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佛說十善業道經31

作者: ppt51543 (不要五四三)   2016-10-05 17:29:10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三十一集)  2000/07/09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
19-014-0031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掀開《十善業道經》第六面,從第一行看起:
  【龍王,若離殺生,即得成就十離惱法。何等為十?一、於諸眾生普施無畏。二、常
於眾生起大慈心。三、永斷一切瞋恚習氣。四、身常無病。五、壽命長遠。六、恆為非人
之所守護。七、常無惡夢,寢覺快樂。八、滅除怨結,眾怨自解。九、無惡道怖。十、命
終生天。】
  這是一段。諸佛菩薩在一切經論裡面,不斷的告訴我們,殺生是惡業裡面最嚴重的,
果報也最苦。雖然這部經上只說不殺生的利益、好處,而殺生的果報我們應當曉得,佛雖
然沒有說,這十種離惱法翻過來就是殺生的果報。過去蕅益大師為我們做了這個工作,講
殺生十種惡報、不殺生十種善報,他一條一條都寫出來了,我們附在這部經的後面,大家
可以參考。蕅益大師這個著作可以彌補經文之不足,實在講經文是具足了,我們讀經的人
往往不能體會,祖師幫助我們。所以殺生一定要斷除,要從心裡面把這個念頭拔除,才叫
真清淨。
  前面佛一再的教導我們,日夜要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夾雜
。如果不殺生我們做到了,可是念頭上還不清淨,那就叫夾雜。大小乘戒律裡面,小乘戒
論事不論心,就跟我們世間法律判案一樣,一定要有事實證據。譬如殺生,確實你是殺了
眾生,這個才有罪;如果事實上沒有,不犯罪。起心動念要殺他,但是沒有殺他,這個不
犯罪。但是大乘法裡面就不行,大乘法是論心不論事,你心裡面起個念頭要殺害這個眾生
,這個罪就成立。由此可知,小乘的善裡面有夾雜不善,大乘的善法裡面決定不容許夾雜
不善,念頭就是不善。念頭尚且沒有,哪裡會有現行?決定不可能有現行。我們要從這個
地方來培養,培養自己真正的善心。
  可是這個事情很難,難在什麼地方?我們在講席當中常說的,第一個我們自己煩惱習
氣太重,見到不如意的事情,尤其是對自己不利的眾生,這個殺害的念頭就起來了。另外
一個是貪心,見到這些小動物想吃牠,這屬於貪心;貪心是你喜歡牠,想吃牠。所以你愛
牠也殺牠,恨牠也殺牠,這是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這是一個因素,你沒有辦法斷殺害
眾生的念頭。第二個是不了解事實真相,這是一個教育問題,特別是聖賢教育。儒家沒有
佛法講得這麼嚴格,但是我們在儒書上也常念到,「君子遠庖廚,聞其聲不忍食其肉」。
換句話說,儒家所贊成的是吃三淨肉:沒有看到殺、沒有聽到殺、不是為我殺的,這是世
間的聖賢。宗教裡面的聖賢也注意到這個問題,在新加坡回教徒很多,我們的鄰國馬來西
亞、印度尼西亞都是回教國家,你看看《古蘭經》裡面所說的,宰殺畜生都要有傳教師去
禱告祝福,沒有經過阿訇祝福的畜生肉就不能吃,都是有愛心在其中,這裡頭都有仁慈。
  佛法講得究竟,不食眾生肉。佛教大家吃三淨肉是不得已,為什麼?佛當年在世他們
生活方式是托缽,佛法常講的「慈悲為本,方便為門」,絕不要叫信徒添麻煩,他們吃什
麼就供養什麼,決定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才吃三淨肉。佛教傳到中國來之後,托缽的
制度在中國就不能流行,接受信徒的供養。初期佛法傳到中國,印度一些高僧大德是由國
家供養,以後時間久了,國王大臣、普通百姓都知道供養三寶,可是在早期還是吃三淨肉
。素食運動是梁武帝提倡的,這個年代比較晚。梁武帝讀《楞伽經》,佛在經上說菩薩慈
悲,不忍心吃眾生肉,梁武帝讀到這個經文很受感動,於是自己就斷除肉食。他是佛門的
大護法,他提倡素食,所以我們佛家出家的二眾弟子立刻就響應。所以今天諸位要知道,
全世界的佛教只有中國佛教吃素,到其他國家看到佛教不吃素,不要覺得奇怪。我們常常
去旅遊看到的時候,我們覺得他很奇怪,他看到我們也很奇怪,所以要知道歷史的淵源。
  素食決定有好處,為什麼?真的「永離殺生」。那些屠戶為什麼殺害眾生來賣肉?因
為有人吃。如果這個世間都沒有人吃眾生肉,這個行業就沒有了。由此可知,縱然吃三淨
肉,心不清淨,業不清淨。想想看那些屠戶天天殺生,你是吃肉的,你是他的顧客,你也
有一份責任,推卸不掉的,所以要了解素食決定有好處。
  這十條裡面我們一樣一樣來看,十種離惱法,惱是煩惱,十種永離煩惱。第一條,『
於諸眾生普施無畏』,這個功德就不可思議。佛教菩薩,佛教所有大眾,教什麼?沒有別
的,布施而已,徹始徹終就是一個布施。你能行布施,你就是菩薩,你就是佛陀;你不能
行布施,那你就是凡夫,凡夫跟佛的差別就在此地。菩薩法六波羅蜜,頭一個是布施,布
施裡面有三類:有財布施、有法布施、有無畏布施,就包括這三種。後面這五條諸位仔細
看看,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五種,這五種都可以歸納到布施裡面。持戒是無
畏布施,忍辱是無畏布施,無畏是令一切眾生身心安穩,沒有恐懼。一個持戒的人,眾生
遇到他心裡很安,縱然有財寶被他看到,「不要緊,他持戒,他不會侵害我的」,他心安
,這就是屬於無畏布施。忍辱的人,你得罪他,「沒有關係,他不會報復,他不會懷恨」
,這心安,這屬於無畏布施。精進、禪定、般若屬於法布施。所以六度要總歸納起來,就
是一個布施波羅蜜。
  你對於一切眾生殺害的念頭沒有了,眾生看到你像朋友一樣,知道你不會害牠,你還
能夠愛護牠,還能幫助牠,牠會親近你。這種情形,我們常常在外面旅遊就能看得很清楚
。在中國,這些鳥獸看到人都嚇走了,為什麼?大概我們的心不善,常常有殺害眾生的心
。殺害眾生心就是一般講殺氣,中國人殺氣很重,這些畜生一看到的時候趕快跑,逃命!
外國人,你看看山野裡面、公園裡面,許多野生動物,你餵牠東西吃,一招手牠就來了,
牠不怕人。為什麼?沒有人去傷害牠,只有人去幫助牠,沒有人去傷害牠。有一年我們住
在舊金山這個地區,住在Cupertino,附近門口有個公園,我們每天都在公園散步,這裡
面有野生的野鴨、鴿子都很多,全都是野生的,我們常常去餵牠。有一次有一隻鴿子走路
非常不方便,我們仔細觀察,牠的腳被人用繩子綁起來,綁了很多圈。我們仔細觀察牠,
到第二天再去餵牠,牠又來了,我們招牠,牠走近,把牠腿上的帶子鬆開,除得乾乾淨淨
,牠懂得了。到第二天牠又引來兩三隻,都是這樣綁著,牠來找我們幫助牠。所以牠懂得
,牠有靈性,牠知道我們會幫助牠,牠自己沒辦法,不知道是什麼人把牠拴著很細的線,
綁得很緊,皮膚都受傷。這是布施無畏,只要我們永遠斷除肉食,絕沒有傷害眾生的意念
,我們身上的殺氣就完全沒有了。殺氣沒有了,殺氣就轉變成慈光,慈悲的光明,小動物
看到歡喜接近你。這是第一條,這個功德在佛法裡面就不可思議,果報是得健康長壽,無
畏布施得長壽的果報。
  第二、『常於眾生起大慈心』,這是真的,你不忍心傷害眾生,你對於一切眾生決定
有愛心,不但對動物,對植物,對所有一切生物都會起真誠的愛心。只要遇到了,眾生需
要幫忙,你決定去幫助他,歡喜去幫助他。大乘戒經裡面佛教出家弟子,「清淨比丘,不
踏生草」。你看那草坪的草長得那麼好,長得那麼美,你怎麼忍心去踏它,從它上面走過
?可是佛有開緣,除非你必須要經過這個道路,這個地方沒有路,這個時候可以從生草踏
過。如果有路的話,不可以抄捷徑。路是這麼迂迴的,走這裡很近,草地很近,不可以,
除非有急事趕時間。如果沒有急事,決定不能夠踏生草,再迂迴的路也要走。這是離惱法
,長養自己的慈悲心,修學自己的忍辱度,要有耐心。
  第三、『永斷一切瞋恚習氣』,「瞋恚」果報在地獄。人在世間,古人常說:「不如
意事十常八九」,你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不如意事情?過去今生造種種不善業。我們一生的
際遇都是果報,不是別人給你的,是自作自受。幾個人明白這個道理?真正明瞭是自作自
受,怨天尤人的念頭就沒有了,怨天尤人都是瞋恚。縱然自己心善、行善,還遇到許許多
多不如意的事情,修行人知道,過去生中無始劫來的業報,他能夠逆來順受,心裡面不生
煩惱。煩惱是貪瞋痴慢,他不生,他能夠忍受。
  第四、『身常無病』,第五、『壽命長遠』,這兩條是世間人所希求的。不管是中國
人、外國人,縱然是我們現在講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沒有不求健康長壽的。健康長
壽不是佛菩薩賜予的,不是神明給你的,向神明禱告沒有用,這是自己的業報,我們一定
要清楚。諸佛菩薩、神明保佑我們,用什麼方法保佑?教誨,用這個方法。我們要肯接受
教誨,依教奉行,才能夠轉自己的業報。我們命中是短命,命中多災難、多疾病,這是能
轉得過來的。怎麼轉法?認真努力修十善業,這就轉過來了。如果繼續隨順自己的煩惱習
氣,還是造作種種不善,你的命運、你的業報轉不過來。不但轉不過來,罪業裡頭再加新
的罪業,這個果報愈轉愈劣。
  這些道理、事實真相,不但在古聖先賢著述當中,我們常常讀到,歷史的記載、古人
的筆記小說裡面,這些果報事相的例子太多太多了。我們讀到了、聽到了,要認真細心的
去觀察、去思惟,這個道理真正懂得了,我們才曉得殺生這個罪過決定不能做。縱然我們
遇到惡人殺害我們,我們也沒有一絲毫報復的念頭,更不可能有報復的行為。像《金剛經
》上講的歌利王割截身體,這個故事很長,佛說得很詳細,在《大涅槃經》裡面,《金剛
經》上只是提了幾句,詳細的在《大涅槃經》,成就忍辱波羅蜜,成就自己真實的德行。
雖然被人殺害,立刻生天,享天福。如果有恨的意思,有報復的念頭,被人殺害了,立刻
果報到三途去了。
  如果一生沒有做重大的罪業,有恨意,多半投什麼胎?毒蛇猛獸,他的恨意沒有消,
他就變畜生。心依舊能保持清淨、保持慈悲,他上升,至少也到天上去作天王去了。所以
你想想看,他怎麼會懷恨?人間很苦,天上很快樂,他把我殺害了,立刻送我到天上去,
我感謝都還來不及,怎麼會恨他?吉凶禍福就在一念之間。這個要在平常養,常常去培養
;否則的話,境界現前這個習氣敵不過,你的恨意會生起來,那就糟了,就往下墜落了。
所以在平常天天去修養,把它養成一個習慣,遇到逆緣,遇到惡人,不生瞋恚,還是慈愛
,這就對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
阿彌陀佛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6-10-05 18:58: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erincy   2016-10-05 22:36: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6-10-06 17:31:00
阿彌陀佛!
作者: onesadman (一線生機)   2016-10-06 22:34:00
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