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伊朗與西亞世界》西亞與強權關係之變與不

作者: AsamiImai (今井麻美)   2016-09-14 14:06:14
伊朗與西亞世界》西亞與強權關係之變與不變
http://talk.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1822267
陳立樵/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美國與俄羅斯有意合作處理敘利亞問題,也許已經談過許多相關細節,這成為眼前國際事
務專業人士所關注的大事。不過,若認為美俄之間可能會因敘利亞問題就此改變對峙關係
,就言之過早了。畢竟,從近現代的世界歷史或是西亞歷史來看,無論情勢怎麼變化,外
來強權在西亞地區勢力爭奪的局勢從來沒有改變過。
從19世紀中葉起,英國與俄國就開啟了「大博弈」(The Great Game,另譯「大賽局」)
時期,在中亞與西亞爭奪勢力範圍。英國佔據波斯灣一帶連結到其殖民地印度的貿易活動
,而俄國則是從黑海、裏海、中亞地區向南擴張勢力。無論俄國勢力要進入東地中海、裏
海、中亞,對英國來說,都會構成對印度安全與穩定的極大威脅。此外,最接近印度的伊
朗若有勢力東拓的行動,無論原因為何,英國都會批判這是伊朗的野心,也會強調這是俄
國慫恿伊朗的結果。
19世紀末,威廉二世的德國將觸角伸往各地,著名的巴格達鐵路(Baghdad Railway)連
結著柏林與巴格達,便是對英俄在伊朗及中亞優勢地位的重大衝擊。這讓英俄兩國提高對
於德國的警戒心,也試圖要暫停彼此的敵意來專注對抗德國。在1907年,英俄兩國簽署了
《1907年英俄協定》(Anglo-Russian Convention of 1907),以西藏、阿富汗、伊朗為
商討對象,相互承認彼此在這三個地區與國家的特殊權益。伊朗的部份最為重要,因為該
協定將伊朗區分為三部份,伊朗北方為俄國勢力範圍、東南方為英國勢力範圍,而中間則
是中立緩衝區。
但《1907年英俄協定》的簽署不代表兩強關係改善,只能說是暫時利益一致,往後伊朗情
勢的發展不利於英俄,使得該協定難以維持,兩強仍然不斷交惡。隨著一次大戰爆發,再
加上1917年蘇維埃政府成立、主張退出戰事,讓英俄在中亞與西亞的「大博奕」逐漸地劃
下句點。這貌似英俄南北夾擊中西亞的局勢已經結束,但後續的發展卻還是一樣的模式。
二戰期間,英國勢力明顯衰弱,美國及蘇聯逐漸成為戰爭要角。美蘇開始在中西亞爭奪勢
力範圍,例如二戰結束後,蘇聯試圖在外交方面壓制土耳其、試圖控制黑海海域,美國則
是介入了猶太人與阿拉伯人的紛爭、在敘利亞策動軍事政變、對沙烏地阿拉伯取得軍事與
石油的合作協議。而共產勢力則在伊朗與阿富汗都有斬獲,美國同時也關注著伊阿的政治
傾向。於是,當50年代後嚴重的阿以衝突發生時,美國支持以色列,而蘇聯則支持阿拉伯
領袖-埃及的納賽爾(Gamal Abdel Nasser)。
另一方面,由於英國長期在伊朗境內開採石油,英伊石油公司(Anglo-Iranian Oil
Company)收取的高利潤便成為伊朗胸口永遠的痛,1950年代初期,時任伊朗首相穆沙迪
克(Mohammad Mossadiq)採取石油國有化政策,儘管在1953年由美國CIA策動推翻穆沙迪
克,但英國在伊朗的石油工業榮景也從此不復返。美國隨後接替了英國在伊朗的影響地位
,而伊朗親美的傾向當然也代表蘇聯在伊朗沒有發展空間。
這便是「冷戰」(Cold War)時期西亞地區的國際政治,美國取代英國成為波斯灣至紅海
一帶的要角,而蘇聯則是延續沙皇時期俄國對西亞的影響力。在黑海海域的主導權方面,
蘇聯不斷對土耳其施壓。在阿以衝突之間,蘇聯支持埃及與敘利亞,從南北兩方包夾以色
列。
英國與沙俄的「大博弈」退出歷史舞台了,但強權在西亞地區的南北壓力卻從沒有消失過
,反而用「冷戰」型態「死灰復燃」。但美蘇兩國卻也不是隨時都保持對峙狀態,例如美
國在1959年於土耳其部署的導彈,後於1962年古巴危機(Cuban Crisis)之後,美蘇雙方
同意相互撤除導彈以緩和衝突;蘇聯在赫魯雪夫(Nikita Sergeyevich Khrushchev)時
期,對阿以問題堅持採用《聯合國第242號決議》做為參考依據,要求以色列撤離1967年
佔領的阿拉伯土地,這樣的決議有利於以色列,反而與美國立場一致。
1979年蘇聯大舉入侵阿富汗之後,又讓美蘇兩強在伊斯蘭國家產生對峙局面。
直到1985年戈巴契夫(Mihail Sergeyevich Gorbachev)領導蘇聯改革,至1991年年底蘇
聯解散之後,冷戰結束,也讓西亞局勢一面倒向美國。1994年,在美國總統柯林頓(
Bill Clinton)主導下,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alestinian Liberation Organisation,
PLO)領導人阿拉法特(Yasir Arafat)與以色列總理拉賓(Yatzhak Rabin)和談;敘利
亞也得對美國展現友好,進而緩和對以色列的態度,以利取回1967年遭以色列奪走的戈蘭
高地(Golan Heights)。
不過,冷戰結束之後,美國也只短暫享受了在西亞獨霸的滋味10年。進入21世紀後,美國
因2001年的911事件,對於西亞地區採取所謂的反恐策略,軍事進攻不斷。蘇聯解體之後
的俄羅斯卻也沒有減少在西亞地區的影響力,對敘利亞與伊朗友好,帶有在西亞地區取得
重要盟友的意涵,其實也是站在美國的對立面。
於是,經歷過「大博弈」與「冷戰」,從英俄對峙到美蘇競爭,都是強權在西亞地區的南
北夾擊。
現在美國與俄羅斯在西亞地區的對峙,並不可能因為此時對敘利亞問題有一致立場而改變
最終的大方向。往後人們會以什麼名詞定義這時期美俄的西亞對峙,尚不得而知,但可以
肯定的是,世界強權在西亞地區的南北環伺是自近現代以來從未改變過的模式。國際政治
雖瞬息萬變,但在特定型態上長期以來卻都沒有太大的改變。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