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益] 請問善惡標準

作者: MartinJu (荒謬人生)   2020-11-05 14:31:10
※ 引述《opiloom (Jonas)》之銘言:
: 我說一下我的淺見,不過不一定對,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你這篇文章的脈絡很有意思
幫你補充一些資料
: 先說結論,佛教的善惡觀本質在於是否能帶來安樂的結果,以及是否是不傷害自己。而善
: 惡觀的目的更類似於一種幫助解脫的工具,某些層面上與世俗道德相關,但卻也不相關,
: 如果過分拘泥善惡卻妨礙解脫,這不是佛教的宗旨。
http://agama.buddhason.org/AN/AN1194.htm
增支部6集63經
中文
比丘們!業應該被體會,業的起源與生起應該被體會,業的差別應該被體會,業的果報應
該被體會,業滅應該被體會,導向業滅道跡應該被體會。
比丘們!當聖弟子這麼了知業,這麼了知業的起源與生起,這麼了知業的差別,這麼了知
業的果報,這麼了知業滅,這麼了知導向業滅道跡,他了知這洞察的梵行為業滅。當像這
樣說:『比丘們!業應該被體會,……(中略)導向業滅道跡應該被體會。』時,緣於此
而說。
根據這篇經文
不管善惡業
其實都是要消滅善惡業的根源
在業滅的八正道過程中,梵行才會升起
: 以上的觀點來自於木村泰賢的《阿毘達磨佛教思想論》、羅卓仁謙《佛法中的善惡觀:以
: 佛法釐清我們對善與惡的誤解》與自我日常所讀的一些綜合感受。
: 【歷史上佛教的背景概說】
: 基本上我們可先大略的將佛教歷史區分為三塊:一、佛陀在世時(原始佛教)、二、佛滅
: 後部派分裂時期、三、北傳佛教。以下將就前二者個時期來淺談佛教的善惡觀。
: 但我在此不談論北傳佛教的大乘觀點,但基本上北傳佛教的大乘觀點對於善惡的看法可說
: 是比小乘更為浪漫且唯心,善惡的標準也更為模糊且值得深論,例子可見「殺一人救五百
: 商人」之例。
: 【逐漸明確且建立系統性的善惡觀】
: 佛教的核心在於追求解脫,因此就算談論善惡觀時,其實本質若脫離了解脫這一概念的核
: 心,其實就跟世間外道沒有太大差異。
: 。原始佛教時佛陀如何談論善惡?
: 在原始佛教中,佛陀本人對於何謂善惡其實並未提出明確原則性的標準,雖有十善惡、自
: 通之法,但在實際層面上就原則性而言,仍有不足處。
: 從當時的故事記載可知,佛陀說法往往是因為他人提問,便給予隨機應巧的回答,類似於
: 孔子對學生說明何謂善惡時,給予不同的說法是一樣的,只是這樣的回答本質上並未有系
: 統性的原則描述,這原因與佛陀本人在修行的理念上是為「實行」居多可能脫不了關係。
: 但無論如何,基本上佛陀給予的建議在於避免一切惡事,行一切善事,這善事只要是不傷
: 害他人、不違法的善事皆應為之,而這當中無論是能致解脫的無漏善(本生傳中的菩薩行
: ),抑或基於世俗道德而立的依於法律、從於國家政治、和於一家之平、善於五倫關係乃
: 至儲蓄(佛陀教導弟子應如何規劃投資)、健康(佛陀教導波斯涅王瘦身)等,這些佛陀
: 都是予以鼓勵的。
雜阿含經788 經
假使有世間,正見增上者,雖復百千生,終不墮惡趣
阿含經故事選 - 058.眾多邪見的原因
https://agama.buddhason.org/book/as/as058.htm
只要有身見的存在,就有這些種種的邪見,如果沒有身見的存在,就不會有這些邪見了。
可以說一切惡業的根本都在於身見
佛法的道理都很簡單
只是修行起來不知道要多久
可以搭配八風來檢驗自己的身見執著都多深
一、稱:每逢有人「稱讚」我的時候,我會感到開心嗎?
二、譏:每當有人「責備」、「譏笑」、「羞辱」我的時候,我會感到難堪嗎?
三、毀:當有人說我的壞話時,一旦讓我知道了,會令我憤怒嗎?
四、譽:當我得到「功名利祿」或「眾人的喝采與掌聲」時,我會覺得很得意嗎?
五、利:當我事事順利,我心情就會愉悅嗎?
六、衰:當我倒楣或諸事不順時,我會感到頹喪嗎?
七、苦:當我罹患重病、無常打擊、或有心事煩惱時,會認為人間充滿苦難嗎?
八、樂:當我享受五欲,身心適意時,總認為人間充滿歡樂嗎
自己行善的結果 有沒有得到安樂或有沒有傷害自己或自己,都不能太執著
下面還會提到可以在輪迴中得到安樂的善業
: 而這目的本身與解脫有關係,當然也與現世安樂或來生安樂也有關係。這樣的記載可在阿
: 含經中得知佛陀的善惡觀,從規範上可知是「十善惡、自通之法」,從原則上根據不同的
: 目的在於解脫、追求現世安樂或來生安樂,然而這更詳細的標準為何;老實講,佛陀在系
: 統性上並未有明確地解釋,可是或許我們可以理解為:只要是對於自己有益的事、對他人
: 亦有益的事,不違背十善惡、自通之法,甚至更現實的是去思考如何正確規劃自己的人生
: ,這些無論追求解脫或現世、來世安樂都可視為是善惡的標竿。
以上面經文 增支部6集63經 來說
要觀察到業的運作
就可以順利修行八正道
進而解脫
: 。部派時期的善惡觀
: 此時期將善惡觀認為是一種行解脫道之準備,但並不認為是最終價值,雖說如此卻也相當
: 重視「道德」,這樣的徵象可見於此時期種種論書在談論各類題目時,總是將「善」、「
: 惡」與「無記」視為重要的標準。這當然也有可能跟當時部派佛教的視角有別於後來大乘
: 角度是從相當機械化的角度去看待有所不同,例如你可以在當時的論書中看見他們側重在
: 剖析一切事物的態度。
: 總之,《阿毘達磨》在談論善惡時,將其區分為「善(kusala)」、「惡(akusala)」
: 與「無記(abyakata)」此三性質。如前所述,阿含經(尼耶柯)中記載佛陀談論善惡的
: 內容,僅只揭其德目,如十善惡,此是相當一刀兩斷的說法,但原則上究竟為何,這是仍
: 不足的,但在被認為是小乘論書的《成實論》中則提到:
: 「隨以何業,能予他好事,是業善名...令他得樂,是名好為,亦
: 名為善,亦名為福。(卷七三業品第一百)」
能予他人好事是只屬於成熟於欲界的善業之一
作者: opiloom (Jonas)   2020-11-05 14:54:00
一刀兩斷的原因是因為如果以後來《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中殺一人救五百人的討論,這到底是不是惡?從十善惡的角度來看,殺人絕對是惡,可是在大乘裡面的角度很多時候是更偏重心的。於是我印象後面的記載是佛陀有下地獄,但是是一瞬間的事情。這邊我並不是想說從原始佛教、部派佛教或大乘佛教哪個對於善惡的看法有高低,畢竟如果這樣下判斷的話是不太恰當的。只是我認為在瞭解佛教時應該要去盡可能瞭解不同時期,佛陀是如何針對不同人說法的(當然這是大乘觀點)。如果不想承認這個也沒關係,假設是從小乘(或南傳)角度我們也應該用比較開放的心態去知道、瞭解其他學說。無論如何,這都有助於在討論時能夠更側重經典、論點去思考,而不是太過於從個人角度去詮釋。也謝謝您補充的經文內容,讓我覺得有更多可以思考與學習的空間。吉祥圓滿。另外補充一點的是木村泰賢也有提到,善惡最終不該拿來作為是標準,因為這只是工具之一,不是解脫時必要的事,如果過度執著善惡無助解脫也不對。這跟您在文中說的是有相似的,隨喜讚嘆。
作者: wudidog (嗚啦啦)   2020-11-05 15:39:00
大略上大家應該都知道部派的看法 op大只是講得更詳盡了
作者: opiloom (Jonas)   2020-11-05 15:49:00
不是啦~這題目本來就是討論什麼善惡、標準是什麼,所以我的文字都是儘量從善惡去描述,要討論大悲心、佛力等等的那個也不是不可以,只是問題就不一樣了,也變得更複雜然後我再說一次,其實我前面也有提到了,心念(動機)在大乘裡面被看得很重要。因此不像十善業很明確的就是從身語的方向告訴你這是善這是惡,大乘角度也可能會有更多解釋的空間。另外舉個其他例子來說,觀想佈施是不是善?在大乘角度也算是善,但這不算是圓滿佈施。那這個放在十善的標準中,算不算善業?從部派來看算嗎?這是佛教在發展過程中側重的層面不同所展現的觀點。
作者: sysp (無極)   2020-11-05 18:16:00
但是世間很多事情都跟身見無關統一或獨立 廢死與否 安樂死議題 環保..難道這些都是有漏嗎
作者: adampolo (adampolo)   2020-11-05 18:20:00
有漏啊!關心這些事都會妨礙你解脫。
作者: sysp (無極)   2020-11-05 18:20:00
如果佛法要走入人間 就必須對這些議題表態 這就是困難的部分大乘佛法不就是要在人間行菩薩道嗎 一定會碰到這些議題
作者: adampolo (adampolo)   2020-11-05 19:31:00
大小乘本來就沒有高低之分。選你自己的路即可。
作者: opiloom (Jonas)   2020-11-05 19:46:00
止觀的觀,跟觀想是有差距的...關於入世佛教,其實傳入歐美的佛教也特別注重這塊。今天我在佛前觀想供物化作供養雲,這目的跟止觀中觀的訓練時不太一樣的。於諸法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是名四種毘缽舍那。毘婆舍那,又作毘缽舍那。華譯為觀,即觀察或觀見事理的意思。
作者: soulism (soulism)   2020-11-05 20:55:00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若是無貪瞋癡的人,去殺盜淫妄,是否有惡業。
作者: honyan (honyan)   2020-11-05 22:22:00
有漏=有煩惱,議題應該說是有為法比較合適?一行禪師就很關心社會議題,可以了解一下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20-11-05 22:27:00
某種程度上要知道身見怎麼破 或是身見已經破了才能比較好代表佛教對這些議題發言
作者: sysp (無極)   2020-11-05 23:45:00
阿羅漢身見已破 已不再造新業力 是說業力在阿羅漢已經失效嗎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20-11-06 06:03:00
https://reurl.cc/v18b1o 莊春江 業力的形成與展開
作者: soulism (soulism)   2020-11-06 07:03:00
煩惱是無明與愛,業是行為後留下的潛在力量。煩惱要修道才能斷除,業要現行才會消失。我們只能消除煩惱,無法消滅業力,因為業若能完全消滅,表示時空有限有量。所以阿羅漢只是斷除了一切煩惱,令業力無因緣可以再現行,故能不受後有。
作者: peekeer (小風)   2020-11-06 07:43:00
sysp,身相破還是有法相法執,而且以不淨觀破身相,不謹慎會有產生另外一個分別心
作者: lk011382 (冰符酒釀)   2020-11-06 08:50:00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20-11-06 12:40:00
那邊有一個經典的理解 有時候在論點會看到觀身不淨來理解成四念處的身念處就是修不淨觀 但是這兩個觀法在很多地方的理解是不同的 不淨觀可以強力的減少慾念但是無法緣到無常無我 不能直接破身見 身見要靠如實觀身 受 心 法 體驗其無常無我 才會破掉
作者: sysp (無極)   2020-11-06 22:31:00
如果已經造的惡業種子必須起現行才會消失是不是代表命運無法更改 這就是一種宿命論我看網路上聖嚴法師的影片 他說人一出生 就決定甚麼時候死亡死亡的方式也決定好了 該病死的決不會餓死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20-11-06 22:59:00
你今晚吃的宵夜可以讓你到明天早上11點都很飽,前提是你的作息都沒任何重大改變 ..如果你一大早6點起床突然想減肥,跑去健身房狂練1小時,那你可能在8點左右就會感到飢餓了。過去業會影響今生,今生的改變也會改變過去業的影響程度這是綜合性的表現。惡業種子可以透過懺悔、修各種法門去懺除或令不成熟,或重罪輕報,如果要斷一切種子,可能要到金剛喻定,入如來地才有辦法。
作者: sysp (無極)   2020-11-07 00:00:00
如果殺人一命 可以透過懺悔或是布施放生等善行抵銷嗎?我們都在理論上討論 有實際數據嗎?譬如說 有二組癌末病人 a組透過大量的善行 b組都不做y然後a組的治癒率 遠大於b組 這樣的實驗數據 比較令人信服y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20-11-07 00:17:00
可能會先被抓去關吧。能觀測到過去業因的,基本上必須透過宿命通。或者瀕死經驗,有經歷中陰身,那個階段也有宿命通,再者透過禪定啟發宿命通。目前科學儀器並還沒發展到這階段。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20-11-07 00:23:00
有宗教信仰的人比較健康嗎https://reurl.cc/VXQp26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20-11-07 00:24:00
另外扭轉命運,跟耕種一樣,也是要有播種、耕耘、成長、收成,惡業也是這樣形成。也許你可以去參考時間修行比較長久的 "高僧大德",跟同年齡層的人,心智健康福報等,有沒有比較好。其實你以佛陀的僧團去瞭解就知道了,基本上僧團的整體讓接觸的人都感到慈悲清淨、相好莊嚴。佛陀僧團的福報也是非常強大。近代幾位高僧也都滿長壽的~你的思考討論,大概受科學思惟的影響頗深,國外有研究輪迴的相關單位,非宗教性質,學術單位,縱使有上千案例支持輪迴說,但離成為主流科學研究還很遠
作者: sysp (無極)   2020-11-07 00:48:00
好幾年前 我有看過驗證人是否有前世的論文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20-11-07 00:48:00
縱使近代量子力學成為風潮,但研究"意識"也才剛被主流的科學界所重視。
作者: sysp (無極)   2020-11-07 00:49:00
他用的方法就是催眠 然後去找出是否有相關的歷史史實y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20-11-07 00:49:00
科學的發展也許有一天會走到研究業力、輪迴、解脫顯學,但現實在於你我的壽命,不見得能活到那個時期。這就是你必須另闢一條路,從人類發展經驗去找答案。
作者: sysp (無極)   2020-11-07 00:50:00
台灣人寫的 很棒的一篇論文 連前世的服裝 風俗習慣都有考究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20-11-07 00:51:00
例如輪迴、修行、業力...這從印度已經有上千年歷史。你必須學會客觀的從他們的經驗,提早為自己解脫鋪路。
作者: sysp (無極)   2020-11-07 00:53:00
驗證出來的結論 大部分的案例是可以證明有前世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20-11-07 00:53:00
國外的學術單位是透過小孩的前世記憶去追蹤調查。佛法談的範疇非常廣泛,但主軸還是會聚焦在解脫輪迴,也許你可以從輪迴這個議題去深入瞭解。
作者: sysp (無極)   2020-11-07 00:59:00
平心而論 以目前解脫的法門來說 能達成的機會 大概只剩淨土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20-11-07 01:00:00
因為這議題會迫切性地引起你對自己生命的衝擊性思惟,因為我們都會死。輪迴問題不處理,不確定會去哪,更別說還有機會碰到佛法~
作者: sysp (無極)   2020-11-07 01:02:00
其他法門 都太難了 動則好幾劫才有成就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20-11-07 01:03:00
很多人其實不知道淨土價值性在哪,解脫的標準 "斷見惑"是最低標,但是從凡夫位 到 斷見惑位,這中間落差太大,而大部分的人都是落在這個間距當中。淨土就是專門處理這個間距範圍內的眾生問題。不過這也要看因緣。每個人的法緣不同。
作者: sysp (無極)   2020-11-07 01:12:00
今生斷見思惑太難 可以說不可能 平常生活大小事遇到挫折已經是極大的修為了 更何況 死前這一關 極大病苦 親人離別想到就覺得可怕與無奈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20-11-07 01:15:00
其實最大的問題還不是修到斷惑難,只要有心努力都有可能尷尬在於,佛說我們處於五濁時期,其中一濁稱為 命濁。就是壽命不長,品質也不是說很好。真正最大的問題還是卡在這。所以今生有機會遇到佛法,把握此生解脫吧。然後有一個觀念也常被誤解的,斷煩惱跟淨土其實沒有牴觸斷煩惱是屬於自證的能力,發願去淨土屬於常隨佛學的願力這二者本來是互輔的功能。
作者: s8402019 (黑影)   2020-11-07 06:55:00
隨喜讚嘆Bonaqua大,阿彌陀佛
作者: soulism (soulism)   2020-11-07 23:32:00
想去淨土是要修戒定慧,不是光唸佛,貪瞋痴減少了才能去的了。想斷煩惱也是修戒定慧。所有的修行都是在對抗自身的煩惱,所以不能解脫是自己煩惱重,不能去淨土也是煩惱
作者: horse1200 (horsetiger)   2020-11-09 18:03:00
斷煩惱跟淨土沒有牴觸 確實是正知 要去淨土真的不是唸唸佛號就好了
作者: s8402019 (黑影)   2020-11-10 04:43:00
隨喜樓上,《楞嚴經》:「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往生西方淨土只需伏住煩惱即可,不用斷煩惱,如果平時沒在持戒,臨終很難提起正念往生的。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