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
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中庸‧第一章〉)
「中」與「和」是儒學的重要概念,大致上來說,「中」並不是
指形而下的大腦意識狀態,而是要指點一個形而上、超越的心性本體
。當然形下與形上也不是毫無關連,比如孟子說的「夜氣」,深夜到
清晨萬籟俱寂,不與外界接觸,大腦暫時休息關機時,良心善性的確
比較容易呈現,可以藉此機會體認。「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也
可以如此理解,不管是藉由靜坐工夫,或是日常生活心情平穩時,都
是體察心性的好時機;但並不是直接把發呆放空當做「中」,也不是
像佛家、道家那樣,直接將內心的虛無寂滅當做「中」。儒家的「中
」強調不偏不倚,當然不會陷溺在任何一種特定的情緒(如喜怒哀樂
)當中出不來,這是儒道佛三家共通處;但儒家除了不陷溺之外,還
要另外講一個價值的標準或根據,而用「中」來表示。
講完「中」的意義,接下來探討「中」與「和」的關係。其實中
就是和,和就是中,兩者都是同一本體。道德價值、道德實踐的依據
只有一個,就是「良心善性」,不會有二;只是在未發(人心與外物
尚未接觸)時稱為「中」,在發而中節(心物接觸,心對物妥善安頓
)時稱為「和」罷了,其實都是一回事。但在未發時比較單純,可以
直接體認心性本體(用「中」表示);已發時要用喜怒哀樂回應外物
,比較複雜,選擇哪一種感情、感情抒發的程度都要斟酌拿捏,恰到
好處(中節),才是「和」。
為什麼「致中和」可以「天地位,萬物育」?不應該做神秘的解
釋,以為聖人像佛菩薩一樣神通廣大,可以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
儒家的聖賢不是仙佛,關注的是人間世,安頓天地萬物還是要從周遭
切身相關的人事物開始。也不一定只有聖王才有資格和能力安頓天地
萬物,比如現今全球暖化,環境破壞嚴重,每個人只要盡自己的一分
心力,做好資源回收,即使力量微小,也已經是走在「天地位,萬物
育」的道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