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康熙二廢太子

作者: IamNotyet (非也)   2012-08-17 02:12:27
※ 引述《roger214 (我想去流浪)》之銘言:
: 奇了,現代政治當然有黨爭,我還特別強調過,請看清楚我的文章= =
: 喔,你大概是想說滿清沒黨爭,所以滿清制度比民主好,承教了。
少來。
第一,滿清不但有黨爭,其中一次還跟九王奪嫡牽扯在一起。
第二,我從來沒主張現代民主制比起君主制要差。
: 沒錯,我也寫了這點,我是不知道你是刻意忽略還是別有用心。
: 就因為這點,表現出明代皇帝並不是可以為所欲為。你拿康熙比?啥時康熙容得臣子在皇
: 儲上頭有意見的?跟著太子兩次下台,倒楣的朝臣有多少你不會不知道吧?
: 萬曆與臣子為皇儲之爭,朝臣最多是致仕。而滿清康熙是怎麼對待捲入到兩廢太子案的朝
: 臣的?連主動致仕都不用想。
萬曆抽鴉片抽得根本連理都不想理,
他哪裡沒辦法處置朝臣?
要不然你看朱八八跟朱弟殺的大臣難道還少?
明英宗有辦法幹掉于謙,明思宗更或殺或貶或下詔獄「處理」了一大狗票人。
「崇禎五十相」聽過嗎?皇權不能對相權怎樣?別笑死人!
萬曆不動張居正是因為張居正是他老師,而且他還沒親政。
張居正一掛掉你忘記神宗怎麼對待張家的人嗎?
而且明神宗之所以在皇儲問題上爭不過大臣,
是因為他在傳統禮法跟繼承法的立場上站不住腳。
朱常洛身為嫡長子,本身無甚惡德,
相反的福王朱常洵仗著是皇帝的兒子,在藩所並不安分,
河南人對他無不切齒(比如侯朝宗)。
無論就禮法上或道德標準或民心基礎上,
朱常洛都是正當的繼承人。
他爭不過朝臣是理所當然的事。
而滿清打一開始就沒有嫡長制這東西,
皇太極身為努爾哈赤第八子,一樣當了皇帝。
順治雖然是孝莊皇太后所生的長子,卻是皇太極的第九個兒子,
他上面還有豪格、洛格、洛博會、葉布舒、碩塞、高塞、長舒
跟一個來不及起名字的哥哥。
扣掉早殤的洛格、洛博會跟老八,還有五個人。
孝莊當時還只是莊妃而已,怎麼排都排不到他。
康熙本身也是順治的第三子,因為出過天花不用擔心早夭才輪到他。
所以滿清本身本來就沒有嫡長制的包袱。
嫡長制雖然有減少爭產問題的好處,
但是那在小家小戶的人家裡行得通,在皇家可就茲事體大。
畢竟嫡不必優,長不必良,治理國家不比當家長、族長,
一個舉措失宜,影響到的是整個國家。
而且康熙的兒子太多,各有各的黨羽,
朝臣的意見康熙不是不願聽,而是無法做參考。
誰不是各自捧各自的主子,「結黨營私,覬覦神器」的罪名有多大?
你把兩邊的情況混為一談,張飛打岳飛,打得還滿開心?
: 以下萬曆之間的記載更別提,你在自打嘴吧,三十年下來朝廷還在正常運作,三大征還是
: 照打,朝廷運作仍然按著規則在運作,你以為這是靠什麼在撐下去的?
: 明代體制,萬曆不理你,下面還是該怎辦仍得怎麼辦,大不了就是循舊例辦。
: 可你覺得滿清制度可以這樣玩?不成,因為不管是軍機處、內閣都只是附屬皇權,沒有皇
: 權的命令下,想照章按著辦根本不可能。
: 這就是中央集權極致的表現。
: 你還是只看人治不看制度,把天下興亡當一人獨夫之責,所以根本看不到政治體制的好壞
: 。
不是。
就算現在的民主政體,還是要有用到「總統令」的地方。
國安機密、內閣人事是不是還是要總統下令?
這也是「只看人治不看制度」?
地方官得不到派任,只好無期限留任,
低層得不到升遷,高層做到老做到死也無法退休。
因為得不到退休的命令,只好自行「致仕」甚至「不告而去」。
刑獄也長期空轉,有下詔獄三十七年不得提審一次的,
這叫做制度有在運作嗎?
至於三大征,皇帝不看公文表示把軍權整個下放,這當然不行;
礦稅更是完全出於皇帝個人的興趣,他當然會理。
這是萬曆的真正情況,上引資料已經說得很清楚,選擇性看文?
簡單來說,萬曆怠政三十年而不亡國,
是因為神宗掛得正是時候。(不知是神宗好運還是明朝好運)
你不見之後光宗、熹宗以至思宗,加起來不到三十年就亡於流寇?
因為已經整組都壞光了,亡國真是遲早的事。
: 英國本來就是以內閣權抗衡皇權出來的,你不會這麼沒概念吧?
講得太簡單了。
根本是國王跟國會議長各自領軍隊打起來,經過內戰才演變成現在的局面。
打完了之後,國王被虛級化,但是首相有比國王還大嗎?或是跟國王平起平坐?
: 至於日本,天皇從幕府開始就沒權力,就是個牌位,哪需要什麼制衡?
公武合一、大政奉還、倒幕運動、明治維新
以至於後面的昭和年代,你整個忘記啦?
是昭和天皇在二戰失敗後,引咎自退於虛位元首,一直持續到今日。
但是對日本人來說,天皇家族仍然是神之系譜,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日本總理大臣能跟天皇平起平坐?你試著對日本人說這種話看看。
: 滿清之所以不可能君憲,正是因為他皇權達到極致,根本不可能自廢武功。
: 以你的言論證明,滿清立憲完全不可能。
事實上滿清幾乎要成功進行了。
光緒二十七年,簽訂《辛丑和約》。
光緒帝、西太后返回北京,光緒帝仍被軟禁在瀛臺。
四月,成立「督辦政務處」,
榮祿、奕劻、李鴻章為主管大臣,張之洞、劉坤一為協同辦理。
張、劉二人聯名上奏《江楚會奏變法三折》,
(劉為兩江總督,張為湖廣總督)
定出政治改革方向,決定實行君主立憲。
十一月七日,李鴻章薨,「裱糊匠」再不能撐持清末政局。
三十年,一月,雲貴總督丁振鐸與雲南巡撫林紹年連電朝廷變法。
七月,兩江總督周馥奏請實行「立法、行法、執法」三權分立之立憲政體。
兩廣總督岑春煊上書奏稱:
「欲圖自強,必先變法;欲變法,必先改革政體。
為今之計,惟有舉行立憲,方可救亡。」
三十一年,七月,袁世凱聯合兩江總督劉馥及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立憲變法。
以十二年為期,並奏請簡派親貴大臣分赴各國考察政治。
湖南巡撫端方入朝召見,領受閩浙總督一職時,又反覆奏請立憲。
九月,派遣五大臣(載澤、戴鴻慈、徐世昌、端方、紹英出使西洋,
藉以考察政治。因發生刺殺事件,被迫延期。
十一月,設立「考察政治館」,研究各國憲政,提供憲政改革的諮詢。
十二月,戴鴻慈、端方先行出發。
三十二年,一月,因徐世昌、紹英傷情未愈,載澤改率尚其享、李盛鐸等出發。
兩隊考察團先後歸國後,編成《列國政要》及《歐美政治要義》。
九月,西太后下詔頒布預備仿行立憲。
秋,戴鴻慈發表《出使九國日記》。
三十三年,「政治考察館」改組為「憲政編查館」,奕劻兼領憲政編查館大臣。
後代歷史課本中貪污狼藉的奕劻其實對立法工作十分支持。
(就像被徐錫麟以民族革命為號召而刺殺的端方其實是立憲的支持者。)
館員中有沈家本、楊度(就是為袁大頭組了『籌安會』的楊度)。
成立「資政院籌備處」,溥倫、孫家鼐為資政院總裁。
張謇、楊壽潛在上海成立「預備立憲公會」,
之後各地立憲公會紛紛成立。
三十四年,夏,載澤出版《考察政治日記》。
八月,頒布《欽定憲法大綱》及《逐年籌備事宜清單》,
計畫以九年的時間籌備憲法。
並頒布「臣民權利義務」、「議院法要領」、「選舉法要領」等三附錄。
十一月十四日,光緒帝駕崩。
十五日,慈禧太后崩。
這些動作,就是你所謂「自廢武功」的做法,
滿清真的做了,之所以不能成功,是因為清朝已經要結束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