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demon3200 (smking)》之銘言:
: 迷思7:外省人壟斷權位,台灣人因為不會講國語而被歧視,難以擔任公職,擔任公職的,薪水也只有外省人的一半,差距比日本時代相較於日本人還大。
: 事實:
: 相較於日本統治時代的五十年,台灣人擔任公職的比例,無論是高中低階,在中華民國時代的第一年都是瞬間爆量。日治末期,台籍僅佔整體公務員的55.53%,這個數字到了二二八事件當時,已經來到了72%。
: 詳細數字如圖所示。
: 國語、中文不好沒關係,只要肯學,陳儀大量開辦了在職中文補習。此外,當時的政府公報都是中文、日文雙語發布。反而是因為當年公務員待遇不好又經常欠薪,大量的台灣人寧可待在民間也不願意繼續擔任公務員,這個現象最明顯的是在醫務人員,還引得長官公署發布署令,棄職或違法兼職的醫務人員,不發給開業執照。
: 值得一提的是,維基百科中的二二八事件條目中,引述李筱峰《解讀二二八》,稱:
: 「監察委員何漢文在1947年的調查報告中即指出:『服務機會不均等,如各機關高級人員以外省人居多,而臺灣同胞每多屈居下僚,所得待遇高低尤不公允』」
: 這是一段偽造的資料,何漢文根本沒有說過上面的話,他原文反而是「稱讚」長官公署時期任用台胞狀況已經大幅改善:
: 「此固較之日本時代十一萬公務員中僅有台胞簡任者一名、薦任者六名已顯有進步,然此後台省既重歸我國國土,自應設法培植其本省高級幹部人才,以求糾正過去之偏頗現象也。」
: (資料來源:〈臺灣二二八事件(2)〉,《國史館》,檔案管理局藏,檔號:A202000000A/0036/2212002.58/1/0001/002/0031)
: 至於薪水的問題,由於薪津都是法定給予,並不會出現同一級職,只因為省籍不同所得就有差異。
: 延伸資訊:
: 硬要說的話,同一級職的台籍公務員與外省籍,要新津出現差距,只有兩種可能。
: 第一種,是領外派加給的外省人。但這一種人僅限於受長官公署出具公函特別邀約來台任職的外省人,台籍非外派,當然沒有加給。
: 第二種,是因為部分在台機關,是中央機關,好比說郵政。由於中央不像陳儀那麼好說話,堅持這些郵政人員必須先通過考試才能任用,雙方就僵持在那邊,在爭議解決之前,為了維持機關運作,只能先將這些人先掛在省底下臨時僱用,這部分的確就會出現「臨時雇用者的薪津」與中央「正式雇用者的新津」有所差距。但這也僅限於中央在台機關,並且也不是因為省籍差異所造成的。
這個我最近在看 他寫的<究竟228>裡面有看到一段
關於這部分的說法 實際上和很多人的認知完全不一樣
關於本省人公職人數 接收初期 只有56% 到後面漲到 76%
又經從大陸含招人的方式 後來到74% 但很多人執著重在那2%不看那20%
而且很多 是陳儀 使用<邊遠省份公務員任用資格暫行條例>破格錄用的"本省人"
<訓練團訓練大綱>第九條:
"...調訓方面先就是縣府內原任中級台級及中學校台級教師訓練..."
這些說法我覺得可信的原因是因為 當時航運不便
招工人都不依定可以立刻招滿 更別說招大量的外省教師
當時都因無法招滿技師 同意外籍技術工人留任到三十六年(1947年)1月1日
而且舉兩個有趣的事情 <台中法院饒維岳><高雄工業專修校劉鄰(憐)海>
台中法院饒維岳(台籍) 大量安插親信 至公家單位
後來監院調查甚至高達50餘人 這些是本省人還是外省人呢?
劉鄰海代理校長(台籍)則是有代表性的 當時學校由政府直派的只有原台北州
其他由原校台級人士暫代校長 劉鄰海把目不識丁的老爸都安排成教員
堪稱台灣武訓了
其實想想也很合理 當時航班不固定 運力根本不足 而且還有海難
怎麼可能有大量外省人能補缺 而且當時1945年台灣對大陸的吸引力沒那麼大
根本不可能有足夠的人能補缺
但是很多在做報告的時候 好像會把這些 直接說成是外省人 就很神奇
薛定鱷的本省人
先確定時間我講的都是1945年~1947年間的事情
1948~1949的部分 我暫時還沒把順序搞清楚
但是不要拿後面那些事情 來談前面的 因為時間不對
最後 還是重申 228有無辜的本省人和外省人 有 壞的本省人(流氓)
有 共產黨 有 流氓 有 日本人 甚至有人主張有美國干預
本人所關心的是那些人是"共產黨" 還有那些"流氓"到底去哪了
順道說一下 林彪的軍隊叫東北民主聯軍 可能和嘉義民主聯軍撞名是巧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