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支記月出問題古人就知道了
自太初元年始用三統曆,施行百有餘年,曆稍後天,朔先於曆,朔或在晦,
月或朔見。
考其行,日有退無進,月有進無退。
建武八年中,太僕朱浮、太中大夫許淑等數上書,言曆朔不正,宜當改更。
(後漢書‧律曆志)
所以後漢書有記載幾次論曆
永元論曆、延光論曆、漢安論曆、熹平論曆
天事幽微,若此其難也。
中興以來,圖讖漏泄,而考靈曜、命曆序皆有甲寅元。
其所起在四分庚申元後百一十四歲,朔差却二日。學士修之於草澤,信向以為
得正。(後漢書‧律曆志)
至於干支寫錯很正常
因為從東漢就已經是數字記日期
中國在東漢初期就已經用數字紀日,
古人也是覺得用數字記好用又方便
那為什麼史書大多以干支紀日?
因為「曆法」代表不止天文曆法,還有背後的政治權威跟宗教意涵
很多術數直接跟曆法相關,用數字記不符古老傳統
東漢末年中國基層主流就已經是用數字紀日
傳統的干支紀日法已經沒落
宋書‧禮志
又是用七月十四日也。自魏以後但用三日,不以巳也。
你說的內容呂思勉先生早有注意
「古以干支記日,後世則易之以數。
以干支為紀,不能與月合,又不能與年合,故曆術漸普遍於民間,後世廢矣......
蓋至魏世,用干支紀日者已希矣。」
由於現在秦漢到三國的簡牘出土已經能讓我們更了解這個變化
西漢的官文書日期寫法跟史書上相同
一樣採
年、月、朔日、日子
如居延簡6.8
五鳳二年八月辛巳朔乙酉
到新莾依然是如此,直到東漢開始改變
東漢初期還是跟西漢相同,主要是建武之後才有明顯變化
變成
年、月、朔日、日數、日子的寫法,至遲在永元之後已經沒有採西漢寫法
如居延簡128.1
永元五年七月壬戌朔二日癸亥
傳到基層覺得這不是多此一舉嗎?
所以偷懶
慢慢的干支紀日在民間就被數字記日取代
至遲到三國之際,民間就大多以數字記日
所以你說的沒錯
干支這套除了國家要彰顯自己正統
對民間而言
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算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