係我們這一生能不能往生,能不能出離六道輪迴,關係
可大了。只要把握這個,遊戲人間,快快樂樂,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方東美先生所說
的「人生最高的享受」。這個享受,沒有地位、沒有財富,甚至於連佛法也都放下了。
  下面,我們再看下面的第二段。「三輩往生」,這是我們凡夫得生淨土的類別。這個
字是「儕」,念「柴」,就是我們,用現在話說「我們」,我們凡夫得生淨土的類別,我
們往生淨土是哪一類。「其願行功德,是我輩企求往生者之軌範」,軌是軌道,範是模範
。看看前面的往生人,哪些是標準的往生人?歷代祖師,淨土宗歷代祖師是我們的軌範。
那現在這海賢老和尚,我們尊重他是第十四代祖,他是我們的軌範。「若真志求往生,則
當依之,猶如明鑒」,明鑒就是明鏡,一面鏡子,常常照著,「時時對照」。這些祖師都
是我們的鏡子,我們跟他對照對照,像不像他,時時對照。「思欲類及」,常常想著,我
要跟他一樣。距離我們最近的,海賢,海賢上去是印光大師,印光大師我們沒見過面,《
文鈔》留在世間。讀《文鈔》就是拿印光大師這面鏡子來對照自己,我們哪些像他,哪些
跟他是背離的。這是榜樣。
  「當知淨宗稱為易行道者」,這是古人就有這個說法,是易行道。什麼易行道?「是
與餘」,餘什麼?八萬四千法門,把這一門提出來,底下剩下來是「八萬三千九百九十九
法門」,來相比較,它是易行道,比這八萬三千九百九十九法門容易,那些法門都比我們
這個法門困難,是這麼一回事。「唯此獨易,故稱易行」,這個易行要認清楚,不是像你
想像那麼容易,不是。「若論其實,如本品所明,則知往生,亦非易事」,這一品經裡頭
就講清楚了。所以這品經非常重要,你不求往生,你不知道沒有關係,你要求往生,非要
認真學習。這兩品經,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四「三輩往生」,二十五「往生正因」,這
兩品是方法。你要不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你這一生耽誤了自己,恐怕還會造罪業。為什
麼?我學的易行道,現在沒有成功,佛說的不靈。這就謗佛、謗法、謗僧,這個罪就是無
間地獄。學佛沒學好,學到無間地獄去了,今天社會裡頭我們細心觀察,有這種人,不是
沒有。我們自己要小心、要謹慎,時時刻刻警惕,給大家做一個最好的榜樣。
  下面,念老為我們提示,「倘不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一向專念,而欲往
生,無有是處」。念老這些話,都要把它念熟,常常能想得起來。是不是真為生死?這是
大事。無量劫的輪迴,沒有辦法了生死出三界,這一次我們遇到,你說這一生是多麼寶貴
。過去生生世世迷惑顛倒,把了生死這樁事情疏忽了,這一生難得又遇到了,如果再疏忽
就錯了。過去已經過去,希望這一次不要再錯過。要怎樣才能真為生死?放下萬緣。剛才
我們說的,「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金剛經》上講的。八萬四千法門我們只取這個法
門,其他八萬三千九百九十九法門我們都放下。這就是蕅益、蓮池大師他們兩位老人常說
的,「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你們哪個喜歡去悟你們去學,我不反對。我呢?我不
幹了,我搞清楚了,我要走我最有把握的這個法門,其他的法門我沒把握。煩惱不好斷,
很難斷,我只取這個易行難信。難信對我,我現在真信了,搞了半輩子,在經教裡頭明白
了,恍然大悟,專修這一門。靠定阿彌陀佛,這是他力法門,依靠阿彌陀佛靠定了,不再
懷疑、不再離開。
  發菩提心,什麼叫發菩提心?蕅益大師講得最好,深信發願就是發無上菩提心。菩提
心是作佛的心,往生到極樂世界幹什麼?就是去作佛的,而且還作佛中之佛。前面講軌範
,我們作佛的軌範不是別的佛,是阿彌陀佛。我們今天修行的軌範,是印光法師、海賢老
和尚,也不要找太多,這兩位足夠了。印光大師每一篇文章,都是勸我們念佛求生淨土;
海賢老和尚一生的行誼,表演做出來給我們看,我們看清楚、看明白了,學他的話說,我
不再拐彎,不再丟失了。
  一定要看清楚,這個世間,包括釋迦牟尼佛過去在這個世間修行證果講的這些經,全
是生滅法,這個要知道。佛所說的都是方便法,都是生滅法。學佛的人有這麼多的根性,
他說出這麼多經來;沒有當機的、沒有這個根性,他不說。說的少,沒有說的多,無量無
邊,他說的少分。為什麼?地球上的根性的人,尤其在這個世界還有時間侷限的,佛的法
運一萬二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就是一萬二千年,這個階段裡頭
眾生的根性,他都顧及到了。法滅之後很長很長的時間,彌勒菩薩再來,《彌勒菩薩下生
經》裡頭講得很清楚。彌勒菩薩現在在兜率天,內院裡面也是講經教學,這是很長很長一
段時期,它那裡根性複雜。所以我們能體會得到,彌勒菩薩一生所講的經,雖然只有三會
龍華,講的內容比釋迦牟尼佛更豐富。為什麼?他時間長,人有福報。因緣際會,各個不
相同,諸佛菩薩遊戲神通,普度有緣。我們要了解這些事實真相,就會抓住機會不放鬆。
  下面念老非常懇切勸告我們,「敬祈當世行人」,我們現在在世間修行的人,「慎莫
初聞淨宗易行,便生輕慢」。有沒有這個人?很多,不但是有,很多。現在盛行的,教下
的真的是愈來愈少,教下修行成就的比不上上一代。我們前面這一代,像諦閑老和尚、倓
虛老和尚、圓瑛老和尚,甚至於像李炳南老居士這樣的人,夏蓮公老居士、黃念祖老居士
,在家、出家,我們這一代比不上。我第一次跟黃念老見面,老居士就告訴我,這個時代
禪宗、密宗成就非常困難。禪宗得定的有,像虛雲老和尚得定,沒開悟,算是不錯了,他
往生兜率天,親近彌勒菩薩。密宗,他告訴我,人民共和國建國六十週年了,我們那次見
面的時候,密宗修行成就的人只有六個,他能說得出,往後成就全憑淨土。
  我們從教下回頭歸淨土,他很讚歎,很不容易,真不容易。我要不是李老師把他自己
用的經本,他自己講過一遍,就在經本上寫的註解,我們叫眉註,這個本子給我,他老人
家往生之後,我就依靠這個眉註講過十遍。以後遇到念老的這個集註,註得好。能不能再
找到這個人能夠作一個,不要說超過念老的,能夠跟念老並駕齊驅的,找不到!這些人現
在都走了,這些東西留給我們。我們是追趕不上,但是我們依照這個本子修行,這個做得
到。依照這個本子成就,就是這個會集本、這個集註,保證我們往生極樂世界,這個我們
能做到。這也就是老人的期望,能度一個算一個。各人的緣分不一樣,佛度有緣人,不度
無緣人,不是佛心不平等,是眾生煩惱不一樣,佛心是平等的,念老跟夏老平等的。這一
點我們都要知道,知道之後才知道感恩,知道之後才知道修行重要。
  末後這幾句話,我們從前面念起,「慎莫初聞淨宗易行,便生輕慢。信心虛浮,志願
弛緩。口談淨業,心戀塵緣。如是求生,當待驢年」。驢年是哪一年?十二生肖有沒有屬
驢的?沒有。沒有就是完了,全功盡棄,這沒有你的分。所以一定要認真,要「真為生死
,發菩提心,以深信願,一向專念」,這就對了。
  「又本經三輩與《觀經》九品,是否相配,古說不一」。佛在當年講經,聽眾都是阿
羅漢、菩薩,證得初果、大乘初信的不少,這緣多殊勝,所以佛講經他們一聽都懂,沒問
題。佛滅度之後,一代代傳下來,傳到現在將近兩千年,現在人多疑,現在人對古人沒有
信心,愈來愈困難。所以這裡三輩是不是《觀經》講的九品,古大德的說法也不盡相同。
「論為同者」,有認同的人,「有曇鸞諸師」。曇鸞師有《略論》,裡面說:「生安樂土
者,《無量壽經》中唯有三輩上、中、下。《無量壽觀經》中,一品又分為上中下,三三
而九,合為九品。」這是曇鸞法師《略論》裡頭所說的。
  又《淨影疏》裡面說:「十方世界,諸天人民,願生彼國,凡有三輩。總以標舉,如
《觀經》中,粗分為三,細分為九。」有這樣的話。這是遠公大師,隋朝的,他住的道場
叫淨影寺,所以後人對他尊重,不稱名,稱地,淨影大師。他的名號跟我們初祖完全相同
,叫慧遠,遠公是在東晉時代,這個是隋朝時候,不同時代。《嘉祥疏》,嘉祥大師《觀
經疏》,他也有《無量壽經》的疏,註解,這裡面說了,「《無量壽經》但明三輩。此」
,這個此是指《觀經》,「中開三輩為九輩。三輩者,謂上中下也。九輩者,於上品有三
,中下亦三,故成九輩」。我們常說的三輩九品,就從這來的。「又憬興曰:今即合彼」
,把《無量壽經》跟《觀經》會通起來看,「《觀經》九品,為此三輩」,本經三輩,「
其義無異」,意思是相同的,沒有兩樣。
  底下引蓮池大師《疏鈔》裡頭說,小本《彌陀經疏鈔》,「三輩九品,正相配合,又
何疑焉」,就是不必懷疑,蓮池大師講的。「又天台《觀經疏》」,天台是智者大師,《
觀無量壽經》註解,裡面說,「九品,為令識位高下」,教我們認識地位高下,《觀經》
裡頭九品,「即大本三輩也」。大本就是《無量壽經》,就是《無量壽經》裡面講的三輩
,《觀經》分為九品。
  「至於主張兩經相異」也有人,這兩個經講的不同,有靈芝法師、有孤山大德這些人
,「則靈芝、孤山等諸師。靈芝師謂三輩止對《觀經》之上品;不攝餘六品,因《觀經》
之中品及下品,皆未發菩提心也。孤山稍廣,謂此之三輩只攝彼之上品與中品,不攝下三
品,因本經中三輩往生者,皆是善人,而彼《觀經》中之下三品,皆是惡人,臨終懺悔,
念佛得生也。是故諸師皆謂兩經不能相配」。他說得有道理,不是沒有道理。說三輩九品
能講得通,但是他認真三輩比較的時候,《觀經》裡面只有上輩講發菩提心,中、下品沒
有講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很重要,為什麼?發菩提心就是善人,經上講的諸上善人,那都
是發菩提心的。沒有發菩提心不能說上善,而且還有些做惡的,做惡的修這個法門,懺悔
,懺除業障,轉惡向善,這樣念佛往生的。
  這兩種講法,都是祖師大德,都有道理,我們遇到怎麼辦,我們是跟誰去學?我覺得
這個不要緊,我們跟經,經為準。經上說,這個經上說三輩往生,既然講到三輩往生,而
且都說都有「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八個字三輩都有,上輩也有、中輩也有、下輩也
有,統統都有,我們依照這個經。換句話說,曇鸞法師他們所主張的就對了,就正確了。
  曇鸞、道綽這兩位大德沒有列在淨宗祖師的地位,黃念老告訴我們,是因為他們的著
作沒有傳下來,到哪裡去了?日本人帶走了。唐朝這些學生多半都是善導的學生,所以曇
鸞、道綽的著作被他們帶走,中國就失傳了,現在從日本再取回來。看他們這個著作,那
是祖師,不假。所以,蓮公、念老都主張,我們再列祖師的位次,一定把這兩個人加進來
,曇鸞二祖,道綽三祖,善導四祖,這樣排起來才正確。這是他希望我們後人,如果再印
祖師這個列位,要把這兩位列進去,這正確的。
  我們再看,末後蓮池大師所說的這一段。「蓮池大師於《疏鈔》中」,就是《阿彌陀
經疏鈔》,分量很大,過去我們講過一遍。蓮池大師的《疏鈔》、蕅益大師的《要解》、
幽溪大師的《圓中鈔》,我記得都曾經講過。《疏鈔》完全用華嚴的十門開啟,十玄,把
小本《阿彌陀經》提升到跟《華嚴》平等,這是蓮池大師的用意。因為在那個當時,大家
輕視淨土,《華嚴》是每個人都崇拜的,佛家裡頭的第一經,最殊勝的、地位最高的,沒
有比《華嚴》再高了。所以,他這樣一說,把淨土的地位提升了,《阿彌陀經》就是小本
《華嚴》,《疏鈔》說得好!我記得這部《疏鈔》我講了好像是,那時候是用錄音帶,有
卡式的錄音帶,一個錄音帶是九十分鐘,我記得我講了三百多次,幾乎是一年的時間,一
年三百六十天,我講了大概三百三十多次。這一套帶子曾經帶到美國,讓美國同修對淨土
產生尊重。因為大家瞧不起淨土,我這三百多個卡帶擺在講台前面,人家問我這是什麼?
《彌陀經》,一部。一部《彌陀經》講這麼多!大家就嚇到了,不敢輕慢了。我說是蓮池
大師《疏鈔》。
  《疏鈔》裡面把這兩種說法會通了。「《疏鈔》曰:草庵《輔正解》曰:天台以九品
同三輩者,乃約位次相同」,沒有講到行因,講地位相同。而「孤山、靈芝,皆不違天台
」,他不約行,「所以然者,以天台但約位次,則輩品正同。二師唯約行因,則止齊中上
」。一個是從行因上,要對照起來,他只有中輩、上輩。「各有所據」,都有經典做依據
,「取義不同」,所以並不相違背,「故不違也」。
  下面這是大師告訴我們,「剋實而論,則煩惱不異菩提,始惡何妨終善」,這句話重
要。「惡人既已成善,豈不賢聖同科」,這句話說得好。惡人只要他能回頭,為什麼?他
本來是佛,只是一時迷惑顛倒,幹了壞事,造了地獄的因,墮到地獄裡頭受果報。他不是
沒有善根,他不是沒有佛性,有,只是墮在煩惱裡面,迷得太深、迷得太久了。現前的社
會所呈現的是負面的,不是正面的,這個惡心,貪瞋痴慢疑這個惡念,跟外面的風氣相應
,所以它很容易長成。善心所在現在比較難,不是沒有,但是只要他學佛了,讀聖賢教誨
,真正回頭,回頭就是聖賢,回頭就是佛菩薩,所以講聖賢同科。「三輩九品,正相配合
,又何疑焉」。「上之會通」,蓮池大師的說法,「甚契法要」,契合佛法最重要的理解

  「蓋天台等主張兩經相配者,乃著眼於往生後之階位」,沒有說到他因地的行持。「
靈芝諸師指為異者,乃專就因地行持,乃就曾否早發菩提心與平日之善惡而言。則《觀經
》之下三品,不能齊於本經之下輩矣」。「蓮師末後曰,始惡不妨終善,深契聖心」,這
句話重要,給人有改過的機會。先迷沒有關係,你從小長大,你沒有聽過佛法,沒有讀過
佛書,人云亦云,別人說佛是迷信,我也叫它迷信,別人輕慢它,我也是輕慢它,我們年
輕就是這樣的。所以我感謝方老師,如果不是方老師,因為方老師是我們心目當中最尊敬
的人,他說話我們聽、我們能接受。不是他給我介紹,別人來勸我,我會反駁,我歪理由
很多,不能接受。只有碰到這個人我辯不過他,服了,這始惡終善,二十六歲回頭了,搞
清楚、搞明白了。以後遇到的善知識,章嘉大師、李炳南老居士,堅固我們的信心。
  但是,信這個法門難,諸佛所說的難信之法,我對這個有非常深刻的領悟,真難。我
學佛三十年才相信這個法門,我學佛到今年六十五年,學佛三十年才相信,對淨宗才尊重
,才開始認真研究學習,不容易。不像一般大乘經論,年輕人,知識分子,喜歡研究這些
理論,那些大經大論很合口味,這個往生極樂世界很難相信。難信能信,真不容易。
  這一句下面,念老勸導我們,「惡人臨終如能懺悔發心,至心念佛,則惡人已成善人
。故亦蒙佛攝受,隨願往生。故蓮池大師曰,豈不賢聖同科,同登極樂。由上可見,此經
三輩」,《無量壽經》,「彼經九品」,《觀無量壽佛經》,「實相配合,不容或疑」。
這是念老他的見地,我們對他這個說法贊成。所以說由上可見,此經三輩,彼經九品,實
相配合,不容或疑。
  「又《報恩論》曰:此經上輩當出家」,這個當也是配合的意思,「中下二輩當在家
,乃從其多數,粗舉大凡,故云凡有三輩。《觀經》就此大凡,略開為九,而又極其優降
,以括」,括是包括,「無量行因之不齊」。「此論極好」,這個說法好,《報恩論》裡
頭講的。
  從古大德這些講法,我們是抓最重要的綱要,他們的話能聽懂很好,聽不懂沒關係,
學這部經最重要的是本經所說的。如果你學會本經之後,再學《觀無量壽佛經》,念老這
段註解非常值得參考,為什麼?要把它融會貫通,目的,幫助大眾斷疑生信。《觀經》裡
頭,不疑就沒有必要,你問他們不疑的人,他會這個說法點頭,那個說法他也點頭,他不
會反對、不會排斥。為什麼?一心不亂,這個重要。念這句佛號、念這部經文,不懷疑、
不夾雜、不間斷,我們動懷疑的時候是夾雜。不夾雜,超越這個境界了,它對我們不產生
障礙,沒有問題,這個心態是正確的。今天我們就學到此地。
==
專修這一門。靠定阿彌陀佛,這是他力法門,依靠阿彌陀佛靠定了,不再懷疑、不再離開。
我接觸佛教是從思想史角度進入,也是哲學的角度。
剛聽經的時候也很喜歡老法師的說法,但剛開始就是不想學淨土。
所以現在看到這段話就有感觸。
我的興趣完全是在唯識學,本來是打算自力學唯識,因為學唯識的人很少。
(現在還是想學。但我知道最好的方法是先往生,之後再去聽彌勒菩薩親自上課)
後來聽老法師說法,雖然也覺得淨土應該不錯,但你知道的,真的簡單到我沒興趣,
完全不佩服,因為沒有令人生起佛法浩瀚的微渺感。
(現在知道這完全是我的無知和傲慢,就是所謂業障深重。)
加上他是他力法門,你又知道的,他力聽起來就很遜,自力才是所謂理性。
(還是傲慢,業障深重。)
所以我剛開始聽老法師上課就像在聽佛學常識和勸善課(我相信很多人是這樣子)
連佛也不念,只有生病痛苦時會巴著觀世音菩薩,念菩薩聖號。
後來有一次我揪了一次護生後,過幾個月,我突然開始認真聽經了。
(護生功德不可思議)
認真聽了一陣子經之後,我才慢慢開始學著念佛。但是當時還是很堅持自力比較厲害。
在這個點上糾結好一陣子。(業障果然很重)
後來我為了家人念108部地藏經,之後才開始聽話誦無量壽經,(地藏經功德不可思議)
又陸續聽了老法師好幾部經後,然後我才開始慢慢有點明白,真的是唯靠彌陀慈悲願力。
要緊緊地靠定阿彌陀佛。什麼都丟給阿彌陀佛,我就負責信願念佛就好了。
聽經很久之後,才有了這樣的感覺。
(現在才知道,比起靠自己更難的,是完全無條件地相信依靠佛菩薩。)
而真正說到底,他力就是自力。這個至簡的法門,其實是至深的法門。
他沒有什麼繁複炫人的教法,也沒太難的理論,
但真正深入後,真的會發現根本是圓融地包含了一切佛法精要,可以無窮地展開。
我只能說菩薩真的很疼我,這樣輾轉引導我來念佛求生。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6-03-15 17:52:00
阿彌陀佛!
作者: erincy   2016-03-15 17:52: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se2005 (se2005)   2016-03-16 11:04: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ppt51543 (不要五四三)   2016-03-16 16:36:00
阿彌陀佛
作者: amilus0 (露可可)   2016-03-17 22:15:00
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