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4.7例會
今天的主題是莫拉克風災的災後重建,很多的天然災害影響的地區是在原住民的生活區域
,而政府在重建的過程中是否考慮到原住民文化的獨特性,又是否尊重部落的主體性,是
我們應該討論的議題。
那瑪夏鄉位於高雄縣,緊鄰於阿里山鄉,本是卡那卡那富的居住地,後有布農族遷入,另
有拉魯哇族居住,因為當地地勢的關係,一旦災害來臨都會有很大的影響。
災後的重建有分類為原地重建與異地重建,簡單來說就是是否將災民遷離原本居住的地方
,而大部分都是以政府方為主導的計畫。當莫拉克風災之後,政府曾發布各項重建之條例
,其中的遷村條款造成當地民眾的反彈,因為其具有強制力,而政府又以各種的手段勸說
當地居民配合,而其背後對於居民權益的影響卻沒有說明。如其中的畫定特定區域重建等
等。
而原地重建所面對的困難是,重建的區域多半是原住民的保留地,其之間所有權的紛爭相
當複雜,且災害後可能會造成地貌的改變,使得所有權的衝突更難以釐清。
高雄的杉林大愛園區就是一個異地重建的例子,而被遷來的居民面對到許多生活適應上的
困難與突兀。
我們先來看一下對於莫拉克災後重建的條例的幾個質疑。首先這個條例出於緊急,但其中
過度排除了其他法律對於其條例的保障,簡單來說這個法對於災民,會比其他的法條更適
用,而這個法也過度授權了政府體系對於災民與災區的各項工作。
在災害當下,會先面臨到緊急安置的程序,危險的居民會被安置至安全的地方,而重建是
之後的工作。而重建並非緊急安置,而重建條例卻強調短時間去處理問題,重建應該是一
個漫長的工作。
原策會的監事表示,這樣的條例會使得原住民被迫離開原來的傳統領域,原住民只想要回
家,卻被政府強迫搬離,根據調查不到四成的原住民不想搬到永久屋居住,而政府是否了
解原住民的想法並做到溝通?那瑪夏居民表示,災民在政府與原住民的觀念中是不一樣的
。
世界銀行對於災後的異地重建表示,異地重建這應為重建的主導者,應與政府合作並共同
策劃,也應組織重建委員會,避免再過遠的地方重建,並充權災
民,使他們擁有繼續生活的能力。
我們現在來看一個影片。
透過這個影片可以看到,災後重建是一條漫長的路,終究哪裡是一個終點沒有人知道,而
政府到底有沒有考慮到原住民的需要,而那瑪夏的現況又如何?我們來看一個原民台的影
片。
接下來是我們的討論時間
當面對災後重建時,部落的自主性應該如何被展現,而政府的權力又在哪裡?
(一) 評估階段:到底安不安全是要如何判定?政府與居民的認知有差距時應該如何處理?
念主:一開始我們討論了理想性的狀況,由專家來判斷是否適合居住,但最後的決定權仍
然在居民,若危險性很嚴重,但居民仍然執意繼續居住,後續的處理需要討論。
怡慈:我們希望有充分的溝通與告知,政府與人民也必須溝通,若溝通後仍無法達成共識
,若依居民為主,對於政府的各項社會資源有可能浪費,而已政府為主,則會忽略了居民
的權益,但大部分的公聽會都無法做到居民的意見充分被表達,政府以半強迫的方式執行
政策。
芳芳:專家與居民的認知的確會不一樣
(二) 諮商階段:如何使居民認知並接受原居地不安全且同意遷居與遷村的安置方式?是否
溝通良好?
千彥:我們剛剛討論到,是不是要到一個新的地方?切結書是可以被運用的,可以用來表示
自己對於自己生命財產的負責,但必須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而到了一個新的環境,政府
應該做更多的準備與輔導,不然會使得遷居者無法適應,比留在原地更糟糕。
傑美:我們認為理想下能夠保留原來的生活習慣,那些被評為危險的地方仍然可以回去,
但不能久住,而新居地也必須居民自力組成發展組織去推動其發展。但其不太可行,除了
居民自主的認可外,政府面對著許多外界與輿論的壓力,而迫於倉促完成工作。
芳芳:補充Giyav的話,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如何在新的居住地如何繼續保存原本的文化與產
業的發展。
Giyav:在各社區再進行社區發展時,很容易發生各地區同質化的問題,但也有人認為災難
也給了族人一個對於文化流失的警惕,許許多多的文化產業得以興起。
(三) 安置階段:如何讓居民真正參與重建的過程?在莫拉克的異地重建中,遷與不遷是唯
一的選擇嗎?是不是有別的方法?
思夷:讓居民有選擇的權利,並非完全被切結書綁死,可以以租借的方法處理,或是緊急
避難所。
Giyav:其實跟思夷講的有點像,有幾個模式,離鄉與不離鄉的差別,而在選址的決定上,
一開始因為政府與NGO的影響,原住民的選擇本來就不多了,而地方的重建委員會有各項
重建的功能,而社區工作最後的目的就是使社區用有自給自足的能力,像是有農地的分配
等等的措施,而社區發展的關鍵在於部落本身的向心力。
我們那邊的年輕人平常住在永久屋,假日就回去,有需多被遷離的居住地是不能有居住事
實的,會被檢舉,但有些地方的工作者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所以仍然有許多人可以回去
原本的居住地,法歸法,現實則是歸現實。
芳芳:今天的討論到此為止,希望大家對於災害有更多的想法與啟發,這禮拜是希望和大
家多討論重建這件事情的問題與解決方法,他是一個歷程,遷村遷徙之後這些人要怎麼自
處,這是更值得被討論的,災後重建是複雜的(林萬億),需要長時間讓居民適應,而災害
所帶來的影響對於部落也可能有益處。
思夷:有些新居地是族群混合的,在文化上是否又是一種融合?這對於文化的發展是好的嗎
?這樣的狀況對於居民的族群認同是要怎麼去處適?另外,許多社區會有因為NGO特性的規
定,這樣居民如何去展現主體性?有錢的人就是老大嗎?
Giyav:部落公法人也是一個問題,災後重建的新型態部落如何讓部落公法人適用於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