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氣魄極大,凡帝王事業,無不一一理會,也只從那心上來。
譬如大樹,有多少枝葉,也只是根本上用得培養功夫,故自然能如此
。非是從枝葉上用功,做得根本也。學者學孔子,不在心上用功,汲
汲然去學那氣魄,却倒做了。(王陽明《傳習錄‧卷下‧黃省曾錄》)
後儒不明聖學,不知就自己心地良知良能上體認擴充,卻去求知
其所不知,求能其所不能,一味只是希高慕大。不知自己是桀紂心地
,動輒要做堯舜事業,如何做得?終年碌碌,至於老死,竟不知成就
了箇甚麼,可哀也已。(王陽明《傳習錄‧卷上‧薛侃錄》)
近來高中生有「取消早自習」的呼聲,希望有充足的睡眠,獲得
教育部的認可。家長和老師則擔憂如果上課時數縮短,恐怕會影響到
課程進度。高中生的想法我可以理解,現代人的生活特色就是一個「
忙」字,不僅學生在學校有十幾二十科要學習,大人要拚事業也是忙
得焦頭爛額,台灣人的工作時間在全世界是名列前茅,目的當然是要
拚成績、拚業績,在競爭中生存或求勝,但卻容易導致過勞。
從心學的觀點來看,並不是否定事業、學業的價值,但應該問的
是背後的出發點、動機為何。如果唸了這麼多書、做了這麼多事,不
僅內心沒有感到更充實滿足、幸福喜悅,反而覺得焦慮擔憂、疲累不
堪,不知所為何來,就失去了忙碌的意義。求學、做事的目的應該是
「體認擴充良知良能」,也就是愛人,包括自我成長與幫助別人,重
點在質不在量。如果抱持競爭比較的心態,整天想著成績、業績如何
無限擴張,將自我的價值建立在量化的外在條件上,恐怕是捨本逐末
,只會徒然增加人的壓力、痛苦罷了!
心學的思考方式是:凡事「問什麼是根本」?如同陽明先生的比
喻,種樹要從根本培養起,不是在枝葉上用功夫。〈大學〉說:「物
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老子說:「為學日益,
為道日損。」(《道德經‧第四十八章》)說的道理都是一樣的。把
握根本就是把握「道」,「道」是簡單的(損有精簡之意),並不複
雜。把握根本原理才能夠一以貫之、以簡御繁,對事情做有效的處理
,事半功倍;而不是迷失在複雜的經驗現象當中,不重要的事情拚命
努力,重要的事情反而輕忽了。
依此觀之,學生在學校學習許多科目,目的不是要強記許多知識
,出社會就還給老師。具體知識是無窮無盡的,即使上課時間增加到
每天十二個小時,老師也不可能全部講完。目的應該是啟發學生對這
一科的興趣,並且能夠清楚描述這一科的核心本質、精神內涵,自我
評估自己做到多少。簡單來說,就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即使教學時數縮減,仍然能夠做有效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