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我家幾天前缺米,買了新的米種「牛奶皇后」回家,
才驚覺家裡使用的傳統飯鍋似乎壞了。
煮出來的飯上層夾生,中層雖熟但偏爛,下層卻出現黏鍋乾焦的情況。
這破鍋子竟然可以煮出三種完全不同口感的飯,也算是奇蹟了.....
考量這個破鍋子煮出來的飯竟然還讓我覺得好吃,可見這米
應該是真的不錯。
我想過買一個IH壓力電子鍋,但左看又看都要6, 7千起跳,家裡吃飯
的人很少,也比較少看到4人以下容量的款式。
本來我想從另外一個家先拿一個用了10年的象印微電腦電子鍋使用。
但前兩天晚上睡不著覺,逛起網購,又看了一些cookpad和美食網誌,
自己就默默地手滑了一個1-2人份的炊飯用土鍋。
(劇情真是急轉直下.....)
我買的就是大家比較常在說,售價也相對便宜的長谷園二重蓋土鍋。
這兩天都用這個鍋子煮飯吃,一樣使用「牛奶皇后米」。來說說我自己的煮飯和
食用心得。
我使用了兩種煮飯方法,米和水的比例都是體積的1:1,就是一杯米對上一杯冷水。
先快速沖米一次,水倒掉後用少量水劃圈搓米,再加水倒掉兩次,
最後快速沖一次。然後用一個碗公裝入水泡米20分鐘。
我會把最後泡米的水連同米一起入鍋煮,所以泡米的水就是煮飯的水量。
但是,我不會直接用土鍋泡米,而是泡好後再轉移到土鍋內。
第一種煮飯的流程是:
1.開火煮滾後,看到蓋子上的洞口大量冒煙,關火。
2.悶20分鐘。
不過我覺得第一種煮飯的方法,水分去得不夠足,煮出來的飯雖然熟了但偏濕。
今天我就把煮飯的流程稍微改了一下:
1.土鍋要擦乾,不可以有水。洗米泡米都好了後,把米和水放進土鍋,
稍微晃動一下鍋子,讓米均勻分佈。
2.蓋上蓋子。我的鍋子有兩個蓋子,所以會按照他的說明,交錯放置,以利蒸氣循環。
3.先開中火,火苗不要超過底部沒有上釉的部分,最好僅至1/2處。
4.1分鐘之後,才開大火,一樣火苗不可超過底部沒有上釉的部分。
如果家裡爐灶比較低,鍋子一放就直接接觸火焰出火口的,可以多墊上
一圈鐵圈增加高度。
5.煮大概6-8分鐘(依照鍋子的大小),土鍋蓋子的氣孔會冒出熱蒸氣,
而且是「持續大量冒出」。我的大概煮了7分半鐘左右,就持續冒出蒸氣。
6.這時候計時2分鐘,繼續用大火煮。
7.時間到後,轉為中小火,煮大概2分鐘左右。
(根據實驗,想要吃鍋巴的話,就用中小火煮約3-4分鐘,直到鼻子湊進
蓋子的蒸氣口,能聞到香氣。此時蓋子的蒸氣口已經不會大量冒出蒸氣,
小心一點不會被燙傷)
8.接著,開最大火(一樣火苗不可高於底部沒上釉處),心中默數
10秒。
9.10秒一到,關火。把鍋子移動到隔熱墊子上,勿開鍋。等12-15分鐘即可。
悶越久,米會越爛。我差不多都是悶13分鐘就開鍋了,是顆粒分明比較有咬勁的
口感,比較適合拿來當滷肉飯、蓋飯或者咖哩飯的白飯。如果喜歡吃稍微軟一點的,
可多悶幾分鐘,悶到15分鐘應該都已經足夠。
10.開蓋,鬆飯。可以吃了。
我發現土鍋煮飯比我想像中簡單,只要掌握好技巧,其實不會煮焦。
今天我用了一杯米配一杯水,大火煮到冒蒸氣後,再煮兩分鐘,接著中小火3分鐘,
關火悶12分鐘。煮出來的飯底部稍有淡黃色鍋巴,飯顆粒分明,有嚼感,比較Q。
網路上有很多不同的土鍋煮飯的技法,關鍵其實是火力和時間控制。
新買來的鍋子,用同一批米,同樣的水量實驗幾次,就會知道應該用多大的火
燒多久,就可以得到想要的口感。
米的話,除了舊米以外,一般新米都可以遵循1:1的比率去煮,而且記得
一定要先泡20分鐘左右,或直到米整個發白(30-60分鐘不等)。
如果是發芽米、糙米、糯米、五穀米或者豆子,就要調整水量和泡的時間,
同時也要修正火力和煮的時間。
我自認不是那種很愛吃飯的人,至少相比起來我更喜歡吃麵條。
但是我今天煮了大概0.8杯的米,竟然一餐就全部吃光了,只有我一人!
可見這飯有多好吃,最後連飯杓上黏的米粒我都舔得一乾二淨。
所以我想我應該不會買電子鍋了吧....哈哈省下了一筆費用。
本來我是的確要跟我爸爸借他的電子鍋,因為我爸爸很少在家煮飯。
但昨天我想既然土鍋煮飯這麼成功還這麼好吃,打趴電子鍋,
我就打電話給我爸爸說不需要跟他借鍋子了。
我爸爸急忙問我是不是偷偷花錢買電子鍋了,我說沒有啊,我就買了一個2000
塊錢的鍋子,改用瓦斯爐煮。
然後他就說這樣超麻煩的,還要顧火又會燒焦萬一失火怎麼辦,
很堅持一定要把他的電子鍋借我.....
當我跟他說,不用啦我這個鍋子不太需要顧火,時間一到關火就好。
他說,「不用顧火?!你用悶燒鍋煮嗎!!這樣會熟嗎!!」
然後更堅持一定要把他的電子鍋借我。
好吧...煮飯用的那種電子鍋可以做什麼料理,可以煮湯嗎?我得物盡其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