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常見的困境
: 一般人容易把佛教與鬼神信仰搞混,也會把一些修練氣脈靈通的概念,以為就是
: 在學佛。佛教承認有鬼神,都是眾生。至於佛教的禪修,並不是氣功、氣脈、脈
: 輪、瑜珈、靈氣、通靈、神通這些方向的修習。
一般通說的瑜珈,如坊間一般瑜珈教室所教的有許多體操的動作,可以幫助收納身心。
此處以佛法所說現量當中,瑜伽現量的角度說明。
《瑜伽師地論》:「言瑜伽者,受持、讀誦、問論、抉擇,正修加行。」
《瑜伽師地論》:「於時時中,即於多聞,若思若修,正作瑜伽,正勤修習,不息加
行,不離加行。如是由此,多聞思修,所集成念,於時時中,善能防守,正聞思修,瑜伽
作用,如是名為防守正念。」
又,有時候唯識宗又稱為瑜伽行派。唐.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所云大乘,無
過二種,一則中觀,二乃瑜伽。」此中提到的瑜伽派即唯識宗。佛教大小乘宗義,大乘宗
義有二,中觀以及唯識。
又,止觀禪修又稱為瑜伽行,修行止觀而希求解脫的修行者稱為瑜伽師,如《解深密
經》(唐.玄奘法師譯)卷三〈分別瑜伽品〉說明止、觀各別的性相、止觀修行的所緣等。
唐.窺基《唯識述記》:「言瑜伽者,名為相應,此有五義,故不別翻。一、與境相
應,…二、與行相應,…三、與理相應,…四、與果相應,…五、得果既圓,利生救物,
赴機應感,藥病相應也。此言瑜伽,法相應稱,取與理相應,多說唯以禪定為相應。」
印順法師〈妙雲集〉:「瑜伽師,即一般所說的禪師。古代的佛弟子,不像晚期的佛
教徒,專以禮拜、唱念為修行。他們除學經(論)持律而外,主要是對人廣行教化,對自
『精勤禪思』。禪思,含得止與觀,…凡修持而得止、觀相應,心境或理智相契應的即名
為瑜伽,瑜伽即相應的意思。」
瑜伽現量是透過聞思修,以止觀雙運毗缽舍那修所成慧為不共修上緣,內心當中產生
如實親證的智慧現量,例如對於細品無常、補特伽羅無我、空性,產生親證的瑜伽現量。
佛教內道行者,獲得緣空性的毗缽舍那修所成慧之後,毗缽舍那即成辦止觀雙運的勝
觀,經過加行道煖、頂、忍、世第一法四善根位,入見道獲得聖者瑜伽現量的斷證功德。
律藏《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唐.三藏法師義淨譯):
「言應勤者,勸不放逸,能與出世聖道,加行為依止故,謂於奢摩他(止)、毘缽舍
那(觀),雙修等運,獲聖道故。」
透過聞思修,聞所生慧、思所生慧、修所生慧,成辦止(梵語奢摩他)、觀(梵語毘
缽舍那)之正修加行的功德,以止觀雙運為不共增上緣,獲得瑜伽現量正行斷障的聖道。
達賴喇嘛尊者《覺燈日光》:「滅諦功德是怎麼形成的呢?第一次獲證滅諦是在見道
解脫道(見道根本定智解脫道),由見道無間道現證空性的智慧證得。見道無間道現證空性
的智慧(瑜伽現量)正對治見道所斷,所以在第二剎那見道解脫道,才有辦法證獲第一次滅
諦。所以先有道諦,後有滅諦,這個道諦是現證空性的智慧(現證空性的瑜伽現量)。」
見道位時,以現證空性的瑜伽現量斷除煩惱,此時所斷除的是無明的遍計我執。無明
我執的顛倒見,例如六師外道所計之我,計我為蘊、或計離蘊有常一自主之我等顛倒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