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我不想去戰日本時代
我只想提供我一個科技領域的人的角度看事情
我覺得台灣的經濟在1950~70年代發生一個潮流改變了台灣歷史
那就是留學潮,尤其是理工醫農的留美潮
大家可以有興趣打開國內所有頂尖大學或是研究機構的網頁
例如台大 清大 交大 成大 中研院 工研院 中科院 等等
大家可以觀察那些老資格的教授的履歷
幾乎有一個共通點
在1970年代前後二十年從台灣到美國留學取得博士
然後在台灣成為各領域的領頭人, 讓台灣的產業以及學術界和美國接軌
最後讓台灣的學術界和產業界成為"美國的分支"
這一點其實剛剛好趕上1970年代前後的科技學術和產業發展
因為在這段期間, 因為一些我也不清楚的原因
全球的學術和產業或多或少都經歷了從本土發展到變成以美國為首的全球發展
我舉生物科學(小弟本行)來看
在1950年代以前,生物科學的學術界還是山頭林立
論文常常有德文 英文 等其他語言撰寫
(可以參考"給年輕研究者的建議"一書)
但是這個趨勢到了1960~70年代後大改變
現在基本上全球的生物醫學衛生領域的論文或是發表都是用美國的pubmed平台檢索搜尋
發表的語言幾乎是以英文為主 並且由美國和英國的學術出版商發行
幾乎找不到用該國本土語文發表學術生物醫學論文的期刊了
(連台灣的醫學期刊也用英文寫
現在國科會的計畫也常常是用英文寫)
這一段的發展讓全球的科技產業以及學術研究快速的向全球整合發展
台灣剛剛好在這個時間點切進來
讓台灣的科技 產業 學術向西方尤其是美國體系整合
我拿科技業當例子好了
張忠謀的台積電
張是在美國成長長大的華人,1952年MIT取得大學學位
1964年史丹佛的PhD
1972年當上德州儀器的總經理
1983年離開德州儀器公司
1985年被邀請(挖腳)來台灣擔任工研院院長, 之後創辦台灣積體電路公司
張在1985年以前的人生,與其說是台灣科技的教父
更接近一個美國科技業的高階主管,只是有亞洲面孔而已
其實這不只是台積電
如果你們有興趣去看中研院的高階主管的背景
例如院長 所長 中心主任等等
背景也很多是這樣
最近很夯的創投Gogoro公司,創辦人的背景也類似
一個香港華人和一個美國人在台灣創立的公司
軍武界也有類似的故事,例如IDF之父黃孝宗博士
或是雄風飛彈之父韓光渭博士 他們的背景幾乎都很類似
(很多人也是想要複製他們的成功路徑才來美國念博士
在美國念博士,做博士後研究或是在大公司往上爬
之後回台灣當台灣各領域全球化發展的頭頭)
我覺得重點不是說張忠謀或是李國鼎有沒有來台灣
我認為關鍵是, 那個時代,
台灣是如何如此的成功打入美國為主的全球高階學術/產業體系
讓台灣的學術/產業變成美國在亞洲的學術/產業分部
然後跟上美國的電子產業革命 讓台灣的經濟發展跟上去
在那個時代,幾乎台灣和美國的產業以及科技發展密不可分
例如IDF計畫如果沒有一大群美國來的技術人才
不管是否亞裔或是華裔血統 是沒法那麼順利的發展出來
我對那個時代的關鍵事件的前因後果不甚清楚
所以我也不敢多做太多那個時代的事件的架空分析
但是我猜未來幾十年後, 那個時代的事情一定會被放大研究
到時候, 這段時間的架空推演會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