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蓮池大師,大概在佛門弟子中沒有幾個不知道他的鼎鼎大名。他是明朝四高僧之一,
也是淨土宗的第八祖。與他同時代的憨山大師對他推崇備至,尊他為法門週孔,稱“師之
才,足以經世;悟,足以傳心;教,足以契機;戒,足以護法;操,足以勵世;規,足以救弊;
至若慈能與樂,悲能拔苦,廣運六度,何莫而非妙行!出世始終無一可議者,可謂法門得
佛之全體大用者也。夫非應身大士,朗末法之重昏者,何能至此哉!“
大師一生行跡,詳載“蓮池大師塔銘”,其高山景行,令人不勝敬仰。當年孔子教
學生們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意思是說,遇見賢德之人,就想到自己一
定要跟他學習,向他看齊;遇見不賢的人,便要反省自己,看自己有沒有同樣的毛病蓮池
大師是佛門中的高賢,在此姑舉一則,試看我們後輩能不能效法他於萬一呢?
明朝萬曆辛丑年正月初十,蓮池大師隨例到浴堂沐浴,不小心失足滑入熱水釜中,
從腳後跟到大腿處被嚴重燙傷,據他自己在筆記中說:“俄而蹈沸釜中,幾死矣!其得生
者,幸也,龍天救之也。夫為時剎那耳,而死生系焉。命在呼吸,豈不誠然乎哉?“這是
說他能夠起死回生,純屬萬幸,實在是護法龍天救了他。當時雖只是剎那罷了,然而死和
生就在這一線之間系著。因此對“命在呼吸間”這句經文有著極深刻的體會。後又因治療
不得法,一直拖延兩個月才痊癒在此期間,他寫了“傷足自規”四條如下:
一,自今已往,得一時筋骨輕安,行坐隨意,即當思及六道眾生苦惱,一心正念。
二,自今已往,雖有人惡罵加我者,非言謗我者,乃至批我頰者,唾我面者,悉順受之,
一心正念。
三,自今已往,雖有人忘恩背去者,恩反仇報者,悉順受之,一心正念。
四,自今已往,雖有使令不如命者,承值不如法者,或以正語,或以巽語(委婉的話語)
,隨宜而施,不可則已,勿起瞋恚,一心正念。
其實,我們每個人一生中,都可能曾經有過生與死擦肩而過的經歷,只是脫險了便
不當一回事,何嘗能在在引起無常的警畏,何嘗能時時提醒自己一心正念呢?而大師他老
人家在八十高齡時,仍寫了“自警”七條如下:
先民有言:禹惜寸陰,至於眾人,當惜分陰我今衰殘,奚啻惜分,一彈指頃,毋雜
用心。
毋雜用心者,謂本參正念外,才起一念雜想,即便掃除,攝歸正念。不可時刻延挨
。今略開七事,真為生死出家,直欲一生了辦,務力守之,時時自警。
一,不得蓄資財,造房屋,買田地,置一切精緻好物。即經像等,傳自太古,出自名家,
皆勿留戀,一心正念。
二,不得作種種非緊要福德緣事,姑俟他日大事已明,作之未晚。今且權置萬行門,一心
正念。
三,不得於好色起貪愛心,於好味等起貪愛心,於好言讚譽我者起貪愛心。不得於惡色起
瞋惱心,於惡味等起瞋惱心,於惡言譏毀我者,惡口罵辱我者,惡拳捶打我者,種種拂逆
我者,起瞋惱心。乃至過去事或順或違,未來事或順或違,皆悉屏絕,堅壁固守,一心正
念。
四,不得吟作詩文,書寫真草,題貼對聯。修飾尺牘,泛覽外書,議論他人得失長短,乃
至教憑臆見而高心著述,禪未悟徹而妄意拈評,緘口結舌,一心正念。
五,不得交結親朋,應赴請召,遊山玩景,雜話閒談,凡種種世諦中事,除理所當為決不
可已者,餘悉休罷,一心正念。
六,不得貪著放逸,恣縱睡眠,大事未明,捍勞忍苦。一心正念。
七,不得與世人競才競能,爭名爭勢,未得言得,未證言證,誑稱知識,妄自尊高,惟應
執卑守愚,終身居學地而自鍛煉,常精常進,一心正念。
讀了一代高僧的這些自規,自警,想想我們平時又是拿什麼來自規自警的如果沒
有,何妨就借用蓮池大師這現成的十一條來規誡勸勉自己古德雲:?。“人身難得今已得
,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既欲了辦無量劫以來尚未了辦
的生死大事,豈可不竭盡心力,奮勇猛追芳躅,難道老天還有多少時光好讓我們悠緩磨蹭
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