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
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
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
苟而已矣。」(《論語‧子路》)
《論語》這一章講述孔子的「正名」思想。「名」是對人事物的
評價,「正名」就是正確的評價,評價是出於良心、公心、人性的普
遍常道,不能因為個人的私心、偏見、好惡、立場而顛倒是非黑白。
子路對政治的理解比較素樸,認為正名太過遙遠空洞,這種想法不見
得不對,政治是很實際的事,要幫百姓解決生存問題,不僅要吃飽穿
暖,還要有穩定的社會秩序,獲得安全保障,不受到他人侵害。相較
之下,「正名」屬於思想、精神層面,似乎不是當務之急。
孔子的想法比子路更進一步,認為「言」、「事」、「禮樂」、
「刑罰」等一切措施的源頭都是「名」,也就是思想觀念、價值判斷
。儒家當然不是空談理論,思想觀念背後還是要有懇切的身心修養、
道德實踐做為基礎,才不會變成玩弄語言文字。但從內聖到外王,從
修身到齊家治國平天下,提出一套思想觀念、價值判斷的標準是必要
的。純就個人修身來說,思想、理論不見得那麼重要,因為悟道經驗
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每個人只能自己體會,無法也不需要用
言語表達、和別人分享。但家國天下要通過溝通凝聚人心、形成共識
,大家對人事物多少要有大致相同的看法、認知,才能夠團結合作;
不然永遠停留在分裂對立、爭吵不休、猶疑不定的狀態,什麼事情都
很難辦成。
純粹就道德良知來說,是非對錯的價值判斷標準是很清楚明確的
;但落到現實的政治、社會上,就有很多灰色模糊地帶,好人不見得
十全十美,壞人也未必一無是處,需要仔細分辨釐清。尤其牽涉到政
治立場更是複雜,往往是和我同一黨派的人,就極力吹捧他的美好;
和我不同黨派的人,就極力渲染他的醜惡,其實都未必客觀公正。因
此要有真正具備高度修養的君子、思想家站在超然的立場評論人事物
,樹立價值標準。但只有思想家也不夠,好的思想觀念要通過傳播媒
體的力量,普遍讓大家認識、接受,才能在社會上形成共識。也要和
政治家合作,將抽象的思想、理論轉化為具體的政策、制度,才有實
際的影響力,不是光說不練。但無論如何,思想理論的建設仍然是政
治行動的先決條件,這或許是孔子提倡「正名」的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