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Anjou (å°æ½”我愛妳)
2021-09-19 21:39:44※ [本文轉錄自 DummyHistory 看板 #1Hp7R8ju ]
作者: Anjou (小潔我愛妳) 看板: DummyHistory
標題: Re: [空想] PTT版的歷史教科書
時間: Fri Jun 28 01:30:45 2013
先從自己比較熟悉的開始
宋朝
外交
宋朝給人的傳統印象是" 強幹弱枝 ", 還有宋朝的武功遠不如其他中國統一王朝
時代, 因此傳統的史學將宋朝視為懦弱的代表, 但是在看待宋朝主要面對的三個
敵人前, 要了解宋朝所面對的外患與過去漢唐輝煌時代不同, 契丹女真都是從遊
牧時代過渡到半封建時代的政權, 而最後的蒙古在宋朝正面應對的時候, 已經是
吸收了輝煌的中亞文明之後的先進大國, 與匈奴跟突厥是不同類型的對抗
北宋朝外交史上有三大事件, 澶淵之盟 ,增幣交涉 ,連金滅遼. 終看整個宋朝外
交都脫離不了歲幣( 歲貢或是歲賜 )的問題 .澶淵之盟是北宋朝的輝煌勝利, 這
場遼國的入侵戰爭中, 由於宋真宗的親征鼓舞了士氣, 將遼軍擋在黃河北岸, 進
而讓遼國走上了外交談判, 雙方定為兄弟之邦, 以宋真宗與遼聖宗為準, 雙方君
主以兄弟互稱, ( 只是因為宋真宗年紀較長為兄 ,雙方國體平等無尊卑 )而宋朝
藉由澶淵之盟所定的" 歲幣 "( 名義上是補貼遼國軍旅差費 )給予遼國皇室好處
, 懷柔遼國決策者, 同時開放雙邊貿易用的" 榷場 ", 滿足遼國的物資需求, 進
而透過貿易往來換來了百年和平.
從積極的角度看歲幣問題, 並不是過去史學裏面所說的宋朝是喪權辱國, 歲幣在
意義上是一種給予遼國皇室的補助金, 滿足遼國權力者的需求, 但是宋朝透過榷
場貿易可以輕易的賺回這筆費用, 透過關係密切的兩國皇室之間的關係, 由宋朝
皇室送給遼國皇室經費採購宋朝產品, 更進一步的鞏固了雙方皇室關係 .這是非
常先進的概念, 完全脫離了中國傳統天朝的朝貢體系概念, 也是宋朝外交務實化
的表現
由於西夏獨立, 宋朝仁宗時期派兵在好水川戰役慘敗, 一時之間宋朝形勢危急,
引發了仁宗慶曆年間的多項改革, 其中在外交上由於遼國要求宋朝歸還關南地(
當年北伐的時候宋朝光復的幾個在燕雲地區的縣 ), 引發了增幣交涉, 其中宋方
的主角就是富弼 ,富弼在多次的折衝中 ,掌握住遼方的想法與底線 ,依靠宋朝完
整的情報收集, 完成了這次艱難的外交任務 ,透過增加歲幣的方式滿足遼國權力
階級的需求, 同時保住了所有領土 ,並且讓遼國出面約束西夏行為 .在過去由於
增幣交涉中多了一個" 納 "字, 所以這次的外交也被過去的史學認為是宋朝屈服
於遼國的失敗, 但是要了解為什麼宋朝會同意採用" 納" 字, 是因為這次增幣的
理由是宋朝將這關南十地的稅收交給遼國, 也就是土地依然屬於宋朝, 但是這些
土地所產生的稅收, " 納 "給遼國. 因此這是納稅的行為替換, 因此採用納字並
不是貶低了宋朝國格, 更展現了宋朝外交務實的一面
由於增幣交涉的條件之一就是遼國必須要約束西夏行為, 但是西夏不理會遼國的
要求, 因此引發了兩次遼夏之戰, 更進一步看, 這是宋朝外交以夷制夷政策的濫
觴, 甚至完美的達成了以夷攻夷的成果, 一舉扭轉了宋朝被兩面夾擊的劣勢, 因
此我們就很容易的能夠了解日後為什麼宋朝外交會這麼看重以夷制夷的政策.
連金滅遼政策正是以夷制夷的表現, 排除宋朝在軍事上面的失敗, 在外交策略上
我們應該給予宋朝的決策者正面的肯定, 連金滅遼確實讓宋朝奪回了數百年想要
的燕雲地區, 只可惜宋朝長期的和平導致了軍備的鬆弛, 變成了靖康之難.
宋朝的對手換成女真金朝之後, 有極大的地位改變, 由於過去與遼國雙方的皇室
是有密切關係的, 所以雖然百年來有小衝突, 但是兩國之間的地位是平等的, 然
而在宋金的關係中 ,金朝是宗主地位, 南宋朝反而是附庸, 因此歲幣也被改成了
歲貢, 從兄弟關係變成了君臣關係 ,這些都從紹興和議的內容體現出來, 從此南
宋的外交地位就遠遠不如北宋
從蒙古興起之後, 南宋朝就開始關心蒙古的動態, 實際上南宋朝也曾經想聯合高
麗剋制金朝 ,但最終放棄了念頭 ,到了金朝受到蒙古壓迫之後 ,宋朝再度聯合蒙
古進攻金朝 ,然而實際上宋朝並不是沒有記取教訓 ,大部分的金朝末期, 宋朝是
站在協助金朝對抗蒙古的立場, 在金宣宗時代因為受到蒙古的壓迫, 所以想要南
下攻擊南宋補償北方的損失, 這是宋金關係緊張的時期, 然而在金哀宗繼位之後
, 宋金反而是聯手防禦蒙古, 讓蒙古多次受阻無法有效的滅金, 蒙古甚至多次派
使節到南宋談借道滅金的事情, 但是宋朝朝廷每次都拒絕, 直到蒙古用武力強行
的攻破宋朝防線, 形成了既定事實後 ,在金朝必亡無可挽回的情況下, 南宋才轉
變立場聯合蒙古給予金朝最後一擊, 但是綜觀金朝的末年時間 ,宋朝大部分都是
採取以金為防波堤阻擋蒙古的策略, 最終的聯蒙古滅金是被形勢強迫造成的局面
, 而不是過去我們認為的重蹈覆轍沒有記取連金滅遼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