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類] 「剎那性是無常的性相」引申至:念死無常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8-17 19:24:04
轉自:倉忠仁波切部落格
http://blog.yam.com/tsadong/
法語甘露(07)_從討論:「剎那性」乃無常的性相。引申至:思惟念死無常。
以量決定「名相」之前,必須先以量決定「性相」。譬如,「剎那性」是「無常」的
性相,則(1)「剎那性」、「無常」二者是有八周遍門;又不僅如此,而且是(2)以量
通達「無常」之前,必須先以量通達「所作性」而能通達「無常」。進一步再說,於「事
相」上通達無常,則是:於事相上通達「無常」之前,一定是先通達「剎那性」,後再依
通達「剎那性」而於事相上通達「無常」。於事相上通達此二法:性相——剎那性;名相
——無常,次第決定如是。
「剎那性」是「無常」性相。問:通達「剎那性」、「無常」有無前後的次第性?先
通達「剎那性」,後再通達「無常」。
可是,有一種情形,就不是如是決定。無常的同義詞:有為法、所作性。有為法的定
義:從因緣所生的法。所作性的定義:已生的法。譬如,正因論式「聲有法是無常,因所
作性故」,通達此正因論式的次第是:先通達所作性,後再通達聲是無常。但是,如果換
一個正因——「聲有法是無常,因是事物故,譬如瓶子」,通達此此正因論式,則是先於
瓶子通達「是事物,周遍是無常;非是事物,周遍非是無常」,以此二周遍於譬喻之瓶已
經是通達,後再依此而通達「聲是無常」。此中是:先通達「事物」,後再通達「無常」
;但是不一定有通達「所作性」。所以,不一定有這樣的次第性:先通達所作性,後再通
達無常。但是,二者是有八周遍。
再說,經部宗以上的宗派對於「剎那性」的承許不同於有部。有部的主張認為,有為
法皆是無常,但不一定剎那壞滅,有為法生起之後必須先經過「住」的階段,然後才會進
入「壞滅」的階段。此如《俱舍論釋》中說:「於法能起名生,能安名住,能衰名異,能
壞名滅。」又說:「諸行相續初起名生,終盡位中說名為滅,中間相續隨轉住。」(註—
有部毘婆沙認為,無常法的壞滅是由另外一法令他壞滅,不是此法本身具有壞滅。)
經部宗以上對於有為法之剎那性的承許,則是比較微細。以瓶子為例,瓶子分有五個
剎那的話,最後第五個剎那是瓶子消滅,就正確通達無常之剎那性的心識而言,是於瓶子
的第一剎那產生未到第二剎那——在瓶子第一剎那產生的時候,就已經了知此法是變異消
滅。於何時消滅?於第二剎那產生的同時,第一剎那即消滅。也就是,有為法產生的第一
剎那當下即是變異為性,未到此法之第二剎那位已是變異,續流到第二剎那位的同時,第
一剎那即消滅。這當中必須清楚:瓶子的續流是存在——第一剎那到第二剎那、第二剎那
到第三剎那,雖然瓶子的體性是剎那變異,但是,所謂剎那變異,並非意謂瓶子消滅不見
,而是說,此法是有為法,定有剎那變異之本質自性。
例如,在過去的學習討論中,有人問:佛是圓滿斷德、證德之補特伽羅,那麼,佛是
有為法嗎?是的。是無常法嗎?是的。那麼,佛最後會消滅?會有這樣的疑問。所謂無常
、剎那,並不是最後會消滅不見的意思,而是說,此法的體性是剎那變異為性,不會安住
不變動。如前說,瓶子分為五個剎那的話——續流到第五個剎那,就此而言,雖然第二剎
那生起的同時,第一剎那消滅,但是,瓶子的續流還是存在。
又舉例來說,釋迦摩尼佛說,「我」曾經於何時、何處,生為人、當國王,這個「我
」並不是當時為比丘身的釋迦摩尼佛,而是「總說的我」。我昨天有吃飯、明天會吃飯,
今天有上課、明天也要上課,這個我是「總我」。將「總我」作區分,可分為:昨天的我
、今天的我、明天的我。可是,「昨天的我」於今天時不存在;「今天的我」於明天時不
存在;但是,就總來說,我昨天存在,我今天是存在,我明天也存在,甚至我會到下一世
,這個「總我」的續流是存在。過去造業的我,也是總的我;現在的我是出家身,當死亡
時這個我不存在,但是「總我」是存在、續流下去,所造的善、惡業熏習於心續而續流到
下一世。為何「現在我」所造的業會續流到下一世?因為,「現在我」之存在、「總我」
之存在,二者是無二無別的體性而存在,因為皆是依於「我的蘊體」而存在。「我的蘊體
」是「總我」的所依處、是存在。當心離開蘊體已經死亡,心會續流下去,所以,心是「
我」的所依處,因此「總我」亦如是相續下去。
一樣的,推之前面所舉的事例:將瓶子掉下摔破,分為五個剎那。瓶子於第五剎那時
破掉,瓶子的續流即不存在;可是,第一剎那到第五剎那的續流是存在。就是說,雖然瓶
子的體性是剎那剎那的變異,但是,剎那剎那變異並不是消滅的意思,而是說,此法是有
為法,一定有剎那變異的自體性、本質。
可由此推之《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所說「念死無常」。一般人對於人的出生會覺得很
高興而且慶祝;但是,了知「念死無常」的人並不會覺得很高興,因為從出生就是剎那不
停的趨赴死亡。可以這樣想一想:如果百分百的確定,你在四個小時之後一定會死亡,你
的內心會是如何?一定是非常難過、非常緊張,並且會將心趣向於追求下一世,不會貪著
現世。就像這樣,真正通達「念死無常」應該會生起這樣的覺受。所以,如果能夠理解無
常,對於出生並不會覺得高興、慶祝,因為凡是出生必有消滅、死亡。一般會說,從母親
的肚子出生就開始變老,或是如《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說:識入胎的第二剎那即是老。其
意就是:最後終究是死亡。一法新生——即是開始變異消滅,此即是「剎那」之義。
又,如果沒有非常細微的剎那變異,粗分的剎那變異也無法體現出來。所以,我們的
眼知現前所見的粗分無常、很大的變化,例如一個人變老、出生到死亡、花開花謝落等等
,皆是基於此法是非常細微的剎那變異之緣故。我們看到一個人變老了,其實並不是突然
變老,而是如上說,從母親的肚子出生就開始變老,或是說:從識入胎的第一剎就開始生
滅的老。總之,可將「剎那性」總說為「不斷變異」之義。
又可由此推之,思惟念死無常的粗、細。透過學習這些教理而修「念死無常」,如果
在心續中能夠真正任運生起「念死無常」之心,就能遮止諸種追求現世快樂之散亂、懈怠
、貪著安逸等等,一定能精進於學習經論、修行、積資淨罪,因為終究一定會死亡。
如果花很多錢可以不用死亡的話,你一定會很願意花很錢,相對的,如果在內心確定
生起「念死無常」的心,一定會殷重於學習經教等等修行。如《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引《
大般涅槃經》說:「一切耕種之中,秋實第一;一切跡中,象跡第一;一切想中,無常死
想是為第一,由是諸想能除三界一切貪欲無明我慢。」一人的心續中有「念死無常」心,
就能殷重勤於學習經教、積資淨罪等等修行事,不會被推諉心遮蔽——今天先休息、明天
再看看,又想後天再修、下個月再修、明年再修等等;或是心想——今天先忙於其他事情
、幫誰作什麼,明天再看看,到了明天,明天又有其他重要的事情。
我們經常會有這樣的情形發生,原因就是在於:內心多是執為「常」的認知——與「
無常」相反。認為今天會存活、明天也會存活、後天也是會存活......,雖然不知道什麼
時候會死,可是,由於內心有一個強烈「執常」的認知,對於修行會推諉。
所以,在《攝類學》學習到「剎那性」、「無常」的定義及解說,將這些推至《菩提
道次第廣論》所說「念死無常」,在思惟、修習上能多獲助益。
一定會死;不知何時會死,死亡的原因有很多;死時,親友、財富、自身,都不能幫
助——即《菩提道次第廣論》思惟「念死無常」之「三根本」:(1)思惟決定死、(2)
思惟死期無定、(3)思惟死時除佛法餘皆無益。
此中,「思惟死期無定」者,又有「思惟死緣極多、活緣少者」。死亡的原因有很多
,甚至原是有益的享受都會變成導致死亡的因由,例如開車、飲食等等,原是我們享受的
作用,可是當福報不足、業障深重的時候,種種因緣具足之下,即使是非常美味的飲食都
會變成導致死亡的因由。
作者: Samus (阿建)   2016-08-17 21:14:00
推 認知的轉換 受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