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IAMCSH (MCMLXXXVIII)》之銘言:
: 如題,我想要問科舉題型之一-策論。
: 不論是低階的縣試、府試、院試;中階的鄉試;高階的會試
: 和殿試。通通都有考到策論的機會,往想以清代為例,那時
: 的策論和過往朝代的題型差不多,都是針對時事的申論題,
: 大多不限字數或只立下限。
: 我的理解是,清代的科舉題型大概只有八股文、賦詩和策論
: 三種大題。前面兩種都可以透過閱讀、記憶四書五經來精進
: 功力,可是到最後以散文書寫的策論,感覺就不一樣了。
: 我的意思是。如果今天你身為一個久居內陸的秀才,考鄉試
: 的時候好不容易把前面的八股文通通搞定。結果最後一題的
: 策論突然要你講解如何解決沿海相關的問題。這樣是否會對
: 偏遠、封閉地區的考生產生負面效應 ?
: 再以清代的台灣考生為例,我記得考鄉試的時候一定都要到
: 中國本土去。那萬一策論考的是西北、東北相關的事,那麼
: 整個 BBQ 的機率不就暴增了嗎 ?
: 在清代想要掌握時事,應該要付出不少成本。官員或是相關
: 親屬說不定有機會看到邸報。住在都市的人,接觸到時事的
: 機會肯定大於居住在某縣鄉村的細酸。
: 所以策論對於考生的篩選性質,有沒有可能比八股文更高 ?
以前我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為什麼要用比較給大眾印象深
刻的八股文來選出朝廷中央官員和地方的官員呢?造成大家都
只讀聖賢書,花了一輩子的時間ˇ都在鑽研如何代聖人立言,
卻不思考改變科舉的制度變更考試內容,造就了選出的官員只
會讀書卻不通世務,這也造就了幕府幕僚和師爺制度的濫觴。
因為讀書人只會把時間花在能考取功名的八股內容,對於實際
施政治理,解決事務的學問卻是幾乎不碰,這部分的需求就由
擅長這些部份的各項幕僚或師爺代勞,形成吏治的一大問題~
如果採用試策論的方式,不是比較能看出考生對於問題的看法
和解決之策,相對可以選出比較務實具有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
人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