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佛說十善業道經20

作者: ppt51543 (不要五四三)   2016-09-20 16:03:21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二十集)  2000/6/20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
19-014-0020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掀開《十善業道經》第四面第六行,從第二句看起:
  【又諸天龍八部眾等。大威勢者。亦因善業福德所生。】
  到這裡是一小段。前面世尊教導我們,讓我們先看佛身,看佛身是觀察性德,自性本
具的。其次,佛教我們觀察菩薩,菩薩是修德,接近圓滿。今天的經文,佛教我們觀察世
間『大威勢者』,「威」是有威德,「勢」是有勢力。這些人在世間是各個行業裡面的領
導人,如果不是多生多劫的『善業福德』,這個威勢是決定得不到的。「大威勢」是果報
,果必有因,正是說的種善因得善果。
  世尊為我們舉的例子,『諸天』,這是講天王。無色界天那就不說了,因為它沒有身
相,沒有色相。從有色相的來說,色界天,四禪天頂摩醯首羅天王,初禪天頂大梵天王,
下面是欲界六層天,這是說「諸天」。諸天往上去,一層比一層福報大,他們的大福報,
不是我們能夠想像得到的。往下再看人間的人王,首先你看看每一個國家的國王,現在民
主時代稱為國家的領導人,這些在一個地區也是「大威勢者」,沒有一個不是多生多劫的
善根福德因緣所生,絕不是偶然的。如果我們細心觀察,能夠很明顯的體會到,這些人有
許許多多的人擁護他、聽命於他,為他效命。諸位想想,這不是多生多劫的因緣,怎麼能
辦得到?
  我們今天辦事情很辛苦,是過去生中沒有修福。我一生不能建道場,為什麼不能?沒
有助手。我們能怪別人嗎?不能怪,只怪自己過去生中疏忽了,沒修福報。佛經上講的「
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阿羅漢證果了,到外面去托缽沒有人供養。我們的修學偏在
一邊,偏重在修慧,疏忽了修福,清清楚楚,所以我們不怨天、不尤人,這一生多修福,
來生的狀況跟這一生就不一樣。業因果報,絲毫不爽,理事呈現在我們面前,這麼樣的清
楚,這麼樣的明白,我們要能體會,要能通達,要知道現前怎樣作法,知道起心動念、言
語造作,都有業因果報。
  我們自己感覺到現在這個局面,做得已經很不錯了,內行人到這裡來一看,像「亞視
」到我們這個地方來一看,你們的機器是最高級的,甚至於超過他們專業的電視廣播公司
。但是我們的缺點是不會操作,沒有好好的來利用。所以到這裡一看,他們立刻就發現這
裡頭沒有一個內行人。這是真的,我們都是業餘,沒有專業人才來給我們規畫、來給我們
指導、來操作。現在社會走上科技,是高科技的時代,沒有專業的人,在這個社會上很難
立足。我們在美國常常聽到,因為同修們很多,大概每半年,他們就要去上學一次,時間
不長,一個星期、二個星期、三個星期去培訓,接受新的科技,科技知識,如果不常常參
加培訓,他就會被淘汰掉,跟不上時代。一年至少有兩次培訓,有的有三次。世法裡面對
這個都已經很重視,佛法也不例外,如果不懂得這些科技常識,不知道如何運用這些高科
技,佛法決定會衰微,決定會落伍。大家都曉得,佛法是智慧、德能,德能裡面就涵蓋著
科學技術,它的果報是相好。經上講的「妙色嚴淨」,這是相好,相好屬於果,果是由因
跟緣結合的,因是智慧,緣就是科學技術。我們用這個方法把佛法推廣到全世界,普及到
一切眾生。
  昨天亞視到這裡來訪問,問我:「佛法的理念跟其他宗教怎樣結合?有沒有可能?」
我說:「這是可能的。」世間所有宗教的根本都是仁慈博愛,宗教就是愛的教育,其目的
在求世界和平、社會安定、人民幸福。所有的宗教,我們有共同的根本、共同的目的,只
是教學的方法不一樣,儀式不一樣,這正是佛家所說的「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都
是歸結到世界和平、社會安定、人民幸福,怎麼不能夠團結?
  前天我們義走的時候,新加坡外交部的政務次長,一直陪同在我的身邊,我們一路走
一路在交換意見,非常難得有這麼長的時間。他提出非常重要的建言,宗教與宗教之間、
種族與種族之間要密切的交往,這個話非常有道理。經常不斷的往來,建立友誼,時時在
一起討論,互相學習,增長智慧、增長學問、增長見識,我們所希求的目的決定能夠實現
。所以他對於新加坡每一個宗教的領導人,非常讚歎,認為都有廣大的心胸,能夠接納不
同的宗教。新加坡雖然是個小國,足以給全世界做一個好榜樣,這是他們引以為榮的,確
實是如此。
  我們聽到這番話,跟佛在經典裡面對我們的教誨,不謀而合。我常常跟同學們提到,
佛教我們處世待人之道,就是六度四攝。六度四攝必須落實在生活當中,落實在穿衣吃飯
,落實在家庭,落實在夫婦之間。夫妻在一起過生活是行菩薩道,誰懂得?家庭是道場,
人人皆是菩薩。團體是道場,你經商,你開個商店,店鋪就是道場,老闆員工都是佛菩薩
,你的顧客都是你度化眾生的對象。佛法要如是落實,世界可以達到永久的和平、安定、
興旺。
  這個事情難不難?實在講不難,難在要有人去推動,難在這個地方。我們今天在這裡
辦培訓班,培訓班的目的是勸導我們同學發大菩提心,我們來推動這個工作。這個工作,
就是四弘誓願第一願的落實,「眾生無邊誓願度」。真正肯推動,你是菩薩,你的悲心要
常度眾生,你來世可能以國王的身分出現,應以國王身分度眾生,那就現國王身;應以大
臣身度眾生,你就現大臣身。《普門品》裡面講的三十二應,也會應在我們的身上,應在
每一個同學的身上。否則的話,我們這一生在佛法上修學都叫白修了。所以夏蓮居老居士
苦口婆心教導我們,「真幹」!我們今天最大的障難,就是沒有辦法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
,這是真要命!
  這個事情,我們在講席當中也多次提到。如何來挽救?諸佛菩薩、祖師大德,我們細
細觀察他們自行化他,就能夠悟明他們的訣竅。訣竅是什麼?天天講經說法。天天講經說
法,天天抱著經本勸化大眾。諸位要曉得,勸化大眾,不知不覺就在勸化自己。所以「一
門深入,長時薰修」,時間長,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不知不覺自己的氣質變
化了。我也沒有說刻意有心去做改過自新,沒有。這四十八年的薰習,自自然然的長成,
長成得非常明顯,我自己都能夠覺察得出來。從什麼地方覺察出來?每年所講的經,境界
不相同。諸位要看看我過去所講的,這些錄像帶、錄音帶都在那裡,《無量壽經》講了十
一遍,你們仔細聽聽、仔細看看,境界不相同。最近這幾年,不但是每年不相同,我自己
已經感覺到月月不相同,所以佛菩薩、祖師大德的教學方法有效。
  初學的時候是比較困難,沒有契入境界,功夫不得力,只要能夠鍥而不捨,天天幹、
認真的幹,決定不放棄。對於名聞利養、物質生活的享受,愈淡薄愈好,這樣才能夠鞏固
自己的道心。我昨天聽到亞視這幾個人來訪問的時候談起,同學們傳給我,亞視在我們這
邊吃飯,覺得我們這邊物質生活太好了,他們感覺到非常滿意。但是他們非常擔心,我們
這邊出家、在家人,這麼樣好的物質生活享受,恐怕道心會退轉,不知道世界上許許多多
苦難眾生,他們在飢餓的邊緣。他們說這個話很有道理,我們過這樣的生活,慈悲心一天
一天的衰落,雖然將來學成了,沒有慈悲心,你不能過苦日子,你沒有辦法去幫助苦難眾
生。他不是佛教徒,沒有學過佛,他這種感受提醒我們,我覺得這是菩薩化身,這是給我
們嚴重的警告。生活富裕,錢財多了,往往人就變心,道心沒有了,邪思惡念增長,這還
得了?過一種富裕奢華的生活,那是什麼人?在佛法裡面是法身大士,決定不染著,決定
不動搖,他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行!權教菩薩都不敢,為什麼?沒有到事事無礙的境
界,不敢!所以佛教導我們「以苦為師」。世尊在入滅之前,提出兩句話,「以戒為師,
以苦為師」,你能持戒、能受苦,你才能保住菩提心不退。
  世間「大威勢者」都要修善業福德,善業福德就是捨己為人,今天的話是犧牲自己,
奉獻給別人。如果我們不能夠捨己為人,必定是貪瞋痴慢增長。貪瞋痴慢增長,雖然學佛
,雖然講經,也要墮三惡道。安世高的同學,[共+阝]亭湖的龍王,不就是很好的例子?
他跟安世高是同學,安世高在傳記裡面,讚歎這個同學「明經好施」,對教理通達,喜歡
講經,是講經的法師,又喜歡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都幹。分衛,是到外面托
缽,托的菜飯不好,他心裡就不歡喜,就覺得「我對社會貢獻這麼多,你看看社會對我的
回報」,心裡感覺到難過,就是這一個惡念墮到畜生道,去作龍王。我們今天的德行、福
德比不上他,我們造的惡業比他更重,他墮龍王,我們墮到哪裡去了?鬼王都得不到。我
們看這些公案,要自己認真去警惕,一念之差,萬劫難復,這是實話。好,今天時間到了
,我們就講到此地。  
............
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6-09-20 18:01:00
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