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雄為例,下節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petercilee/posts/4578431975510797
說起這高雄歷史博物館......
這棟小型的帝冠式建築......是打狗第二個市政府所在地,在日治時期,市政府被稱為「
市役所」。
大正時期,高雄第一個市役所,在當時的打狗山下町(現址為哈瑪星代天府)。
沿著壽山往港口方向,依序為鹽埕町、堀江町以及新濱町,駁二棧貳庫在以前,就是位在
熱鬧的商業區新濱町。
現在,那裡有一家新開的料理店,叫做新濱.駅前,乃由此而來。
到了昭和時代,高雄市政府轉移到榮町(今鹽埕區高雄歷史博物館)。
這圖片遠看有一條大溝渠,是日治時期開闢的小運河。
該水道銜接愛河入海口與現今的高雄第一港口的第三船渠(有大港橋的那裡),原意為疏
通水量,畢竟當時填掉了原本的後壁港。
水道寬度大概一個半路口,沿著差不多現在七賢三路的方向一直挖掘。
終點位置因為是船溜まり(避風港船鄔),第一港口的貨品常用小船接濟停靠此處,貨商
雲集,居酒屋、小商辦無數,極為興盛。
所以,此處才被稱為「堀江」町(意即挖一條河)。
……人流如市,伴著水道風情與港口氣味,這裡是高雄最古老的商業貨貿場所。
1954年,因為林林總總原因,有市議員提案這水道應該加蓋,大致方案為:
「先拆掉一段『違建』、再蓋掉一段『水溝』、招商、高雄發大財」。
直到在1958年拍這張照片的時候,尚未加蓋完全,剩最後一段。
這圖片就是剛剛講的水道風情的堀江町的位置,可見已被破壞的差不多了。
這加蓋的水道,也成了日後大溝頂的「大溝」二字由來。
大溝頂就是台語「大溝上面」,所以這一處的商圈都是蓋在舊水道上面的。
這樣,你們就知道為什麼東森中天很喜歡去新樂街附近拍淹水了……。
不管如何,從1920到1970年代,這裡一直都是相當熱鬧的地區。
至於為何熱鬧,這又牽扯到了戰前戰後的一些故事,剛剛有說到了這高雄歷史博物館,位
於當時的榮町。
其中往愛河靠過去的榮町三丁目、四丁目與五丁目,是盛行的風化區所在,日語稱為遊廓
(對,鬼滅之刃這一季的遊廓),從戰前就一直風彌到戰後。
尤其是戰後因為韓戰的因素,美軍將高雄港視為前進補給站,每年上岸的美軍就大概一至
二萬人上下,這些急色鬼一上岸就是開始尋歡作樂。
當時最盛行的場所有兩處,洋式的,穿洋禮服,放英文迪斯可,跳阿哥哥,集中在七賢路
,什麼夜上海啦、夏威夷啦、五月花啦都是,盛極一時。
而台式日式的,是放演歌、台語歌,穿旗袍陪酒,那就在剛剛講的榮町(大致是現在的育
仁里)。
是的……也就是當時的高雄市政府後面,這一片「榮景」一直維持到大溝頂加蓋後,都還
是歷久不衰。
持續到愛河地下街(高雄歷史博物館旁邊的228紀念公園,以前是愛河地下街)都燒毀了
,還是一堆私娼在那裡。
因此老高雄人都會笑鹽埕區,來去「鹽埕埔看查某」,要去消費也故意說:
「我要去市政府後面辦公」、「有事情要去市政府後壁找人」!
又神氣,又神秘,老一輩的都知道。
(中略)
談到日治,那裡盡是規劃。
談到光復,那裡盡是「拆除、招商、發大財」。
(中略)
須知好的都市計畫,根本不是能拆多快就拆多快、先拆後蓋發大財!
你說現在哈瑪星規劃的多漂亮?
可笑,我們只是把它回復他原本的面貌而已。
蓋什麼?拆掉的還更多。
沒有通盤的規劃,什麼地方十年之後照樣都會成為鬼城。
我年輕時,從中華路往鼓山方向看,那是一片壯觀的地平線。
夕陽餘暉灑在平原上,有說不出的美好與壯闊。
你現在粗暴的討論鹽埕區,日後也是粗暴的討論農十六。
十餘年前,農十六大家搶著蓋,導致鬼城林立,半夜全沒點燈,我常說,那些都是徹底葬
送掉高雄美好地平市容的棺材。
等他們舊了,等李某老了,危機一樣又出現了。
================================================
日治時期盡是規劃,光復後盡是XX
哈瑪星規劃的多漂亮也只是恢復日治時期的規劃?
這是事實嗎?還只是某些親日族群的主觀論點
各大都市現在就在眼前,規劃好壞大家都能看到吧?
假設事實真的是如此
那麼,光復後都市規劃比日治差的歷史因素何在?
日本的技術官僚實力超越光復來台接收官員?
從中國逃難移入的人太多影響都市建設?或是軍費支出太多無法負擔都市建設?
看看現在日本,都市規劃其實也勝過台灣阿
想請益光復後台灣都市通盤規劃怎會比日治時期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