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洛桑卻佩格西——空性與滅諦 (4)

作者: ykkdc (ykk)   2022-09-21 08:10:20
: 摘自:2010年 達賴喇嘛尊者《中論根本慧論》對華人請法團開示
: 《中論》禮讚文(緣起八不中道)提到生、滅等八法,…有沒有生、滅呢?有生、滅。
補充
摘自:《中論釋-正理海略講》見悲青增格西教授
「由緣起離邊門讚佛」…總義部分,第一段落說禮讚文有所詮等四個內容。第二段落
區分具支分者與支分,具支分者是誰?緣起,它的特色是什麼?八不。第三段落是斷諍。
所詮就是緣起是八不。目的是,所化有情,有不了解了不了義的、有誤解了不了義的
、有對了不了義有疑惑的,為剷除這些、如實地了解《中論》的所詮。…
…或許會誤解「緣」字只用在無常法上,…「緣起」適用在一切法上,常法、無常法
都是緣起法。(諸法—不論有為法(無常法)、或無為法(常法)—都是緣起法。)…
戊三、斷諍。分二:己一、滅等無自性之斷諍;己二、滅等數及次第之斷諍。
(己一)如前所說,聖根本智(即觀察有沒有自性而現證無自性空性的勝義理智量)
看不到生滅等,在聖根本智前面是不生不滅(沒有生相的顯現、沒有滅相的顯現)。
若在它(觀察有沒有自性的勝義理智量)前面有生滅會怎樣?會是實有。
他人問:那麼,空性是不是實有?聖根本智看到空性,看到了就會是實有啊!否則看
到生滅為什麼就會變成實有?有這樣的爭論。
第二、為什麼要特別講生滅等八個?不講六個、七個,九個、十個?難道只有這八個
戲論嗎?
第三、中文頌文是「不生亦不滅」,但是藏文、梵文是「不滅亦不生」。為什麼先講
不滅,不像一般說生住異滅的次序,先講生?
己一、滅等無自性之斷諍
有勝義諦與世俗諦二諦。
什麼是世俗諦?分別名言看到的那些境,就是世俗諦(世俗名言量通達的境)。
什麼是勝義諦?聖根本智看到的那個境,就叫做勝義諦(勝義理智量通達的境)。
他人問:如果生滅等出現在聖根本智前面,是不是代表有實有?自宗說:是。
他人說:這樣的話,難道你要否決掉勝義諦—空性,因為它存在的話,必須是聖根本
智的境?還是你要說它是實有?
歷史上有一些人,讀了《中論》,搞不清楚聖根本智到底有沒有看到空性(勝義諦)?
因為看到了就會變成實有;看不到的話,聖根本智就沒有境了。所以有些人說聖根本
智是沒有境(所知)的,因為只要有境,就會有實有;有些人則說空性是實有。
生、滅等世俗法是無明眼翳下可以看到的,並不是觀待聖根本智而有的。
觀待聖根本智(聖根本智即觀察有沒有自性而現證無自性空性的勝義理智量)而有的
,佛陀說:「諸比丘,這個才是勝義的法,這個是不欺誑的,是涅槃。」
觀待聖根本智(觀待於觀察有沒有自性而現證無自性空性的勝義理智量)而言,沒有
生(沒有生相的顯現)、沒有滅(沒有滅相的顯現),很明顯地,並不是在否定生、滅。
生、滅有,只不過在(觀待)聖根本智前沒有。
類似(觀待)眼睛看不到聲音,這只不過是在說(觀待)眼睛看不到聲音,並沒有說
聲音不存在,這也說明,有聲音也一定有個(觀待)了解聲音的識。
總之,自宗回答:
第一、你沒有弄清楚「觀待聖根本智而言」這句話,才會有這樣的問題。
第二、經云:「諸比丘,勝義諦唯一,謂涅槃不欺誑法。」
佛陀不是說涅槃是無欺誑的法、是勝義諦嗎?(在應成派來說,涅槃是空性,是勝義
諦。)
既然佛陀說了,你承不承認它的存在?承認。存在的話,它是境(所知),它的具境
是誰?聖根本智。所以你必須要承認聖根本智看到了空性,因為你已經承認了空性的存在。
空性在聖根本智前面,單單如此,就要說空性是實有法嗎?
通常會說,看不見(通達有法上自相成立不可得的無遮)就是看到了真正的空性。
這句話在說什麼?在桌子上尋找桌子時(於施設桌子的施設處觀察桌子的施設義),
桌子到底在桌面、還是在桌腳…這樣一直觀察,如果找到桌子,桌子就變成自相有、實有
,沒有找到,就說明沒有實有。
聖根本智也一樣,它一直看有沒有桌子,看不到(於桌子此有法上觀察桌子的施設義
究竟不可得自相成立)時說明懂了空性(通達桌子此有法的空性);
反之,若在桌腳等上面看到了桌子(於桌子此有法上觀察施設義可得自相成立),就
說明它沒有看到空,是看到了實有。
總之,看到什麼(觀察有法的施設義可得自相成立)就是看到實有,沒有看到(觀察
有法的施設義不可得自相成立)才會是看到空性。
因此,雖然空性存在於空正見(空正見是觀察有沒有自性而通達無自性的智慧)前,
但不會是實有;其它的,只要出現在空正見前,都會是實有。
同樣的,空性自己在不在空性上面(空性本身是否可得自相成立)?也就是分析的主
題是空性。
如分析桌子在哪裡,找不到桌子,看到了那個空性(以桌子為有法,觀察桌子的施設
義,於桌子的施設義找不到(不可得)自相成立,即通達(看到了)桌子的空性)。
接著又分析那個空性(以桌子的空性為施設處),空性是否在境上存在(空性本身是
否自方成立)?分析空性時,也會找不到(觀察空性的施設義不可得自方成立)。找不到
空性時,又找到了空性的空性,而了解了空性的空性。
後面這個空性與前面那個空性是有差別的,如果找到前面那個空性,就會是實有,可
是看到後面那個空性不會變成實有。
他人沒有弄清楚這點,在聖根本智前面有就是實有,然後就直接跳到空性上,說難道
空性是實有嗎?或說聖根本智連空性都看不到,因為看到就會變成實有。
(註:此處說空性的空性,即《大般若經》二十種空性:「內空、外空、內外空、空
空…」當中的空空,例如唯識宗認為圓成實勝義諦空性是實有,空空除遣空性是實有。)
己二、滅等數及次第之斷諍
問:戲論有很多,只說緣起八不,數量過少;只是舉例說明,數量又過多,不需要舉
八個,講一、二個就可以了。為什麼只說緣起八不?
答:這八個是實事師與中觀諍論之時,認為是實有的證據。
如實事師會說苗是實有,為什麼?因為苗會從地出生—生,後來缺了水,它會死-滅
。會生、會滅,就是苗是實有的證明。
也就是說,我們並不是把所有的戲論都找出來講,也不是單單為舉例才找這八個,所
以沒有過多、過少的問題。
這八個中,從本質上來說,有生、滅,有產生與衰敗。從時間上來說,有常、斷,時
間上存在,所以是常,這個時間沒有了,是斷。從境方面來說,有來、去,往這邊靠近,
是來,離此處越來越遠,是去。從助伴上來說,有一、異,你與他二者是相異的,你自己
,是一。這就是數字決定在八個的理由。
藏文(和梵文都說)「不滅亦不生」,為何先講不滅?
生、滅是有次序的,生在先,滅在後,但不生、不滅是沒有先後次序的。
沒有自性有的生(不生),也沒有自性有的滅(不滅),它們(自性有的生、滅)不
存在,所以沒有時間上的關係(不存在就如同龜毛兔角一般,那就無所謂了)。
因為我們習慣於「生滅」—先講生、後講滅,為了讓我們清楚不生、不滅是另外的情
況,故意倒過來講。
以上結束支分問題。再總結一下前說。
禮讚文用「不滅亦不生,不常亦不斷,……」的方式禮讚佛陀。
很多人解釋時,就直接說:諸法是不常的(沒有常)、諸法是不斷的(沒有斷)、諸法是
不來的(沒有來)、諸法是不去的(沒有去)。
不能如此解釋,有來去、生滅。
那麼,《中論》說「不來、不去」,這又是怎麼回事?這要加簡別(要加勝義簡別)。
就像,有眼耳鼻舌身意,與《般若經》中說無自性存在的眼耳鼻舌身意,並不衝突;
有眼耳鼻舌身意,與沒有眼耳鼻舌身意,才是衝突的。
這邊就像說,無自相有的眼耳鼻舌身意的情況(要加勝義簡別,觀待於聖根本智—於
勝義中無),這個要分清楚。
>>>>>
[1] 達賴喇嘛尊者說過一個笑話,藏地有兩人結伴同行,途中休憩,一人開始念誦心經,
當念到"無眼耳鼻舌…",另一人忍不住打斷,說為何不講沒有頭就好。有以為,如心
經講無眼耳鼻舌等,是說彼等諸法不存在,這是自己望文生義的錯解,成為個笑話。
[2] 摘自:2001年4月3日 達賴喇嘛尊者講授《心經》台灣林口體育場
「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生、不滅」沒有自性的生,沒有
自性的滅,生、滅都無有自性。「不垢」煩惱並不是有自性,所以說無有自性的煩惱污垢
;「不淨」斷除煩惱的涅槃,這種清淨的滅諦也沒有自性,因此說「不淨」。斷除煩惱的
涅槃它是一種空性的性質,針對空性去做尋找之後無法找到空性的假義,所以「不淨」。
(生滅垢淨都是有的,但是,無自性有的生、無自性有的滅、無自性的垢、無自性有的淨)
[3] 本文格西提到,世俗諦和勝義諦的定義
什麼是世俗諦?分別名言看到的那些境,就是世俗諦(世俗名言量通達的境)。
什麼是勝義諦?聖根本智看到的那個境,就叫做勝義諦(勝義理智量通達的境)。
我們的身語意當中,世俗諦和勝義諦都是內心意知看到的境,內心意知以世俗名言量
通達某一有法屬世俗諦的認知,內心意知以勝義理智量通達此有法的實相屬勝義諦的認知。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