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讀經] 《佛說三轉法輪經》四聖諦三轉十二行 (20)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5-07 07:52:36
四聖諦的教法在佛教當中是一個最基礎、根本的教法。
法稱菩薩在《釋量論》中提及:「於主要義無欺故,他義亦可推得知。」「於主要義
」指的便是四聖諦,也就是說身為一佛教徒,對四聖諦教法要有一真正完整的認知。
在四聖諦所講的苦集滅道中,首先要認識的便是苦諦。過去佛陀依照「苦、集、滅、
道」次第來講,今天我們學習,也應該從認識什麼是輪迴痛「苦」,輪迴痛苦的「集因」
是什麼;接著對「集諦」有越深的瞭解,對「滅諦」就會有越強的希求心;對「滅諦」有
越深的希求,就會越精勤去修行「道諦」,這是應該有的次第。
如同彌勒菩薩在《究竟一乘寶性論》所舉的譬喻:
好比一個病人,首先他會知道自己生病了(苦諦);遭受病折磨時,病因從哪來(集
諦);知病因後,便會想要去斷除它;知道可以治我這個病之後(滅諦),才會去找醫生
來醫(道諦)。
(註:彌勒《究竟一乘寶性論》:「如病(苦諦)應知斷病因(集諦),當得樂住(
滅諦)應依藥(道諦),苦因彼滅如是道,應知應斷應證修(知苦諦、斷集諦、證滅諦、
修道諦)。」)
按照這樣次第,在學習「苦、集、滅、道」上也一樣,首先知苦,知苦後才會探究集
諦因是什麼,再來從滅諦、道諦上去修持。如果不知自己在生病,就不會想去看醫生;同
理,如果不知道輪迴中有什麼痛苦,也不可能會希求滅諦,行持道諦。
在佛陀的教導裡,四聖諦中的「苦諦」,可由四個特徵來認識,即「無常、苦、空、
無我」。
(一)“無常”:
所有輪迴當中,一切萬法沒有辦法讓我們依靠,不值得我們依賴,主要原因是它們都
會改變,這就是無常的內涵。無常有粗分(粗品)無常與細分(細品)無常。
在輪迴中,以我們自己的身體來看,我們這身體也是無常的(粗分無常,凡夫的現量
即可了解的對境)。不只外在器世間,甚至有情世間,即有生命和沒生命的都是無常。我
們現在輪迴的情器世間所有一切都是無常,都是剎那生滅法(無常有粗分與細分,無常裡
的細分無常,是聖者以止觀雙運三摩地為不共增上緣,引生瑜伽現量才能了解的對境)。
(二)“苦”:
這些剎那生滅法完全超乎我們的控制能力,也就是這些生滅變化都受制於有漏業和煩
惱,對這種不自在、不自主的情況,就是無常的苦行相。無常是剎那變化,而苦則是這種
變化受制於有漏業和煩惱,我們不能自主自在。
(三)“空”:
比如一個東西的形成,其本身剎那剎那都會變化,而且由於它是由有漏業和煩惱形成
的,即使住於存在的時刻當下,其自己也是沒有可以自主的力量,完全受制於其他組成的
因緣。
以人這個補特伽羅來講,我們現在這個人身,是由過去的有漏業和煩惱而來的,這身
體是由五蘊和合而成。五蘊中沒有一個具有獨立自主的特性,也就是沒有一個是有我的,
這表示人的存在是完全依賴其他因緣才能成立。
當更深一層思考時,會發現這一切沒有自主或獨立存在力量的事物,是非常脆弱的。
這裡所講的空不是空性,而是他義之我空。
以人而言,即指離開五蘊之外,沒有一個獨立的力量可以主宰。眾生是五蘊的和合,
五蘊之外沒有任何有力量的我可以控制它們。我們就像五蘊時常不由自主在變動,這是非
常脆弱的。
(註:此處的空,否定的對象是「常(不觀待生滅)、一(不觀待支分)、自主(不
觀待因緣)的我」,否定我不依蘊安立,執取有個離開色、受、想、行、識之外的我。「
常、一、自主空」是空掉離蘊我的最粗品補特伽羅我執,並不是大乘般若所說的空性。)
(四)“無我”:
空(此處的空(非遮)不是空性(無遮))指的是,事物完全依賴因緣和合才可以形成,
不但沒有辦法從外面能找到一個可以支撐它們獨立自主的力量,甚至在其本身也同樣沒有。
以人這個補特伽羅來講,人是五蘊的和合,除色受想行識之外,沒辦法找到主宰的力
量外(我與蘊是體性異的「補特伽羅常、一、自主空」),在色受想行識當中,也沒辦法
找到一個獨立自主的我(我與蘊是體性一的「補特伽羅五蘊獨立實質有空」),即它們完
全沒有自主的力量,這就是無我(細品補特伽羅無我,不是大乘說的法無我)的意思。
(註:此處的無我,否定的是「五蘊自己能獨立實質有」的細品補特伽羅我執,我與
蘊體性一的情況下,執五蘊自己能獨立實質有的我執包括:色、受、想、行、識是我;我
有諸色、受、想、行、識;色、受、想、行、識屬於我;我在色、受、想、行、識中。)
苦諦四行相中的“空”與“無我”,是否定掉我與蘊體性異或我與蘊體性一之下,離
蘊我與即蘊我的種種薩迦耶見,分別指涉粗品補特伽羅我執與細品補特伽羅我執。
《釋量論》:「以教理觀察,由苦性差別,當了別苦因,彼無常等性。……故說無常
苦,由苦故無我。」以無常為因,成立「苦」,又以苦為因,成立「無我」。
苦諦的四個行相,是越來越細微的,從粗顯的無常,至苦、空時比較細微,到無我時
,是對整個五蘊中的色受想行識,瞭解到它們完全沒有自主的能力,這樣,我們內心會對
它們完全絕望。
(註:由凡夫現前分的粗品無常,通達隱蔽分的細品無常,依於止觀雙運三摩地為不
共增上緣,現證細品無常,次第通達現觀「補特伽羅常、一、自在空」(苦諦四行相中的
“空”)與「補特伽羅五蘊獨立實質有空」(苦諦四行相中的“無我”)。苦諦四行相中
的“空”、“無我”,分別指涉粗、細品的補特伽羅我執,不是大乘所說的空性。小乘說
聖者(例如初果)的瑜伽現量,依於止觀雙運三摩地為不共增上緣,於見道根本定智所現觀
現量的對境:1.細品無常、2.補特伽羅常一自在空、3.補特伽羅五蘊獨立實質有空。)
以眼前的杯子舉例。看到杯子心裡會生起一種執著,覺得我可以依賴它、使用它。可
是,當發現它根本不是一個我可依靠的物件,我對它的執著就會根本瓦解。我之所以想依
賴它,是因為相信它有某種力量;當發現它實際上根本沒這力量,沒有自主能力時,這種
想依賴、依靠、執著的心自然會消滅。
作者: Samus (阿建)   2016-05-10 23:53: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