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標題當然是因為某位仁兄發出的豪言壯語,說晚明只有遼東有車營了。在此
先向各位介紹一篇論文,即周維強的〈明代戰車研究〉,至少有翻過這篇文章的人絕
不可能會發出這種錯誤陳述。
以下所引史料大部分都可見於〈明代戰車研究〉,只因該文並非專門辯駁以上謬
論,所以下文稍微編輯補充一番,如此而已。按:晚明北方邊鎮通常區分為所謂九邊
,即遼東、薊鎮、宣府、大同、山西、延綏(榆林)、寧夏、固原、甘肅,通常會把這
九個邊鎮再分成三組,即薊遼、三邊(宣、大、山西)以及延寧甘固。九邊通常每邊一
名鎮守總兵官,所以稱之為邊鎮,但到明末總兵官越設越多,所以一邊裡同時有幾個
總兵官也很常見。像薊鎮除了薊鎮本身以外昌平、密雲也都有總兵官的。以下討論的
就是條件設定的遼東(後來稱為關寧,再加上一個東江,這些也都不算)以外的其他邊
鎮的車營,時間點則限於天啟與崇禎朝。
薊鎮:
天啟二年由薊遼總督王象乾所練,當初計畫練三營每營一萬二千人,後來只練就
密雲一營。在隆慶年間舊設的石匣、昌平、建昌、遵化車營在天啟年間也都一直存在
(見《明實錄》天啟二年五月丁未、十月丁丑、甲申、天啟三年二月庚辰等等,族繁不
及備載)。除了上述以外,天啟三年以前的保定和真定也都各自有編制一營車營,後來
也都加以整頓,可能是與密雲相同的大編制。保定的這個車營在崇禎末曾經開抵開封
城下,與流寇交戰,我們看這個紀錄:
「楊(文岳)督所統保定兵為一萬,車營為帷,火器稱強,與賊交戰二日獲小捷,
賴火攻焉。後楊營火藥告匱,軍有潰志。」(《汴圍濕襟錄》〈援兵四潰〉)
三邊:
宣大山西三邊當中至少宣府、陽和(後來獨立設鎮)也都有設置車營。宣府車營可
見以下紀錄:
「…鎮城標正、奇、遊兵、機、練兵各營,馬兵六千六百四十二名,推運戰車及
駝載火器軍一千二百名,步兵九千九百名,塘撥、驛遞、墩哨、守城、倉場、庫局、
衛所官軍二千一百八十七員名。再查總兵侯世祿於各路挑選馬兵共五千名,在城正兵
營三千名,并火車營二千名。…」(《明朝檔案總匯》第六冊〈兵部為陳宣鎮正值秋防
應節修邊銀兩以備買馬之見行稿〉)
上述紀錄係崇禎二年。而崇禎十四年則可見陽和車營的紀錄見下:
「…又白廣恩馬兵堵截東門之時馬營砲少,差官向職,前催砲監軍道臣張斗,即
時於陽和車營內發砲。有陽和伍營把總曹科、九營中軍楊膺同領砲二十位飛赴東山險
要處,擊打實藉其力。…」(《明清史料乙編》第四本〈薊遼督師洪承疇揭帖〉)
延寧甘固:
這部分的資料比較少,但至少甘肅車營在天啟六、七年時也都可見於記載。如《
明實錄》天啟六年五月戊午就記載著「以都司僉書管甘肅車營遊擊事」。
除了上述之外,車營的另一大集中地是京師的京營。京營在嘉慶年間俞大猷加以
整練時就已經是額設戰車十營,有車1400輛;而後又屢次整頓,不時將缺乏的戰車部
分加以補齊(相當一部分戰車是作為援遼物資被轉移),也一直有改進車式的嘗試。此
皆可見〈明代戰車研究〉文中。以下節引李邦華《李忠肅公集》〈條陳京營積弊疏〉
,此疏的時間點大約是崇禎元年,以概其餘:
「一曰戰車宜議。戰之用車,從古不廢;而車則用輕。今京營貯者武剛車也,體
勢重大,不便推挽,倘時逢雨雪,地逢溝澗,即一步不能前矣。臣昔撫天津,曾製一
輕車式,止用一人負之而趨,頃以示巡視、科道二臣并三營將領,皆云便利可用,而
費固甚省。今工部合造京營戰車七百餘輛,以時詘舉盈,僅准造百輛,然併營中舊存
四百餘輛,亦可成一大營。此外不若用臣輕車式照造二千輛,他日 皇上大閱,両車
並設利鈍自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