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明朝水師火器戰術演變小考

作者: montmartre (montmartre)   2016-08-05 22:26:57
※ 引述《KoujikiOuji (古事記王子)》之銘言:
:~略~
:   「發熕等器,傳自番夷,體重千餘斤,船內狹窄,身長殆丈,難于裝藥,預裝則
: 日久必結,臨時裝則勢有不及。一發之後再不敢入藥。」(戚繼光《紀效新書(十四卷
: 本)》(北京,中華書局,2001)卷十二〈無敵神飛炮製〉,頁272。)
: 從何汝賓《兵錄》卷十關於船頭發熕的描述來看,也是固定於架上的。至於舷側
: 的火砲,當時用的佛郎機、百子銃等等主要是人員殺傷用,用的銃彈很小(佛郎機鉛子
: 重五兩、百子銃鉛子重三十兩,見《紀效新書(十四卷本)》頁259),比西方同時期幾
: 十磅在計重的舷側砲差得多,不太可能採用在遠距離就開火的作戰模式。
廣東參將鄧鐘《籌海重編》( 1592) 卷 12“銅發熕圖說:「
遊擊彭信古雲: 火器之大者,莫如發熕,但放之難。今反復思之,每銃設軟架一 座,架
後設欓木一塊,各綯以大纜。置之船頭,則借金頂之力。發之船傍,則架擔梁一 根。其
欓木內又設軟座一件,以黃麻水草結之。彼銃一發去,勢必倒回,架有綯繩,多 不能坐
絕,即或斷絕,至欓木,上有軟座可抵剛猛,有大纜可制餘威。使一發中賊,收 利十倍
,遠而陷陣,無逾此者。」
所以到16世紀晚期,開始在船頭放上滑軌,頭砲可以再填裝。況且砲小還是可以射呀,
譬如1588年的西班牙艦隊就几乎射光了小砲,且小口徑砲不比重砲,沒有難以裝填的問
題,可以在戰場上進行再填裝。況且用側舷小砲攻擊敵人也是砲擊,一定要拘泥於重
砲還是輕砲嗎?
:~略~
: 至於明鄭當時戰船的戰術,其實除了《臺灣外記》「按凡水戰,彼此望見,即發
: 斗頭熕。將近,或發左邊炮;轉舵,發尾送炮,再發右邊炮」(卷十)的記載之外,還
: 有很多種接戰方式,好比說陳良弼《水師輯要》是這樣寫的:
:   「一,遇賊船時先要他(應是衍字)取他上風,彼亦要取我上風,未免往來梭織;
: 此時若在數百餘步之外,以火砲打之,以斗頭砲打之。然船取上風,其船必歪,砲發
: 必不遠。若多(?似乎漏字)見砲子不出百步之外而落,若大(太)高則又不准。」
: 「一,如我船少,賊船多,當避上風,擇其軟弱者攻之;或不得上風,則從下風
: 駛開,讓賊船過身,就賊之上風尾樓繚岫處衝之。或賊船兩邊大(打?),我當發兩邊
: 大砲、子母砲打之。(小字:戰船中大砲多者,發不過一而不敢齊發,恐沉沒也;際此
: 危急之時,不得不齊發矣。)」
雖然戰術不是迴旋,但我覺得還是有某些Key Word,譬如首發頭砲、敵我在上下風
處"來往梭織",然後向左右開火,不就是迴旋戰術的變型嗎?也是發射頭砲再射左右火砲
的順序,至於為何早期歐洲船隻要迴旋?是因為無法在戰場上進行填裝,需要駛離戰場;
等到17世紀早期解決填裝問題以後,船隻就不需要再迴旋了,戰術也變成如你上文所說的
敵我取上下風,互相往來梭織,然後左右開砲。結束後敵我進行換風,然後再來一次。
這跟第一次英荷海戰或歐洲十七世紀的戰術驚人的類似呢;可看Brian Tunstall
那本書,Naval Warfare in the Age of Sail: The Evolution of
Fighting Tactics, 1650-1815 第一章 P20
作者: KoujikiOuji (古事記王子)   2016-08-05 22:36:00
喔喔..這個有意思..
作者: hgt (王契赧)   2016-08-05 23:18:00
有趣的史料推論!
作者: montmartre (montmartre)   2016-08-05 23:39:00
其實我想知道兩側的發槓是否也有砲車呢?是否也能把砲退回艙內進行再裝填?
作者: KoujikiOuji (古事記王子)   2016-08-05 23:51:00
這個..目前我是沒看過相關資料..想請問原po有沒有把文章整理在一起像blog之類的覺得應該好好拜讀一番
作者: RollingWave (Lost in the Dark)   2016-08-06 00:32:00
彭信古不是在泗川之戰那位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