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Johnson (美強森)》之銘言:
: 這個問題困惑我很久惹,文湖線當初設計是中運量,
: 現在明顯看起來,成為很大的敗筆,文湖線限在人擠人
: 尖峰時刻想搭都很困難,而且高架又很醜,沒有長期都市計畫性
: 有人曉得文湖線當初為何設計成中運量?
這大概也是討論到快鏽掉的話題,中運量也不是沒有好處,這個板上前輩也有
說明,不過我想講講高架/地下/平面的問題,空調部分。
首先講個傷感情的,經費問題。信義線全線地下化,據之前查到的資料或是新聞,
1kM 42億、台中捷運是1kM 31億,或是參考前輩整理出來的:
https://www.ptt.cc/bbs/MRT/M.1204038710.A.272.html
當時還沒列到新蘆跟信義線,當然有些路線還要計入機廠建設經費,不過信義線也沒
機廠還是這麼貴啊。
第二個是通風問題,這個小弟略懂,地下化路線的通風是很麻煩的,平時隧道
是列車經過也罷,但若是塞車模式就好玩了,前後車站要開TVF,如果有袋形軌
還要配合開JAF(怎麼開要看模式表),這些電費可不會是免費的。
地下車站也要開空調,一般家庭夏天開冷氣就哇哇叫了,一般家庭算3噸就好,
一個初期路網標準車站是720噸,這是主機的噸數,還要記入其他附屬設備如
MSF、FAF、MAF、RAF、CHP、CWP、CTR......大家不會想看的一大堆設備
名詞,這些電費也是很可觀的(至於為什麼近年車站裡面都沒「冷」的感覺,
那又是另一個話題了)。
接著那些設備放哪裡?沒別的地方可以放,就是開挖做機房,那又是傷感情的問
題,設備誰來維護?用錢請來的人做維護,維護用料設備更新,又是另一筆錢。
所以我一直很納悶一個問題,究竟高架化是有醜醜到大家不想看到建物?如果
建物這麼醜,那乾脆不要蓋房子不就好看了?
https://www.flickr.com/photos/auxo38/5521969657/in/album-72157622194248599/
附贈一張以前搭近鐵去奈良的照片,車站旁空空一片田園風光,多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