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ykkdc (ykk)
2022-04-05 14:53:08《廣論奢摩他章略講》
宗喀巴大師 造論
見悲青增格西 教授
前言
一、下中上士道都是修止觀的前行
對於修止觀,許多人都抱持著濃厚的興趣,也會閱覽這方面的書籍。有時候還會先入
為主地認為這類的書應該要講什麼,像是怎麼打坐、怎麼呼吸。聽到人家說《修次中編》
等書有講到如何修止觀,就去找來看,可是重頭翻到尾,講的都不是自己想看的。這說明
什麼?說明我們是以自己的想法為準,我們自己想像的修行與經論所說的內容大大不同。
「止」,字面的意思是止住;「觀」,字面的意思是研究、觀察。戒律指示我們要遠
離世間,到僻靜處修行,但是我們到了偏靜處,心還是很散亂,所以經典就教導很多控制
心的方法。
我們都是初學者,心未調伏,一遇到境,煩惱也就跟著現起。如果是菩薩,因為內心
已經調伏了,所以就算穿金戴玉,也不會被五欲所染,也就不一定要離開憒鬧處才能修行
。我們現在是被煩惱控制,若要逆轉過來,讓心能為我們所用,要控制煩惱。
要怎麼控制煩惱?要從控制身開始。先遠離人群,到容易生起出離心的環境,如此一
來,心就容易靜下來。身對花花世界的追求比較容易控制,心不斷攀緣五欲,對境生起種
種分別、欲求,就比較難控制。但是如果沒有控制分別、欲求,心就很難安住;控制了欲
求的心,就會接近止,從而達到止。
講這些是要說,其實《廣論》從依師開始,修暇滿、念死無常……,到修菩提心,或
說從下士道、中士道到上士道的所有教授,都是在教導修止觀,而且是最好的教授,因為
這些內容都在導引我們不貪、不瞋等,令身心不耽著於五欲。
了解這點很重要,不要只是消讀文字,像知道了修止的功德,就拼命記住;沒掌握到
義理,記住了也沒用!先了解為什麼要修止、修止的功德、修止的方法,這樣才能心甘情
願地將散亂的心收回來、讓心止息。
讓心收回來的最好方法,其實就是我們現在所學的下、中、上士道。先認清這點,以
後聞思修的內容都是這些。如同習武要先練基本功,基本動作反覆練習個三年、五年,爾
後功夫自然就成了。
聞思修的「修」指的是止觀,修的內容就是聞、思產生的,不是所聞、所思與所修的
內容別別無關。
所以前面那個問題:我們想修止觀,翻閱了經論,卻以為經論講的都是其他的內容,
翻完書也找不到可修處,這其實是自己的過失。
二、止觀的內容不應拘限於止觀章所說
《廣論》觀章以前是依無著菩薩《瑜伽師地論》等來解釋,觀章是依應成派的觀點來
講空性。修止觀不等於修空性,止觀的內容有多,如菩提心、出離心、五神通、無間道、
佛的十八不共法等都是止觀的內容。可以說整部《廣論》從依師開始都是在說止觀。
但是為什麼僅在說空性時才用「觀」之名呢?這是將整體的名字取給別體。菩提心、
出離心等也都是止觀的內容,只是它們都未得「止觀」之名。所以第二點:不要將止觀的
內容拘限在止觀章所說,其實整部《廣論》都是在講止觀。
三、止觀並非不可言說
再者,我們會認為止觀是不可言說、只能體悟的,然而止觀並不是不可言說的,包括
空性、佛菩薩的智慧都是可言說的。
經典的確會出現「不可言說」一詞,那是相對而言,例如我可以描述空性,但是要講
出某人懂空性的情況,那就不行了;又如我們可以講說無常,但是要講出與佛陀證悟無常
等同的情況,那是不行的。
所以「不可言說」是針對行者當時的情況而說,如「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
是針對聖根本定而說。這不難理解,如果要我們描述吃糖的感覺,我們會說糖是甜的、酸
的等,可以講講吃糖的感覺,但是講說的內容與舌上親嚐味道是有差距的,所以也是無法
如實言說,而不是不可言說。
在解釋止觀方面,《廣論》止觀章很有名,將止觀講得十分清楚。
四、任何修行都要用三主要道攝持
《廣論》止觀章之前,已經講了出離心、菩提心的內容,觀章會講空正見的內容,這
樣三主要道都具備了。
我們任何的修行都要用三主要道攝持,這點非常重要。做任何事,如布施、持戒、忍
辱,能以三主要道攝持,就會是成佛的種子;不是這樣的話,就只是個善因而已。其他的
法類,如枝葉般繁多,不是說它們不重要,是要將它們都歸納到三主要道中來修持。
種敦巴尊者初遇阿底峽尊者時,阿底峽尊者就將道次第的教授傳給他;後來無論聽到
什麼法,種敦巴尊者都會將它納入道次第來修持,聞思修都是如此。
如果不是這樣修習,法就會成為單一的法,沒有頭緒。任何修行都歸納到三士道中,
以三士道串聯,就會成為很好的修行。
別學後二波羅蜜多
有情,如人、畜牲等,都有定和慧。只要有心就會有五遍行等心所,心所中就有定心
所、慧心所等。即使是執常的顛倒識,也有定、慧,只是將它們稱為邪定、邪慧。
又如我們看書需要專注力,即使只在一個字上停留一秒鐘,也是一種專注力。心碰觸
境才能產生了解。心為什麼會接觸到境?就是因為有專注力,所以任何一個認知都有定。
止是定的一種發展。我們現在的心是欲界心,培養至最好是第九住心,再修上去就成
為色界心,色界心再修上去可以成為無色界心。1
九住心以上有世間道與出世間道的色界心,二者是以有無佛法內容而做區分。具有下
、中、上士道內容之色界心是出世間道,培養出世間道可成五道十地的道;若不具佛法內
容,就是與外道共同的一般世間禪心,培養世間禪心可成四禪八定。
總之,透過修九住心可以得止,止是內外道所共有的。得止後再去修觀,此後會得觀
,然後一再修,會得止觀雙運。所以止、觀是定、慧中較為高階的情況。
如何培養出止觀?如前所說,我們以為修止觀一定要依某個空間、形式,或師長的口
訣,這些都是錯誤的觀念,其實自依師開始就是在修止觀。
止是讓心很聽話地安住在境上,但是心是很難安住的,會一直向外跑。我們可以把身
體綁在某個地方,但是要把心綁在一處是不可能的。所以初學者先要讓身遠離喧囂,身遠
離後,心就比較容易定下來。
這樣還不夠,如果沒有暇滿等修行,心還是很難安住。如果對於依師、暇滿、無常等
法類有一定的認知,確實了解內在的功德勝過外在,因為是心甘情願,心也就容易安住。
之後再修九住心,修出止的機運就比較大。
雖說外道沒修依師、無常等法,同樣也修出止來,但是外道也有他們自己的一套,主
要是讓心對外在的色塵生起厭倦、希求內在的功德。只要能達到目的,方式可以不一樣。
【禮敬勝尊具大悲者足】
這邊的上師要包括深見派與廣行派上師,特別是文殊菩薩,因為宗喀巴大師是透過文
殊菩薩的教導而懂空性。
【第二、別學後二波羅蜜多,謂:修奢摩他、毗缽舍那。如其次第,即是靜慮及慧波羅蜜
多之所攝故。】
前面已經說過布施、持戒等四度,因為禪定和智慧比較難,所以特別標出奢摩他、毗
缽舍那,詳細地說明內容與修法。
問:外道或聲聞、獨覺都有止觀,所以不能說止觀是波羅蜜中的後二學,為什麼此處
說奢摩他、毗缽舍那是後二學?此外,外道所修的止觀,與佛教的止觀有何不同?
先了解般若波羅蜜多、禪定波羅蜜多。自續派主張唯佛才有般若波羅蜜多,應成派認
為初地以上菩薩都有。
般若波羅蜜,字面是「智慧度彼岸」,「彼岸」是指所知障的彼岸,不是輪迴的彼岸2
,所以般若波羅蜜多只有佛或菩薩才有。度有已度與正在度,如同去美國,已到美國或正
在去美國都可以稱為「去美國」。我們依應成派的見解,即般若波羅蜜多的界限是初地菩
薩以上具有。
又,般若波羅蜜多的本質為何?不能說空正見是般若波羅蜜多,因為聲聞、獨覺也有
空正見,只有聖者菩薩的空正見才是般若波羅蜜多。
禪定波羅蜜多有哪些?聖根本定是般若波羅蜜多,然而因為是處於甚深禪定中,所以
也是禪定波羅蜜多。又如有禪定才可以產生菩提心,所以菩提心的本質是禪定,達初地以
上即是禪定波羅蜜多。因此,幾乎任何的道都可以是禪定波羅蜜多,除了像八正道中的正
語﹙語言﹚、正業﹙行為﹚,因為那是身業,與內心無關,所以不是。
>>>>>
註1:
欲界心可修成色界心,其修行人不必是色界的人,所以一個欲界的人可以有三界一切
的禪心(註:例如悉達多太子是欲界的人,他在菩提樹下入定時,內心生起色界、無色界
的禪定之心時,並沒有跑到色界、無色界)。色界的人可以有無色界的禪心,但不太會有
欲界心。一位色界人臨死時,若出現欲界心,那他就會掉到欲界,因為他的禪心被破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