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出世間法裡面,行與願都不能夠離開,以願導行,以行踐願;換句話說,願是行
的方向,是行為的引導,行為就是願望的落實。所以,在古代的中國,老人勉勵年輕人要
立志,人如果沒有志向,一生當中就沒有一個目標,這一生決定是空過了。
「人貴立志」,人有志向,他一生有一個努力的目標,有一個精進的方向,非常重要。
佛法亦復如是,所以佛教導弟子們要發菩提心。菩提心這個意思很深,也很難理解,
所以佛更具體地教導學生要發願,發什麼願?「四弘誓願」。其實,四弘誓願就是菩提心
的落實,四弘誓願就是發菩提心。
而四願裡面,實在講只有一願,這一願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
後面這三願,「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是幫助這一願的落實。
諸佛菩薩在因地發無量無邊的誓願,都離不開這四願的範圍,
所以這四句話是一切諸佛如來共同的大願。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我們細細歸納,也離不開這四願。觀音菩薩的十二願、普賢菩薩
的十大願王,諸位想想看,都離不開這四句偈。而第一願的真正意義,我們一定要明白,
是為眾生服務。
「眾生無邊誓願度」,「度」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服務。他這個心量大,眾生無邊是
指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眾生,一個都不漏。我們今天事做不到,但是不能沒有心願,
要發心為一切眾生服務,這就是發成佛之願。
佛樂意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服務,無條件的服務、無私的服務,服務的項目也一條都
不漏,佛家所講的大圓滿,這是諸佛菩薩。凡是發這樣心的人,這個人就是佛陀,就是菩
薩。我們在經論當中看到,佛菩薩示現應化在一切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族類,《普門品》
裡面所說的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佛菩薩就示現什麼身份,所以說男女老幼、各行
各業,只要真正發這個願,那個人就是佛,就是菩薩。
=
願大家一起發起殊勝菩提心,向十方諸佛、大菩薩們學習,發起無私大願心,
讓我們自己也能從初發心小小菩薩開始學起而努力。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