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類] 《心類學顯要》(5) 現前-1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7-11-08 19:57:25
摘自:《心類學顯要》倉忠仁波切 教授
https://tsadong.tian.yam.com/posts
三、分類的個別意義,分七:
(一)關於「現前」的解釋,分二:定義及分類。
定義:「已離分別且不錯亂的明瞭」就是現前的定義。「已離分別且不錯亂之新的、
不受欺誑的明瞭」就是現量的定義。
分類:(現前)有四種分類,即:根現前、意現前、自證現前、瑜伽現前。
* 「現前」的定義:已離分別且不錯亂的明瞭。
彼定義中有三個條件:1.離分別、2.不錯亂、3.是明暸。
1.以離分別的條件排除分別知。2.以不錯亂的條件排除錯亂於自己的顯現境,也就是
說,以此排除「無分別之顛倒知」是現前。3.以明瞭的條件而確定現前自法的體性。
(1)已離分別。
此中「已離分別」是以覺知本身的體性而言,意謂彼覺知本身不是分別知,也就是說
,彼認知中沒有顯現「義共相」,並不是透由「義共相」而趨入對境。
相反的,分別知中則有顯現義共相,透由所顯現的義共相而趨入對境的認知,就是分
別知。
論典中有所謂的分別、分別知、分別心。
何謂分別?以粗略的解釋而言,主要是意謂具有觀察力的認知。例如,觀察若不是彼
就是此、思惟我是否前往某處、思惟我要去吃飯、思惟我要去睡覺等等,彼等觀察的認知
就是分別。我們心續中的認知大部分都是分別、分別知,凡是憶念過去、思惟現在、計畫
未來的認知皆是。
(2)不錯亂。
這是以覺知自己的顯現境而言,就是說,彼覺知對於自己的顯現境不錯亂,或是說,
認知執取對境的方式並不錯亂。
例如,「執瓶之眼知」是不錯亂的認知,彼眼知不錯亂於自己的顯現境——瓶,因為
實際上瓶是存在的。
「執二月之眼知」是錯亂知,彼認知是錯亂於自己的顯現境——兩個月亮,因為實際
上只有一個月亮。
因為罹患嚴重膽病,將白色雪山見為黃色雪山,「執黃色雪山之眼知」是錯亂知,因
為彼認知對自己的顯現境(黃色雪山)有錯亂,黃色的雪山並不存在。
因為熾盛瞋心而將大地見為紅色,彼「執紅色大地之眼知」就是錯亂知,因為對於自
己的顯現境有錯亂。
(3)是明瞭。
現前本身的體性是明瞭,現前就是一種覺知、心類,一種具有「照取且執持對境之力
」的法。
此如前本文說:「『明瞭』就是覺知的定義;『清楚而且明瞭』就是認知的定義;覺
知、明瞭、認知是同義。」
如上解釋現前的定義。(現前=1.離分別+2.不錯亂+3.是明暸)
那麼,例如「執瓶之眼知」是現前,為何彼眼知是離開分別?為何彼眼知是不錯亂?
這是應當思辨清楚的。
現前的事例:執瓶之眼知。
總的來說,前五根知趨入自境的心類都是現前;但是,無分別的顛倒知並不是現前,
因為不符合現前的定義,例如執黃色雪山之眼知,彼是無分別之顛倒知,並不是現前。
* 「現量」的定義:已離分別且不錯亂之新的、不受欺誑的明瞭。
彼定義中有五個條件:1.已離分別、2.不錯亂、3.新的、4.不受欺誑、5.明瞭。具足
此五的法,就是現量。
此中,1.已離分別、2.不錯亂、3.明瞭等三條件,如前闡釋現前的定義所說。所以,
現量的體性不是分別,並且不錯亂於自己的顯現境。
又,新的、不受欺誑,是以覺知通達境的角度而言。
4.新的,意謂第一次新通達,也就是,覺知第一次新通達對境,以此條件排除再決知
,再決知不是新通達對境的認知。
5.不受欺誑,意謂有通達自己的趨入境,以此條件排除伺察意,伺察意並沒有真正通
達自己的趨入境。
何謂「欺誑」?以譬喻來說,有人說:「同學們!外面有一個人,遇到任何人都會給
500元。」大家都出去拿,結果卻沒有!他說的話就是欺誑;如果大家出去有拿到500元,
就不是欺誑。
又比如,透由串習「通達無常的認知」而增長智慧、減少產生煩惱,這就是「通達無
常的認知」對你沒有欺誑,因為對你有利益。
由此再說,以心類而言欺誑或不欺誑,就是從認知本身的作用來說,認知有通達自己
的趨入境,就是不欺誑。
例如,通達瓶之認知對於自己的趨入境——瓶,並無欺誑,因為彼認知有通達瓶。比
如,你看到房內有一個白瓶,經過二十分鐘之後,你請某人去房內取出白瓶,某人真的從
房內取得白瓶,如是,二十分鐘之前,當下你的「執白瓶之眼知」就是不欺誑的認知,因
為彼眼知對於自己的趨入境——白瓶,並無欺誑,因為有通達白瓶。
又如,因為看到山上有煙,內心產生一個想法「山中一定有火,因為有煙」,依於這
個分別知而到山中,結果山中真的有火,如是,前面的內心想法「山中有火,因為有煙」
就是不欺誑的認知,因為彼認知有通達山中的火,對於自己的趨入境——山中的火,並無
欺誑。
* 現前、現量,彼二不相同,如其各自的定義有差別。
現量的定義中,離分別、不錯亂、明瞭,這三個條件和現前的定義是相同,除此以外
,更具足二個條件——新的、不受欺誑,不僅有通達自己的趨入境且是第一次新通達。
為何現量特別具足此二條件?因為,已離分別且不錯亂的覺知,雖然就是現前,但不
一定是現量。又,雖然有通達自己的趨入境(不欺誑),但不是第一次新通達,則是再決
知。又,是現前,不一定就是有通境的認知,沒有通達境的認知就是有欺誑,例如,顯而
未定是現前,但是,彼是沒有通達境的認知。
「現量」的事例:第一剎那之執瓶眼知。
從未見過瓶,第一次見瓶之時,當下趨入瓶之眼知(根知)是現前,也是現量。
又如,第一次聽到某個聲音的耳知(根知)是現前,也是現量。
例如,有些同學從未聽過我說中文,第一次聽到我說中文的聲音,當下的耳知(根知)
是現前,也是現量。
(....待續....)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