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之前看了Paddy Griffith關於一戰的書,覺得寫得很好,就順便看了他寫的另一本
Battle Tactics of the Civil War (Yale, 1989)
(另一本從滑鐵盧戰役一路寫到現代的Forward into Battle還沒看完)
先說我對南北戰爭相對而言較無知,只有稍微看過維基百科的程度,聽過七日戰役、知道
謝爾曼不是一戰的德軍坦克,大概了解蓋茨堡是南軍華人之光(大誤)李將軍由盛轉衰過程
的其中一個轉捩點,諸如此類。另外,大概知道法軍的北非輕步兵(Zouave)在當時對美軍
思想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
作者(維基百科說已過世了)認為南北戰爭中,南軍與北軍的戰略戰術都仍顯現出非常傳統
的拿破崙時代風格,而未有展露現代化。
作者對南北戰爭中的戰鬥紀錄進行研究後,發現雖然當時線膛槍已經逐漸成為主流,交戰
時南北兩軍都仍以非常靠近的距離駁火,殺傷效率也普遍很低。換言之,步兵火力比之半
世紀前的拿破崙戰爭,並沒有明顯的進步。
雖然南北戰爭中的步兵已經開始學習法軍內部較前衛的輕步兵戰術,然而實際上只學到了
半套,用匍匐與短衝刺交替來逼近後,往往變成混亂的交火,而沒能發動強力的突擊。這
也造成南北戰爭中,步兵的正面戰鬥罕有決定性結果,反而變成雙方都挖掘壕溝的僵局。
在炮兵方面,線膛炮的射程確實較遠、精準程度也有所提升,然而戰術上的運用卻頗不如
人意,乃至於北軍將領一直抱怨線膛炮的比例過高,希望能增加滑膛炮。這是因為炮兵在
南北戰爭中最有效的運用方式,乃是直到敵軍逼近後才推出掩體發射榴霰彈、實心彈或者
其他的散射類彈藥;早期的線膛炮口徑普遍較小,威力偏低,反而拒阻效力較差,反炮擊
在敵軍炮兵隱蔽的情況下也沒有意義,等敵軍火炮露臉,雙方前線已糾纏不清,精準度也
無法發揮。
南北戰爭中,騎兵在兩軍的比例都很低,而且使用上也偏重龍騎兵類型的機動部署,很少
有強力的衝擊。在戰略上,南北兩方都經常將騎兵用於敵後游擊騷擾,騎兵在關鍵會戰中
能夠發揮的突破與追擊效果則付之闕如。南北戰爭末期,騎兵的運用已經較為成熟,但是
性質偏向騎馬步兵;另外,連發步槍的性能不應被高估,一方面快速射擊很容易消耗子彈
過快,另一方面早期的連發步槍仍不夠可靠。
作戰層面上同樣是如此,直到戰爭末期才有一定程度的水準,而且仍不乏僵硬的思維。南
北戰爭中幾乎沒有將領認知到強力預備隊的概念,正面攻擊的策略仍慣用拿破崙年代的大
縱隊,不會集中騎兵進行突破和追擊,這些都是南北戰爭中美國將校的缺陷。
我在google books上面看的,有興趣的可以找這本書來閱讀。不過建議至少要對南北戰爭
的背景有基本知識,要不然應該有點難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