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網路資源豐富之賜,
最近閒讀日軍在太平洋島嶼陸戰的戰史,
主要是三場日軍主動攻擊的戰役(瓜島-亨德森機場戰役,塞班島萬歲衝鋒,沖繩總反攻).
先講心得,
根據網路文章,分析日軍大正12年修訂的歩兵操典草案,
http://www.nids.mod.go.jp/publication/senshi/pdf/201503/04.pdf
日軍的步兵攻擊戰術,其實有跟上WWI後的變革.
主要變革有,
1. 重視各兵種的偕同,包含重機槍應從中距離(600m)改為近距離(300m),
使用步兵炮,迫擊砲支援連隊(中隊)攻擊,火力間隙由擲彈筒填補等細節.
2. 取消橫隊的正面攻擊,改使用間隔更寬,躍進的滲透攻擊.
(應該跟Bounding overwatch是同款概念)
3.廢止密集隊,最小戰術單位應該由營改為連隊(中隊),
中隊長以下可依狀況自行判斷如何實施攻擊.
但實際打仗時,以瓜島戰役為例,
卻因為中高級軍官指揮失當,
包含參謀,師團等級的情報錯誤,並訂定離譜的戰略目標[註0-1],
和聯隊長,大隊長只抱守上級命令,沒有適時調整投入的兵力[註0-2].
導致被聯軍評價素質不錯,日軍中隊長級別的軍官們,
只能以弱火力,帶領連級兵力作自殺式攻擊,沖繩戰役則有明顯改善.
軍備方針上,也是屢屢走偏,
典型的例子,作為填補連級重武器火力的擲彈筒,
竟一度替代迫擊砲的戰術定位.
以下將簡介上述提到的三場戰役.
[註0-1]
後面會提到的亨德森機場戰役,日軍因低估美軍兵力,竟訂定了在迂迴攻擊後,
僅1夜的時間,必須佔領亨德森機場,並清除機場西側美軍陣地和渡口.
但日軍在補給嚴重耽誤的情況下,連南緣的美軍防線都打不過去.
[註0-2]
日文wiki描述,日軍大本營在檢討瓜島陸戰失敗,
主要因素除了火炮不足(重型火砲含高射炮僅48門),情報失誤,
還有大隊長級別的指揮能力很差.而看了戰況,會發現聯隊長更差.
第一場是瓜島攻防戰的亨德森機場戰役(23–26 October 1942),
日軍精銳的第二師團,
制定一個山區迂迴的攻擊策略,
但在幾乎無火炮,重機槍,迫擊砲支援,和無效的情蒐下[註1-1],
只拿著皇軍三寶(步槍,輕機槍,擲彈筒),
以植物大戰殭屍的模式,以多波次步兵衝鋒,
把2個聯隊7000人中的3000人送光,2個聯隊長戰死,美軍僅傷亡約200人.
這麼沒有效率的攻擊,
還真的有造成2次重傷美軍的機會!
卻因為缺乏應變的指揮而失去了[註1-2].
主要參考資料,
https://www.history.navy.mil/research/library/online-reading-room/title-list-alphabetically/g/guadalcanal-campaign.html
[註1-1]
日軍在制定戰略時時間壓得太緊,
大部分火炮無法到達戰場(very little artillery or mortar support),
又日軍為了保證攻擊的奇襲性,
只在攻擊前夕派出1個小型的巡邏隊,
因強度太低,
對美軍防線的部署強度毫無所悉.
[註1-2]
請看參考資料中的Map 13,
https://i.ibb.co/WnZGq5s/1111.jpg
第一次機會,
是日軍以第16聯隊的2個大隊,發動第一次攻勢.
聯隊長下令全面進攻後,
自己也帶著衛隊往美軍陣地衝鋒...
其中左翼有部分未知人數的日軍,
穿過美軍部屬失當的空隙(陸戰隊跟陸軍交代不清,導致西側與南側交界露出缺口),
並滅了美軍1個砲兵觀察小組,
日軍穿過空隙的路徑,請參照圖上最左側的紅色虛線.
但因不明原因原路離開,
美軍直到當次攻勢結束的隔天早上,
才發現曾有大批日軍穿過這個空隙!
要是日軍繼續往縱深前進,
會直抵美軍的海岸砲兵陣地和司令部.
而能做出反應的日軍前線指揮官,第16聯隊聯隊長,
在一開始的衝鋒後就失蹤,之後被判戰死...(WTF)
美軍立刻填補了這個空隙[註1-3].
第二次機會,
參照圖上中間兩條粗的紅色實線,
是日軍以第29聯隊為主,發動第二次攻勢,
經過三波自殺式衝鋒,150名日軍竟站上了稜線.
這個缺口僅有100碼,時間約為凌晨2點,
而美軍直到破曉才湊齊兵力反擊,但缺口內還是這150名日軍!
這代表了日軍有3-4個小時,可以往這個缺口繼續灌輸兵力,
但日軍沒這麼做,而是繼續攻擊其他打不動的區域.
同樣地,沒把握機會的日軍前線指揮官,第29聯隊聯隊長,當晚戰死...(WTF^2)
[註1-3]
日軍原訂計畫中,有1個獨立支隊(約1個大隊)要在第一次攻勢就攻擊該區域,
但它遲到了一天,而美軍已填補了這個缺口,
日軍依然發動自殺衝鋒,結果被美軍2個重機槍班(1挺能用1挺故障)和砲兵火力,
在15分鐘內滅了2個中隊.也提供了美國太平洋戰爭影集的素材XDD
影集片段如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D3F16J42Eo
這多少帶點戲劇效果,美軍遇到萬歲衝鋒,M1919也是用點放,
史實上也是美軍2個班在5分鐘內,用各種槍械掃平日軍1個中隊衝鋒,
而日軍又投入1個中隊,被美軍的砲兵火力炸好炸滿.
第二場是塞班島最終的萬歲衝鋒(06–07 July 1944),
日軍殘兵4700人,無高級軍官指揮(下令總攻擊後自己就切了XD),
輕機槍可能有10挺,重機槍1挺,坦克1輛,
頂著美軍一整晚的砲轟,秘密在美軍前方集結.
用有效的試探攻擊[註2-1],
探得美軍2個營之間500碼的巨大空隙,
在凌晨發動多波次的萬歲衝鋒,
並僅以少量兵力佯攻美軍防守最強處[註2-1].
15個小時之內,以陣亡4300人以上的代價,
衝垮(Overrun)美軍2個陸軍營,1個陸戰隊炮營,
美軍至少傷亡1145人,2名營長和多名連級指揮官戰死[註2-2],
是日軍極少有實質傷害的玉碎攻擊.
主要參考資料,
https://www.nps.gov/parkhistory/online_books/npswapa/extContent/usmc/pcn-190-003123-00/sec7.htm
https://www.nationalww2museum.org/war/articles/banzai-attack-saipan
https://historyofyesterday.com/saipan-banzai-charge-on-tanapag-plain-4d35d1caa616
[註2-1]
根據美軍紀錄,日軍在當夜先發動一次全線射擊,但不衝鋒,
實際是為了火力偵查,因而偵知美軍第1,2營之間的空隙,
日軍破曉時發動萬歲衝鋒,就將主力放在美軍的火力空隙間,
而只用1個中隊(100餘人)攻擊美軍火力最強的右翼高地(第3營).
[註2-2]
美軍最前線的2個營傷亡918人(第105步兵團),
第1營除了1名連長,其餘連級以上指揮官戰死,
第2營除了營長,其餘連級以上指揮官和營部人員皆戰死.
後方1個陸戰隊砲兵營也被衝垮,傷亡127人,營長戰死.
第三場是沖繩島戰役,日軍最後的總反攻(04-05 May, 1945),
日軍派出預備隊,是以24師團為主的4個大隊(計畫中應是6個),
在日軍所有重型火炮和坦克支隊的支援下,
以正面滲透的戰術,且盡力攜行重武器[註3-1],輔以小艇載兵繞背,
反攻剛爬上嘉數高地,正在前田高地跟日軍拉鋸的美軍.
這是在太平洋戰爭後期,
被認為有高戰術水準的日軍步兵攻擊.
但因為準備時間太短,加上炮擊雖猛烈卻無效[註3-2],
日軍還是損失了5000餘人,而只讓美軍傷亡700多人[註3-3].
主要參考資料,
1. https://history.army.mil/books/wwii/okinawa/chapter12.htm
2.《沖繩決戰-高級參謀之手記》八原博通
[註3-1]
根據美軍紀錄,這次的日軍總攻擊,
有超過400名日軍成功滲透防線(實際是1個大隊主力,630人),
不但攜行重機槍,迫擊砲,還有1門75mm榴彈砲,以及若干美軍衝鋒槍,
而不再是只帶輕武器從正面衝鋒的低效攻擊.
這也看得出當時中隊級別的主要重武器,92式重機槍和97式曲射步兵炮(即迫擊砲),
雖然重達60-70kg,但有心要抬還是抬得動.
積極的將重機槍和迫擊砲做抵近射擊,才能發揮最好效益.
[註3-2]
具八原博通回憶,4月24日,第62師團從嘉數高地撤下後,
與援軍防守前田高地以及首里防線.
4月29日,大本營人員即到達戰場,傳達必須總進攻的命令,
日軍只有1周不到的時間可以準備.
或許因準備不及,以及總指揮牛島滿預期不會成功,
將總進攻的部隊從6個大隊減少到4個大隊左右,
而美軍紀錄中,日軍火炮支援雖猛,落彈達13000發,但亂打一通,只造成輕微傷亡.
[註3-3]
日文wiki轉述美軍資料,日軍在此戰中驚人的陣亡6237名!若真的損失這麼重,
那24師團基本上就壞滅了,但實際上它並沒有立即性的失去戰力,
這邊採用八原博通的說法,損失5000餘人.
而美軍傷亡,其實包含了5月4日防守(傷亡370餘人)和陸戰師進攻時的傷亡,
可見日軍雖然戰術上大為進步,但攻擊力量仍然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