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再讀楞伽經筆記(四)

作者: sutranet (佛經館)   2024-02-26 08:56:45
再讀楞伽經筆記(四)
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一(*摘要)
原文
(前略)……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諸識有幾種生住滅。佛言。大慧。諸
識有二種生住滅。非臆度者之所能知。所謂相續生及相生。相續住及相住。相續滅及相滅
。諸識有三相。謂轉相。業相。真相。大慧。識廣說有八。略則唯二。謂現識及分別事識
。大慧。如明鏡中現諸色像。現識亦爾。大慧。現識與分別事識。此二識無異相互為因。
翻譯
那個時候,大慧大菩薩又對佛陀說:「佛陀,諸識有幾種生起、保持和消滅?」佛陀說:
「諸識有二種生起、保持和消滅,(但)不是猜測臆度的人所能瞭解的;就是所謂(識的)連
續生起和(識的)相生起、(識的)連續保持和(識的)相保持、(識的)連續消滅和(識的)相消
滅。諸識有三種相,稱為轉相、業相、真相。大慧,識廣泛地說有八種,簡略的說則只有
兩種,稱為現識和分別事識。大慧,就像明鏡中顯現各種物體的影像,現識也是這樣。大
慧,現識和分別事識這兩種識沒有不同而互相為(對方)(生起的)因。
原文
大慧。現識以不思議熏變為因。分別事識以分別境界及無始戲論習氣為因。大慧。阿賴耶
識虛妄分別種種習氣滅即一切根識滅。是名相滅。大慧。相續滅者。謂所依因滅及所緣滅
即相續滅。所依因者。謂無始戲論虛妄習氣。所緣者。謂自心所見分別境界。
翻譯
大慧,現識以不可思議的薰習轉變為因;分別事識以分別的(各種)境界和久遠以來戲論的
習氣為因。大慧,(如果)阿賴耶識虛妄分別的各種習氣消滅,則一切感覺器官的識就會消
滅,這叫做相滅。大慧,而相續滅,就是(諸識)所依賴的因消滅和(諸識)所(依賴的)緣消
滅就是相續滅;所依賴的因即是久遠以來戲論的虛妄習氣,所(依賴的)緣即是自己的心所
見的分別的(各種)境界。
原文
大慧。譬如泥團與微塵非異非不異。金與莊嚴具亦如是。大慧。若泥團與微塵異者。應非
彼成而實彼成。是故不異。若不異者。泥團微塵應無分別。大慧。轉識藏識若異者。藏識
非彼因。若不異者。轉識滅藏識亦應滅。然彼真相不滅。
翻譯
大慧,就如同泥團和(構成泥團的)粒子並沒有不同也並非沒有不同;黃金和(編:黃金做
的)莊嚴供具也是這樣。大慧,如果泥團和(構成泥團的)粒子不相同,(泥團)應該不是由
那些(粒子)所組成,而事實上是由那些(粒子)所組成,所以沒有不同;(但)如果沒有不同
,泥團和粒子應該沒有(任何)分別。大慧,轉識、如來藏識如果不同,如來藏識就不是轉
識的因;如果沒有不同,則轉識消滅時如來藏識也應該會消滅,但是識的真相是不會消滅
的。
思考
.如來藏識、阿賴耶識、第八識、心、真如、實相、空性、佛性都是指那個常住不動、超
越言說、不可得的一切事物的自性;轉識有生生滅滅,但是藏識(真如)並不會跟著有生起
滅去。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的說法都是根據這個自性(真如、藏識)來說的。但是由於
轉識(甚至於一切事物)和藏識非異非不異,所以我們也同時可說:生死非涅槃、煩惱非菩
提,看我們是從非異和非不異中哪個角度來說。
再更進一步,我們不是說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為什麼會有常住不動的藏識?其實「常住不
動的藏識」的說法,是一種方便說,如來藏識、阿賴耶識、第八識、心、真如、實相、空
性、佛性,是言語道斷、不可說、不可得的,超越了常與無常。便於理解,可以這麼說:
一切事物的顯相是無常的,但其自性永遠不會改變。
從這不變的自性,「生出」一切事物,說「生出」也是便於理解,一切事物的顯相與其自
性(真如)非異非不異。我們可以說一切事物就是自性的顯現,這麼說時就無法用「生出」
來解釋;但也可以將自性和一切事物分開來看,此時使用「生出」就合理了。
但是,從我們生存的世間法來說,一切事物與自性「同時」相同而且又相異,是矛盾的、
是不可能的、是不會發生這樣的情況的;會有這種疑惑的人,是因為他尚未證得空性(真
如、實相、無為法),被世俗的文字相和邏輯所困,無法跳脫;建議加強持戒,以得到安
定的心,空性智慧才能出現。證得空性之後,疑惑自然會消失,就像站在山頭上看上山的
路徑。
原文
大慧。識真相不滅但業相滅。若真相滅者藏識應滅。若藏識滅者。即不異外道斷滅論。大
慧。彼諸外道作如是說。取境界相續識滅。即無始相續識滅。大慧。彼諸外道說相續識從
作者生。不說眼識依色光明和合而生。唯說作者為生因故。作者是何。彼計勝性、丈夫、
自在、時及微塵為能作者。
翻譯
大慧,識的真相不會消滅,但是業相會消滅,如果真相會消滅,則如來藏識應該(也)會消
滅;如果如來藏識會消滅,就和外道一切事物都不存在的說法一樣。大慧,那些外道是這
麼說的:執取(各種)境界的相續識消滅了,久遠以來的相續識就會消滅。大慧,那些外道
說相續識是從創造者所生的,而不說眼睛的識是依賴外在物體和光線和合而產生的,只說
創造者是(識)產生的原因;創造者是誰?他們認為完美的本性、自己、他化自在天、時間
和最小的粒子是創造者。
思考
.為什麼說「藏識會滅」就是外道的斷滅論?所謂斷滅論是指認為「一切事物是不存在的
」,包括佛法所說的心、真如、藏識、空性、自性也是不存在的。而佛教是認為一切事物
「既存在也不存在」其本質與真如、空性一樣,同時有兩種面向,是言語道斷、不可得、
無法思議的。
再者,有外道認為只要停止相續不斷的識,即可滅識而入寂滅涅槃,但事實並非如此,要
斷我執才能入滅。
或者,有外道認為:有個造作者能從「不存在」中生出一切存在事物,或者認為,有存在
一種事物是一切事物生出的因,所以一切事物都是由此造物者所主宰。然而我們知道,一
切物質分割到最後,並不存在一種最小的粒子,而我們的感受、思考、行為、六識都是因
緣和合而生。佛教認為:一切事物都是心的顯現,並不存在一個能生出主宰一切事物的造
作者。也許會有人想:那麼「心」不就是造作者?可以這麼說,但是別忘了:「心」是不
可得、無法思議的,要說不可得的「心」是造作者,自然也就無法圓滿了。
(待續)
作者: devil0915 (微笑殺手)   2024-02-26 12:30:00
一切唯心造,一切都是心的顯現,所以我覺得心也可以被認為是「造物主」,但第一,心是絕對隨緣的,所造的相都是因緣所生,且全部都是幻相,非實有。第二,每位眾生都有心,所以其實每位眾生都是「造物主」。我覺得這就是佛教跟其他一神教最大的不同,其他宗教的造物主只有唯一一個,我們都是神的所造物、奴僕;佛教呢?我們自己就是神、就是佛,西方淨土是因緣從我心所顯現出來的、是我心造出來的。
作者: proton63 (proton63)   2024-02-26 13:44:00
我覺得都是有問題的
作者: sutranet (佛經館)   2024-02-26 14:14:00
提供二點讓大家思考:1.是「我」主宰「心」,還是「心」主宰「我」?2.所謂「心」,是大家共有,還是每個人獨有?
作者: gogolee0210 (小羅賓)   2024-02-26 14:29:00
執著一個實有的著相的心,就是我執啊。覺得可以用無限網路來比喻,無限網路透過波當載體,波裡面夾帶著信息。「波之於信息」,就好比「性之於八識」,當我們把其中一部分特定的信息當作是「我」,所以就會定義自己是人、工程師、吃素的人...等等等。可問題是這個「波」是無相的啊,可以放不只這段信息進來,可以放無量無邊、千變萬化的信息在裡面,最後到末端裝置中「附物顯靈」。像是《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中不是分了六十種心嗎?其原理就是將心相續搭在上面。像是第卅二「歌詠心」,梵本缺文,不釋。阿闍梨言:「此喻傳法音也。如世人度曲於他,得善巧已,復為他人奏之,出種種美妙之音,聞者歡喜。此心欲從他聽聞正法,我當轉為眾生以種種文句莊嚴分別演說,令此妙音處處聞知也。」多是聲聞宿習,亦能障淨心也。當念我當得內證自然之慧,然後普現色身而演說之,是彼對
作者: sutranet (佛經館)   2024-02-26 14:50:00
好,再加一點:
作者: gogolee0210 (小羅賓)   2024-02-26 14:50:00
治。歌詠心就像是這段波,裡面裝的信息是音樂,是心展現
作者: sutranet (佛經館)   2024-02-26 14:51:00
3.如果說「心」就是「空性」,那麼「心」是共有還是獨
作者: gogolee0210 (小羅賓)   2024-02-26 14:51:00
出來的一種相。
作者: gogolee0210 (小羅賓)   2024-02-26 14:52:00
歌詠心這段信息到末端裝置,如喇叭或舌根中附物顯靈,播出音樂來。
作者: sutranet (佛經館)   2024-02-26 14:53:00
sorry,重傳好,再加一點:3.如果說「心」就是「空性」,那麼「心」是共有還是獨有?
作者: gogolee0210 (小羅賓)   2024-02-26 14:55:00
如果你用一個有分別的我來下定義,才會有這個「二的問題」就好比音樂、電影、佛經的信息(相)不同,但是波的這個體性都是一樣的。而當你用一個我在分別、下定義時,才會有相的不同,以及體相的分別。「意義」是基於分能所的個體而存在的「幻」共有、獨有的意義皆然
作者: proton63 (proton63)   2024-02-26 15:19:00
錯誤的問題導向錯誤的答案
作者: sutranet (佛經館)   2024-02-26 15:24:00
題外話,如果順著這個話尾講,那大家是不是都應該修小乘呢?
作者: proton63 (proton63)   2024-02-26 15:43:00
題外話,你的斷滅論理解是錯誤的。請參考七斷滅論。
作者: gogolee0210 (小羅賓)   2024-02-26 15:50:00
為何順著這個話尾的結論會變成小乘?《六祖壇經》:智常一日問師曰。佛說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願為教授。師曰。汝觀自本心。莫著外法相。法無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見聞轉誦是小乘。悟法解義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萬法盡通。萬法俱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義。不在口爭。汝須自修。莫問吾也。一切時中。自性自如。常禮謝執侍。終師之世。法無二乘,是人心區別,就像獨有、共有的問題一樣。《六祖壇經》又云:汝今當信。佛知見者。只汝自心。更無別佛。蓋為一切眾生。自蔽光明。貪愛塵境。外緣內擾。甘受驅馳。便勞他世尊。從三昧起。種種苦口。勸令寢息。莫向外求與佛無二。故云。開佛知見。吾亦勸一切人。於自心中。常開佛之知見。一樣出自楞伽經,《楞伽經》:大慧!一切法無二,非於涅槃彼生死,非於生死彼涅槃。異相因有性故,是名無二。如涅槃、生死,一切法亦如是。再舉個例,玉山上的一塊石頭,如果用石頭的層次來看,就是石頭、玉山兩個獨立的個體。如果用山的層次來看,會說這塊石頭是山的一部分。那麼如果用同一虛空法界的角度來看,不也都是法界嗎?之所以會相上有別,是因為我們用八識中的信息,在不同的時空用不同的角度來觀測造成的。而「不同的時空」、「不同的角度」也是「幻」。
作者: devil0915 (微笑殺手)   2024-02-26 18:29:00
回原po,心共有還是獨有?我的答案是兩者都對,心同時具備兩種特性,就看你從哪個角度觀,答案會不一樣。三世一切佛,共同一法身、所有波浪共用一個大海、所有小草共用一個大地。從上述角度觀之,心是共有。但覺林菩薩有云「彼心恆不住,無量難思議,示現一切色,各各不相知」真心本性示現這麼多眾生、這麼多的「相」,是「各各不相知」,我不知道你在想啥,你也不知道我在想啥,因為相是因緣所生而來,每個相的因緣皆不同,所以「各各不相知」。所以簡單結論,從真心本性(真如)的角度觀,心是共有;從相(因緣所生法)的角度觀,心不共有,每個心都不一樣。但最後提醒一下,以上這些都是語言文字,所謂的共有、不共有,是一個二元化的概念,了解之後就應該放下了,不要執著這兩點。真心本性是「無量難思議、恆不住的」,唯有親身去體悟才能瞭解,證者方知。
作者: adampolo (adampolo)   2024-02-26 18:33:00
我執的根源是第七識末那識,AI機器人就沒有我執。阿賴耶識是第八識,是在末那識後面,所以沒有我執的問題。佛沒有要你修成機器人。
作者: gogolee0210 (小羅賓)   2024-02-26 18:40:00
甚至「說是幻」,也是幻。所以才說無一法可得、無法可說、本無生。
作者: sutranet (佛經館)   2024-02-26 18:41:00
@devil0915 如是如是。有誰可以使用中觀來說說1.呢?
作者: gogolee0210 (小羅賓)   2024-02-26 18:57:00
就有請板上的中觀大師了:D
作者: sutranet (佛經館)   2024-02-26 19:14:00
有人相請,豈能不說!雖說一切唯心造,但在禪修時,是誰使自己的心靜下來的?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24-02-26 21:12:00
1.我是假名成立我 不論主宰 讓第六識心好好做自己的事2.中觀的意見靠近個人 如來藏系的意見才可以解釋共有3.三系都不會說心就是空性 第六意識心緣空性智唯識依阿賴耶識 如來藏系約真如心 不說心是空性加分題 畢竟無我如來藏系的一些參考答案 起信始覺合本覺 圓覺以幻修幻
作者: gogolee0210 (小羅賓)   2024-02-27 12:51:00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24-02-27 19:21:00
達賴喇嘛尊者在教授法界讚(闡釋如來藏的典籍)提到,有情形成時心就形成,所以有情和其自心都是自性空,心不是空性,因為心是世俗諦,而心的體性是自性空,心的自性空是心的勝義諦,所以要說心性是空(而不是說心是空性),有情自心是自性空的緣故,所以堪能成佛,如果有情自心是自性有的話就不能轉變成佛了,一切有情眾生各有自己的心續,而每一位有情自心的自性空安立為如來藏自性種性堪能成佛(要說心性是空,而不是說心是空性,以此類推的例子,如心經說色即是空,講的是色法的法性是空性,而不是說色法就是空性,因為色法是世俗諦,而空性是勝義諦,舉出色法的事例,例如蘋果是色法,蘋果這個色法不是空性,如果蘋果是空性的話,變成吃蘋果等與吃空性,而是說蘋果這個色法的法性是空性,所以如心經說色即是空,也是講色法的法性是空性,而不是說色法就是空性,類推一切萬法,包括在講心時也是如此,所以不是講心是空性,而是心的法性是空性)
作者: sutranet (佛經館)   2024-02-27 20:07:00
可否請c大解說什麼是空性,什麼是空?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24-02-27 20:23:00
說心性是空時,與說心的法性是空性,是一樣的。一般說空性和空,則會不同,空性是指一法的法性,指陳某一法的法性是空性,即此法的法性是空時,都是觀待其究竟法性而言在講空時,如果前提是以佛教的論述,會說聖者所見的實相一般世人講空時就不是了,一般講空也有不同意義看其脈絡
作者: sutranet (佛經館)   2024-02-27 20:38:00
可否請麻煩c大再解說一法的法性是什麼?以及在講空時空的意義是什麼?麻煩你了。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24-02-27 20:43:00
萬法隨舉出一法,可舉色法、心法、不相應行法、無為法等任一,一法的法性有兩種層面,一者是指此法的世俗諦法性一者是指此法的勝義諦法性,就是說任一法都有二諦的性質表相的世俗諦與實相的勝義諦,任一法的究竟法性說的是觀察此法的究竟性質(即勝義諦性質)所了解到的是實相是空性以上是約佛教的勝義理智量,即聖者觀察實相的智慧而言;若僅是一般世俗講的空,即一般不了解佛教空性智慧的人而言,像是可以說空間、虛空、沒有等,與空性無關的指涉。
作者: sutranet (佛經館)   2024-02-27 20:54:00
了解,那麼無為法的世俗諦層面是指什麼?心性的世俗諦層面又是指什麼?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24-02-27 20:57:00
世俗諦的無為法,例如:虛空、義共相,世俗諦是指世間名言量可認識的,像是虛空、義共相等無為法就不是觀待勝義理智量認識的,而是世俗名言量就可認識。心的世俗諦法性是指心的覺性,即心具有明而了別的功能,這是心法才具有色法則不具有,色法比如舉出火 火的世俗諦法性是熱的性質(有時候佛典說聖根本定如虛空,聖根本定是聖者現證空性的智慧,但是對一般人而言尚不了解空性的智慧,所以用如虛空的譬喻來讓一般世俗人比擬,因為空性是遮遣法,且屬於遮遣法當中的無遮(不是非遮),而虛空也是遮遣法且屬無遮故以其有類似的一點而說"譬如","譬如"就是兩者不等於的意思才說譬如,此處取兩者共同的一點屬遮遣的無遮來體會,若要如實了知空性的智慧,則要透過佛陀正法的聞思修證)
作者: sutranet (佛經館)   2024-02-27 21:11:00
所以,你的意思是說空性是任一法的法性,而法性又分世俗諦和勝義諦,那空性的世俗諦又是什麼?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24-02-27 21:13:00
空性是任一法的究竟法性,任一法的法性可分世俗諦的法性和勝義諦的法性,觀待世俗名言量所認識此法的法性安立為此法的世俗諦法性(或說此法的世俗諦本性、此法的是世俗諦性質、此法的世俗諦自性),觀待勝義理智量所認識此法的法性安立為此法的勝義諦法性(或說此法的勝義諦本性、此法的勝義諦性質、此法的勝義諦自性,即此法的究竟實相),所以不是說一法的法性是空性,然後在空性的法性下又分世俗諦和勝義諦,不是這樣,您再回頭看一下就會清楚,又空性也可當世俗諦討論,就是以空性本身做為世俗諦,如聖者了解空性,以空性的世俗諦去探究空性的究竟實相,說到空性的空性,就是說空性本身也是自性空,即般若經提到的空空。
作者: sutranet (佛經館)   2024-02-27 21:27:00
你說:不是說一法的法性是空性,然後在空性的法性下又分世俗諦和勝義諦,不是這樣,您再回頭看一下就會清楚,又空性也可當世俗諦討論,就是以空性本身做為世俗諦......那就空性不是任一法的法性,那空性是指什麼?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24-02-27 21:29:00
你看一下前一段你問我的問題,你說"你的意思是說空性是任一法的法性,而法性又分世俗諦和勝義諦",我並沒有這樣說當空性以世俗諦討論時,是指如同其他任一法一樣,空性此法也具有二諦的性質,如格西上課提到,聖者了解空性的智慧之後,再以空性此法做觀察,此時就是以空性本身為世俗諦觀察其究竟法性,就是般若經提到十八空當中有一項空空(任一法皆具有二諦的性質,即任一法皆具有世俗諦的自性與勝義諦的自性,而任一法的究竟法性是指其勝義諦空性這分)
作者: sutranet (佛經館)   2024-02-27 21:40:00
確認一下,你的意思是說,空性是任一法的法性,也具有二諦的性質。......此時就是以空性本身為世俗諦觀察其究竟法性......請問會觀察到什麼?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24-02-27 21:41:00
(任一法,以剛剛舉出火為例,火這一法具有二諦的性質,火的世俗諦自性是熱性,火的究竟法性(勝義諦自性)是空性,所以都是以火這一法上做觀察,二諦是以某一所知上做區分)(此時觀察空性的究竟法性,此處的此時是指了解空性之後,了解空性之後此時再以空性做觀察,空性也是自性空,並非空性是自性有,若空性是自性成立的話,如中論提到:"故若"若復見有空,諸佛所不化",若執空是自性有,那就沒救了)
作者: sutranet (佛經館)   2024-02-27 21:52:00
好,那請問了解空性後做觀察,是觀察到「空性也是自性空,並非空性是自性有」嗎?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24-02-27 21:55:00
舉例以聖者而言,比如聖者的根本定現證空性,這時候現證空性的智慧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他自己不會知道現證空性等到出的根本定到後得位,於後得位才憶起先前獲證空性,後得位是屬於世俗名言量的心識,這時候他以世俗名言量了知先前證空性,這時候再觀察先前所證的空性本身的究竟法性,就可以說如上的例子,此處只是舉例,實際上在尚未證得聖根本智的現量前 比量就可了解空性的空性只是尚未現證
作者: sutranet (佛經館)   2024-02-27 22:04:00
抱歉,先插個問題,什麼是根本定?在根本定中能觀察到空性嗎?在根本定中證得空性之前和之後有何改變?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軌跡)   2024-02-27 22:05:00
為什麼不能說心性是空性? 那是故意把心性的世俗諦拉出來說他不是究竟,所以不能說心性是空性。 那不就把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24-02-27 22:06:00
聖者的根本定智,指聖者現證空性的智慧,初次獲證聖者的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軌跡)   2024-02-27 22:06:00
空性變成一個概念? 不是這樣的吧…修行一開始明明是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軌跡)   2024-02-27 22:07:00
在觀察內心,在緣「覺性」,最後緣到了這個覺性的本質發現了不可得,所以又把他取名叫空性,怎麼反客為主了變成心性不是究境,然後另外立一個空性做為究竟本體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24-02-27 22:07:00
本定智,心經說"是故空中"即觀待聖者現證空性的根本定智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軌跡)   2024-02-27 22:08:00
我就說學術派在玩文字遊戲都很奇怪,一開始修行的人他明明是在觀照自己的內心,所以才叫「心經」,他觀自在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24-02-27 22:09:00
to 原po,如達賴喇嘛尊者常提醒,空性是依於某一事例而思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軌跡)   2024-02-27 22:09:00
然後「照見五蘊皆空」,所以他把心性的本質形容成空性怎麼反過來變成心不是空性,另外立一個空性在心之外…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24-02-27 22:10:00
惟的,並不是好像虛無飄渺在空中,例如思惟心的究竟法性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軌跡)   2024-02-27 22:10:00
這麼簡單的道理都要這樣拆,對實際修行有什麼幫助…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軌跡)   2024-02-27 22:11:00
那什麼叫心的體性是自性空… 心的體性就是心性啊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24-02-27 22:12:00
是自性空 所以才說您之前問題好像把空性分開不是這個意思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軌跡)   2024-02-27 22:12:00
然後又說不能講心是空性……心性跟空性根本就不能分開,那有說誰不是誰的…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軌跡)   2024-02-27 22:13:00
你當然得跳過啊,因為你的刻意解釋根本就不圓滿修行一定是心為根本,那有說心不是空性,空性才是根本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24-02-27 22:14:00
回po剛問證得根本定之前和之後有何改變,證得根本定的空性現量有斷障的能力,例如見道根本定智能斷除見所斷,修道根本定智能斷除修所斷,在修行道的進程上,當一位修行者獲證見道根本定,就表示他轉凡成聖成為聖者,此時他內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軌跡)   2024-02-27 22:17:00
我發現你只要講到心這個字時,就很喜歡照自己的定義給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24-02-27 22:18:00
心現證空性的見道根本智斷除見所斷--無明我執的遍計煩惱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軌跡)   2024-02-27 22:18:00
人扣帽,就像這裡心性不等於空性一樣。 自己把心分離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24-02-27 22:19:00
障,出定後於後得位不會再新造無明的能引業,如佛典說"見諦無能引",根本定現證勝義諦空性之後,於後得位不會再新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軌跡)   2024-02-27 22:20:00
成世俗諦,然後夢蔘用世俗諦講肉心時,你又說他邪見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24-02-27 22:20:00
造能引生輪迴的業,見道之後,於修道現證空性的根本定斷除修所斷--無明我執的俱生煩惱障,等到把俱生煩惱障也都斷盡,即獲得無學位的滅諦,無學位的滅諦安立為涅槃。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軌跡)   2024-02-27 22:22:00
總之,心性就是空性,故意說心性不是空性,然後繞一大圈,最後說心的體性是空性,就是玩文字遊戲…要突顯自己的見解比別人細膩,這種心態不容易得加持各大祖師的開示都很清楚這兩者不可分
作者: sutranet (佛經館)   2024-02-27 22:24:00
sorry,時間有點晚了,謝謝c大肯花時間和我討論空性,有機會下次再聊,祝福道安,晚安!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24-02-27 22:25:00
(前面creative網友提到,不會說心是空性,個人對此多做說明何以要說心性是空性,而不說心是空性,是在推crea那段)s法友晚安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軌跡)   2024-02-27 22:40:00
心不就等於心性?這樣子講就是文字遊戲,你不能先射箭再畫靶,假設別人講的心都不是心性,照這個邏輯心經講的心也不是空性? 他應該要叫心性經?如果你要把空性講成一切法的究竟本質都是空性,那不能認為一切法不是出於心性嗎? 不能認為一切法的究竟本質就是心嗎?心經,這兩個字不就已經告訴你一切法不離心,這本經講的就是心啊,那為什麼又要說心不等空性...我是不知道為什麼要故意這樣細分,但是祖師的開示都是一針見血,告訴你這兩者不可分,而且都是簡潔有力,這種無二的觀修,才能顯發心性的大威德光明,還真的很少看到祖師故意去把這兩個拆開來分的,真正的說法一定是這種無二的說法才會放大光明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24-02-27 23:04:00
(to 原po:空性的空性--空空,是指勝義諦空性的究竟法性是自性空,就是說勝義諦也不是自性成立的,我前面有些推文要調整一下。)(調整一下"空性本身是勝義諦",以"空性本身是勝義諦這件事"做觀察時,後者這件事是世俗諦,其究竟法性也是空性。當說空性的世俗諦,是指如空性是無遮的這項特徵,空性是遮遣法且屬無遮,空性的無遮之究竟法性也是自性空的空性)
作者: gogolee0210 (小羅賓)   2024-02-28 01:01:00
最近聽格魯派從小出家的親戚說,他們學四部宗義好像要16年,一二三轉法輪的內容都有學。但每個人學到的程度也會因為資歷而有所不同,像是一下不承許心空性,一下又承許心是空性,一下又兼具。可能就還在其中某轉法輪的內涵中吧!總之,還在這條道路上的邁進的都普皆隨喜。有時候也是挺佩服的,像是小弟就很懶得去記一堆名詞,直接找一根一門深入,將經文當做軟體直接裝載,用止觀來套用、自我要求。尤其是「自我要求」這點,所以跟禪宗、天台、如來藏系比較相應些。相信在擅長文字般若的部分,也有許多相應的人會因此得度,也是隨喜。在各自擅長的領域互相學習也是美事一樁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24-02-28 06:08:00
和攝類學、心類學一樣,四部宗義是基礎課程,這些前行的基礎課行就像小學課程,頂多兩三年,後面五部大論的正行課程時間才會比較長,上面推文提到的其實很簡單,剛隔壁版翻一下十年前我在buddhism板po的心經教授系列文有提到隨舉一個例子,比如我們說水這一法,當說水時,我們現起的水具有濕潤的特質,而當說水的法性時,就會考慮到是說水的世俗諦法性或說水的勝義諦法性,說水的世俗諦法性和說水是一樣的,都是說水具有濕潤的特質,而說水的勝義諦法性(即究竟法性)是指水的空性,以此類推,當我們說心時現起的是心具有明了的能力,而當說心的法性時,就要問是說心的世俗諦法性或是說心的勝義諦法性,心的世俗諦法性是指心具有明了的能力,心的勝義諦法性(究竟法性)是空性(四部宗義的課程隔壁板我也有po過,有興趣的可找<宗義寶鬘略講>系列文,以對我們在家居士上課的話頂多兩三年就會上完一輪,在寺院密集學習時間會更短,後面還有其他課程)(所謂上完一輪是指上過一遍的意思,以四部宗義為例,佛陀三轉法輪的內涵攝為四宗,大概兩年就可學過四部宗義一遍以後要複習的話,複習第二遍、第三遍,就會更駕輕就熟。)
作者: proton63 (proton63)   2024-02-28 13:33:00
讚嘆 空性的探究若沒有透過善知識學習,只是想像罷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