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實修] 止觀:於彼所緣如何安住--破有過規 (6)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8-10-19 22:41:06
: CBETA B10, No.0067《菩提道次第廣論》卷第十五〈奢摩他〉
: http://tripitaka.cbeta.org/B10n0067
: 申二、心於所緣如何安住 酉一、立無過規 酉二、破有過規 酉三、示修時量
: 第二、破有過規。有此邪執是所應破,謂若如前說策舉其心無分別住,雖無少許沉沒
: 之過,掉舉增上,現見不能相續久住。若低其舉緩其策,現見住心速能生起。遂謂此方便
: 是大教授,發大音聲,唱言善緩即是善修。
: 此是未辨沉、修二法差別之論,以無過定須具前說(立無過規)二種差別,非唯令心無
: 分別住一分而足。若謂於境令心惛昧可名為沉,今無彼暗,內心澄淨,故三摩地全無過失
: 。此乃未辨惛、沉二法差別之言,下當廣說。
───────────────────────────────────────
■ 釋義
摘自:《菩提道次第廣論》<奢摩他>章講記 法音法師
請合掌,觀想前方虛空現起究竟皈依處大乘三寶,後方明現離樂得苦具恩如母有情,
在具足上下所緣境,並緣著所緣境,心生淨信與悲憫之上,帶領如母有情,於三寶前,刻
意造作欲求利他,欲求成佛的願菩提心,以此攝持,總的修學成佛之道,當下聽聞大乘奢
摩他修習之理,期能建立正法知見,依法安立法習,隨分隨力調伏心續。
為此首先具足大乘皈依及大乘發心,請隨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諸
佛正法眾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以我聞法諸善根,為利有情願成佛」,「苦時分擔苦,
願苦海乾涸;樂時分享樂,願樂滿虛空」,「我於佛法眾中尊,直至菩提趣皈依,為能成
就自他利,我要生起菩提心」。請放掌。
首先應知入佛教之門在皈依,一切善樂根本在奉行業果,前者必須深信三寶,後者必
須深信業果。無論是信三寶,還是信業果,由知法而生信最為殊勝。這樣的淨信體性是先
生懷疑,再行觀察,後見理由,而生淨信,應如所述而修行。
上回安立了無過之修止的宗規,及正知念力的重要,接著探討遮止修止的有過的宗規
之理。見《菩提道次第廣論》362 頁。
酉二、破有過規
第二破有過規。有此邪執是所應破,謂「若如前說策舉其心無分別住,雖無少許沉沒
之過,掉舉增上,現見不能相續久住,若低其舉、緩其策,現見住心速能生起。遂謂此方
便是大教授,發大音聲唱言:善緩即是善修。」
簡述了安立無過的修止宗規之後,接著安立如何去除或遮破具足過失的修止宗規。「
有此邪執是所應破」,即有像如是所應破的邪執,如前所說,「策舉其心」提策心力,令
其不再低下,內攝,而無分別住。由提策心力而無分別住,這樣修行,雖然可以沒有少許
沉沒的過失,即可具足明分,但卻因提策其心,貪分所攝的掉舉,會增長,易於散亂。太
過於提策其心,在修定中,雖可得明分,安住所緣,但易於散亂,掉舉增長。
他宗說現見這樣不能相續久住,由掉舉的障礙,不能得到住分。因為掉舉增長了,因
此若心不往上提策,反而放鬆,不要緊緊地堅持著,現見到可得到住分,安住其心,現見
很快速可以生起住分,得到安住其心。基於此,他宗說到:心不宜警策,應該放鬆而修,
心在修定時,能緣心不應該緊緊地提策著,而應放鬆而修,這種方便是修止的大教授。由
此定解,而發出大音聲,唱言:原來心放鬆,不要那麼提策心力,就是善巧修習奢摩他之
理。到此是邪執,關於修奢摩他所應遮破的邪執。
此是未辨沉、修二法差別之論,以無過定,須具前說二種差別,非唯令心無分別住一
分而足。
上說「善緩」的大教授,以為是修止,自宗加以遮破,點出這是沒有分辨生起沉沒及
無過修止之理二種差別的言論。
沒有過失的修止,不應該有沉沒,若未分辨什麼是生起沉沒及什麼是真正的修止,才
會有這種想法。如果是沒有過失的禪定,必須具足前面所說的二種差別 — 於所緣境具明
分與住分,並非單令心堅固無分別住這一分,還必須具足明分及執持力。
若單修習住分,或多修住分,很可能變得像周利槃陀伽那樣愚鈍,或無想天眾那般愚
癡。佛陀教他掃塵除垢,他記得前二個字,就忘了後二個字;若記得後二字,就不記得前
二個字。為什麼?因為缺少明分,缺少對所緣境具足執持力。所以修習正定,在住心不散
之上,進而以正知觀察,正念攝持,生起對所緣境的明分及執持力,這樣才是圓滿修止。
單有堅固無分別住不應喜足。
若謂於境令心昏昧可名為沉,今無彼暗內心澄淨,故三摩地全無過失,又有人說若對
所緣境,讓心變成昏昧,「昏昧」就是昏沉,暗沉,昏重,對所緣不清楚的狀態,嚴重者
為睡著,輕者是對所緣境不清楚。
他認為對所緣境,已讓心變成昏昧(沒有明分),這樣可稱為沉沒。昏沉與沉沒不同,
昏昧等同昏沉,但是不等於沉沒。他認為現在已無昏昧,內心已具澄淨的明分,此三摩地
完全無過失。此說法不對。還是變成有沉沒的過失,還不是清淨的禪定。底下自宗回答。
此乃未辨昏、沉二法差別之言,下當廣說。
自宗的回答。這種說法是未辨明昏沉與沉沒二法差別的言論,其道理底下會說。
得止的障礙有三:掉舉,昏沉,沉沒。其中掉舉為貪心所攝,屬於惡性的。沉沒有粗
分與細分之分,細分沉沒大概是善性的,屬於癡心所攝。它也可能是無記的,但為有覆無
記。昏沉一定是惡性的,為 20 種隨煩惱之一。昏沉與沉沒不同。沉沒有可能是善性的,
譬如說緣佛像修止時,專注所緣當中對所緣沒力量,那是細分沉沒。很明顯,這還是善性
的。
五蓋障三學,瞋、疑障慧學,掉悔昏睡障定學,貪欲障戒學。散亂,流散,昏沉,沉
沒;沉沒中品以上為無記,快昏暗,可能是無記性。細分的沉沒,又安住,又清明,但執
持力沒有力,第七住心時有這個,之前受粗分控制。
作三點補充,他宗的邪執,一)若以為心住所緣那一分(住分)就是止,心明顯了知所
緣那一分(明分)就是觀,這種說法不對,因為止與觀同樣都有明分與住分。
二)以為沉沒就是止,以為去除了昏沉就得止,那是由於未分辨昏沉與沉沒的差別。
昏沉是出生沉沒的因,沉沒由昏沉而有。心相不明就是昏沉,對所緣境不很清楚,慢慢內
攝,慢慢沒有力量支持時,就是昏沉。眼皮重是昏沉的徵兆,再過去就睡著了。那個東西
會引出沉沒,喻太陽為日光之因,日光不是太陽,日光由太陽所生,二種有別。昏沉會令
心昏暗不明,沒有能力執取所緣,若不知昏沉與沉沒的差別,就不知道沉沒與止的差別。
沉沒與止不同,沉沒是得止的障礙,很多人把修止中有沉沒當作得止。因此認識得止的障
礙太重要了,不先認識障礙,怎麼可能破除障礙得功德?細分的沉沒與得止很相似,這是
最難的地方。
三)像他宗這樣的修止,也許有住分,沒有明分或執持力,若放緩而修,很容易生起
沉沒,如是則非善修,不是清淨的修禪定。
(....待續....)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