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讀經] 《佛說三轉法輪經》四聖諦三轉十二行 (15)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4-10 07:07:00
: 「苦諦」若以三苦思惟:苦苦、壞苦、行苦。
: 1.「苦苦」是最粗分的“苦受”,例如生病、飢餓、疼痛、恐懼等的苦受,動物也能
: 知道想擺脫苦苦。2.「壞苦」呈現的方式則是“樂受”,樂受由無常轉變為苦。3.「行苦
: 」為具有漏業與煩惱,煩惱的根本是無明我執薩迦耶見,行苦包含非苦非樂的“捨受”。
───────────────────────────────────────
■ 經論對讀──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六〈共中士道.思惟苦諦〉 pg166L4~pg167L12
癸二、正修苦諦
子一、思惟生死總苦
丑一、思惟八苦
丑二、思惟六苦
丑三、思惟三苦
(丑一、思惟八苦,第八)思惟宣說五種取蘊總為苦義。分五:謂是當成眾苦之器,
及依已成眾苦之器,是苦苦器,是壞苦器,是行苦器。於此諸苦當數思惟。其中初者,謂
依受此取蘊,能引來生以後眾苦。第二謂依已成之蘊,為老、病等之所依止。第三、第四
,謂彼二苦粗重隨逐能生彼二。第五謂初成取蘊,即便生為行苦自性,以一切行為宿惑業
他自在轉,是行苦故。於三苦時,此當詳說。……
第三(丑三)、修三苦(思惟三苦)者。
謂譬如極熱或瘡或癰,若於其上灑以冷水,似為安樂。於生死中所有樂受,若壞滅時
,還起眾苦,故名壞苦。此復非唯其受,即此相應餘心、心所及為所緣諸有漏境,皆是壞
苦。
又如熱癰逼切,觸熱水等變異觸時,起極楚痛。如是當知苦受,隨才生起,便能觸惱
或身、或心,故名苦苦,譬如腎痛。此復如前,非唯其受。
又如熱癰,俱未觸會二觸之時,有漏捨受,為諸粗重之所隨逐,故名行苦。此亦如前
,非唯其受。此由先業煩惱自在而轉,故名為苦,及為能發後煩惱種,所隨逐故,名為徧
行粗重所隨(在此「粗重」的意思就是無法忍受、無法堪忍,無法堪忍指的是無法隨心所
欲去行善法。簡單說,粗重的意思就是障礙。是一切障礙的所依處,故稱行苦;被業和煩
惱所操控,其所產生的一切都相應於苦性,故稱行苦)。
如是若起樂受,貪欲增長,若起苦受,瞋恚增長,苦樂俱非(非苦非樂的捨受)隨粗
重身,則於無常執為常等,愚癡增長。
其中貪欲能感當來於五趣中生等眾苦,瞋於現法起憂慼等,於後法中感惡趣苦。癡於
前二所感二苦隨逐不捨。故於樂受,應觀為苦,滅除貪欲。於諸苦受,應作是思:此蘊即
是眾苦因緣,苦從此生,猶如毒箭,滅除瞋恚。於諸捨受,應觀無常銷滅為性,滅除愚癡
。不於三受為三毒因。此如《瑜伽師地論》及《攝抉擇》意趣而說。
如負重擔,隨其重擔當負幾久,便有爾許不樂。取蘊重擔亦爾,乃至執持爾時受苦,
以此蘊中有苦煩惱粗重安住,故為行苦。既有此已,雖於現在苦受未生,然其無間由種種
門能起眾苦,故此行苦徧一切苦,及是所餘二苦根本,故應於此多修厭離。
又能增貪現前樂受,多是於苦,漸息滅位妄起樂覺,全無不待除苦所顯自性之樂。譬
如太走為苦,略為住息,遂生樂覺。現見此是先生大苦,漸息滅時,樂漸次起,故非性樂
。若太久坐,仍復如前,生眾苦故。若是性樂之因者,應如苦因,隨其習近,其苦漸增,
如是習近行、住、坐、臥,飲食、日、陰等,亦應隨其幾久習近,便有爾許安樂漸起。現
見太久唯生苦故。如是亦如《入胎經》云:「難陀,行、住、坐、臥諸威儀中,應當了知
別別是苦。諸靜慮師,應觀彼彼威儀自性,若行度日,不住、不坐、不臥,彼則於行,唯
別受苦。別別領受猛性、粗性、難可忍性、非悅意性。非於其行,起安樂想。」餘三威儀
亦如是說:「難陀,然由彼彼威儀之苦,暫間斷故,遂於餘餘新生眾苦,妄起樂想。難陀
,生唯苦生,滅唯苦滅;生唯行生,滅唯行滅。」《四百論》亦云:「如安樂增長,現見
反成苦,如是苦增長,然非可轉樂。」
(註《覺燈日光》:「畜生本欲離苦苦,外道也欲壞苦離,業與煩惱所生蘊,此乃佛
教所示義。」
1.如果只想遠離『苦苦』(苦受),其實不只是人,所有的動物也都想要離開『苦苦
』,所以遠離『苦苦』(苦受)的這種厭離心,不是佛教不共之說。
2.至於想遠離『壞苦』(樂受),外道也有,像四禪以上的外道,他們認為有快樂的
感受就會有散亂,會影響禪定,於是厭離快樂的感受而追求捨受(四禪以上都是捨受,沒
有樂受)。所以遠離『壞苦』(樂受)也不是佛教不共之說。
3.厭離『行苦』(包含捨受),才是佛教不共的法義。)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