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衛一 B91801030 李婉甄
小時後我生長在大家庭,叔叔嬸嬸同住一條巷子裡.
母親在我小的時候,早上上班,晚上進修,父親則要工作,於是把我托給阿公阿嬤帶.
我阿嬤是海口人,不會說國語,即便是台語,腔調也跟一般人不太一樣.而我阿公則加減
聽得懂一點點國語,至少英文也會來一句"OK!" 所以從小我跟著他們,也就自然而然說起了
台語.小時後學台語的部分記憶來自於歌唱,因為阿公最喜歡聽我教他唱歌.不過唱來唱去
總跳不過兩首: 愛拼才會贏 跟 浪子的心聲.每次只要去吃辦桌,我們就會一路唱回家.
其實那個時候說台語幾乎是生活在巷子裡的必要條件,因為看著我長大的鄰居阿婆阿伯
們也都說台語,國語也只聽得懂幾句.就連平常我巴著阿嬤去菜市場的時候,賣菜賣肉的
攤販也都說台語.
但兒時的記憶總也會受教育環境的影響.語言這種東西要是缺乏練習終究會隨時間而
流失,自我上了小學之後,這樣的體會便愈來愈深.後來升高中時我搬了家,就此減少
與阿公阿嬤相處的機會,雖說週末常常回去,但朝夕相處的日子只能留在記憶裡頭.
每次回去,阿嬤都會煎蛋和炒高麗菜給我吃,如果說我晚回去了,她會一直等我等到心急.
上了大學以後,阿媽老掛念我宿舍生活會不會太辛苦,終於有天老爹帶她上來瞧了瞧,
阿嬤這才真的放了下心.但其實真正令我感到難受的,並非不能常常回去探望阿公阿嬤,
而是,經過這麼多歲月的耗磨,我已無法流利地以台語表達我的想法,甚至連陳述個單純
的事件都非常不輪轉.這對我的衝擊很大,因為我真的很想與他們分享我的生活,而當這最
基本的要求都做不到的時候,我對自己感到很失望也很無力.
後來我修了台語課,回去報馬仔衝第一,拉著阿公阿嬤報告我的台語課心得跟所學,他們
聽得笑了出來,一夕之間,多了好多好多的話題可以聊,看他們開心,我也覺得好快樂.
所以我學台語的動機很簡單,除了想要多接觸台灣文化之外,最重要的,是希望能藉此多
了解長輩的生活及強化他們與我的連結.而對於台語課來說,這個效果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