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3-16 10:01:09: 就果安立所作成辦,謂於如是所緣影像,由奢摩他、毗缽舍那作意所緣,若修、若習
: 、若多修習,遠離粗重而得轉依。
───────────────────────────────────────
■ 釋義──
修習止觀的所緣,由果上安立的話,則為所作成辦。於如是種種所緣(影像),或由
奢摩他(止)來修習,或由毗婆舍那(觀)來修習,加以作意這些所緣,遍作依止,透過
或修或習或多修習的力量,得以遠離各自的粗重為性,從粗種性轉變成堪能性的輕安。
依著前面無分別影像而修止,或有分別影像而修觀的心,不論修止或修觀,緣著二諦
隨一的所緣境,不斷地串修,從沒有得到輕安,而轉成得到輕安,成辦輕安之果,就稱為
所作成辦。身心輕安的相違品為身心粗重,身心粗重即身心不堪能性。修行止觀的果報,
遠離了身心粗重性,轉變成身心輕安,就是所作成辦。
由修習止觀而得輕安的果報,所以「所作成辦」安立為所緣,叫作果上安立為所緣。
以上是總的建立所緣,第一種周遍所緣的四種分類。
1.現在談到修習止觀所緣的四種所緣,即經和論所談到的四種所緣。四種所緣裡面,第
一個「周遍所緣」,周遍所緣又分成四類,就能緣的心,有二種影像的所緣,即有分
別影像和無分別影像,就所緣境,安立事邊際性的所緣,就果安立所作成辦的所緣。
2.就果安立所作成辦,是成就修止和修觀的所緣。修習止、觀,能緣的心,無分別影像
與有分別影像,所緣的對境緣取二諦,透過有境的心,所緣的對境,最後能得到一個
果,就是成就止和觀,所作成辦。
3.止和觀得到成就時,會產生安樂,即止觀的輕安之樂,然後還可以安住在止觀的輕安
之樂上而入定,這是於果入定而作禪修。
從這個角度而言,把它當作所緣,即是所作成辦的所緣。譬如阿羅漢已滅除煩惱了,
還可以把寂靜止息之樂,安住在這個樂上面來入定,來作禪修。同理,現在是在止觀
的段落,由止觀產生的安樂,也可以安住在這個安樂上入定而作禪修,這時的所緣,
稱為所作成辦的所緣。
4.就果安立所作成辦,謂於如是所緣影像,由奢摩他(止)、毘缽舍那(觀),作意所
緣,若修若習若多修習,遠離粗重而得轉依。
修習止觀時,內心緣取對境的事邊際,以五種淨行所緣、五種善巧所緣、二種淨惑所
緣,以這些所緣來修習。緣取這些對象時,這些對象在第六意識上面出現一個影像,
之後再安住在這個影像上來禪修,禪修時,若伴隨著有分別分析觀察來進行,這是勝
觀(毘缽舍那/觀)的禪修,若不伴隨分別分析來禪修,直接安住在上面,這是安止
(奢摩他/止)的禪修。這樣經過長久長期的觀修之後,最後得到遠離粗重的成效。
5.遠離粗重,即把造成安止阻礙的粗重去除,之後,得到安止的輕安;修勝觀的部分,
造成勝觀障礙的粗重能夠去除,得到勝觀的輕安。修習止觀,因此能把各自段落的粗
重排除掉,而得到成就止和觀的輕安。得到止和觀的輕安之樂,仍然能夠把所領受到
的輕安之樂,安住在這個輕安之樂上面來進行觀修,這是所作成辦這部分的觀修。
6.就所作成辦這部分而言,若要說明它的所緣對境是什麼?應該說它的所緣對境是指輕
安之樂。但是所緣的對境若是輕安之樂,難道它周遍一切的觀修嗎?
並不是一切的觀修,都是緣取輕安之樂來作觀修,那為何還稱為周遍所緣?因為產生
所作成辦的觀修,是周遍在我們前面所作的討論,就能緣的心的觀修,以及所緣對境
的觀修,這部分它是周遍的,它是從成就果的方式來安立,成就果的方式來討論。
7.就周遍所緣而言,周遍所緣的四種分類:有分別影像、無分別影像、事邊際性、所作
成辦,這四種周遍所緣的分類,周遍於後面三種的淨行所緣、善巧所緣、淨惑所緣。
《解深密經》卷第三〈分別瑜伽品第六〉:「如世尊說四種所緣境事……,善男子!
一是奢摩他所緣境事,謂無分別影像,一是毘鉢舍那所緣境事,謂有分別影像,二是俱所
緣境事,謂事邊際、所作成辦。……善男子!如是菩薩,於內止(奢摩他)、觀(毘鉢舍
那),正修行故,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