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ccyaztfe (best_troll_tw)》之銘言:
: 如題
: 我去查了中國兵書,發現一個現象
: 宋朝之前的兵書,幾乎都只講大方向、原則上的東西
: 武經七書:孫子、六韜、吳子、三略、司馬法、尉繚子、李衛公問對,都是這個樣子,即便有提到陣法也只有輕輕帶過
: 但是到了宋朝開始,兵書對於陣法、戰術、實作部分就開始有詳細紀錄,甚至還圖文並茂!
: 那我就很好奇了,古代中國人在沒有這些詳細的陣法、實作書籍情況下,到底是如何練兵的?
: 只靠口耳相傳?
: 為什麼武經七書那些書得以流傳
: 但有關實作的就幾乎找不到蹤跡啊?
…有啊。其實當你覺得沒有的時候第一個反應該是去找
看看才對,而不是說沒有。《漢書》〈藝文志〉的部分著錄
當時還存在的古籍,兵家類就分為兵權謀、兵形勢、兵陰陽
、兵技巧四類。關於戰技的部分主要在兵技巧家。可以看一
下這類書目:
逢門射法二篇。
陰通成射法十一篇。
李將軍射法三篇。
魏氏射法六篇。
彊弩將軍王圍射法五卷。
望遠連弩射法具十五篇。
護軍射師王賀射書五篇。
蒲苴子弋法四篇。
劍道三十八篇。
手搏六篇
這些書現在幾乎都不傳了,但是遺跡還是有的,未來也
可能再出土。
另外《周禮》當中的一些篇章因為後世注疏家的補遺也
非常多可觀的細節,但是前提是你要去找好一點的集注本來
看,要消磨很多耐性去讀。
: 反觀希臘、羅馬
: 我們回頭去看可以知道他們的陣法
: 像馬其頓方陣,我們就知道是16x16
: 每個縱列的排頭3人跟末位人是關鍵
: 然後羅馬軍團
: 青年兵組成第一橫列,壯年兵組成第二橫列,成年兵組成後備隊
: 雖然例子不算多,但至少總是有
西方古代(ancient)或古典(classic)時期的兵學很多也是靠學
者的研究去建立的,史料常常也少得可憐。以車戰和戰車來說,埃
及與西台的戰車形制與戰術幾乎主要只靠Ramesis II在Kadesh戰役
獲勝後建立的記功壁畫來復原,幾乎可以說有多少學者去復原就有
多少種復原,彼此大相逕庭。現在看起來很整齊的西方古代、古典
兵學,其實是因為中文受眾一般接受的只是通識性的知識,沒有真
的能深入了解其中的種種爭論。(其實也不用多深入,只要你的知識
語言不是中文而是英文甚至其他外文你就知道所謂的通說忽略掉多
少貓膩。)
: 而中國宋朝之前的佈陣始終是個謎
: 比如說伊闕之戰到底怎麼打的就不知道
: 我們只知道白起攻其不備,各個擊破
: 為什麼武經七書得以流傳
七書其實也只流傳比較概要的部分,現存《孫子兵法》僅十三
篇,然而考古發掘已經出土了十三篇之外的佚文。《司馬法》應該
是齊地不斷更新編修的大部兵書,有155篇,現存僅5篇。
: 有關詳細佈陣、戰鬥細節的都沒相關記載
另外還有一個因素,紀錄通常是紀變不紀常,大家習以為常的
東西就不會特別著錄。好比說《孫子兵法》〈行軍〉篇有一句「平
陸處易,而右背高」,布陣時後背要依託高地可以理解,為何右邊
也要依託呢?那是因為一般人右手是慣用手,持長兵器的時候右手
在後邊施力,所以右邊自然靠後。在持弓弩的時候也是以力氣較大
的右手上弦,所以同樣道理以左側對敵。這種知識在當時很直觀就
能理解,注疏家才會去註明原因,不會特別給後人講解。
: 中國古人究竟怎麼練兵的?
: 難道都是口耳相傳?
: 還是真的就是打著打著練出來的?
你的問題其實是古籍佚失造成的,和古人實際怎麼練兵關係不
大;這方面雖說不上研究很多但也不少了,看你有沒有心去了解而
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