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假設歐洲1900以來的薄冰舞台都繼續維持將裂未裂的危險平衡沒有坍塌直到1944的假
設
經濟大恐慌還是在1933爆發
以下開始
鋼鐵軸心陣營
德意志帝國
德意志帝國是最新崛起強權,也是歐陸事實最強,鋼鐵軸心首領國
但過於年輕使得她比起傳統列強的英法或是她的姐姐奧地利,處理國際事務或是同盟斡旋事
務上顯得幼稚
但在1920年代後也隨著威廉二世不再中二而逐漸成熟
雖然在逐漸工業化後,重新取消關稅以對鄰國示好及討好廣大希望得到便宜實惠糧食的勞工
和市民、補足糧食缺口
不過俄國顯然不領情、奧國也沒有太多表示
在20年代,柏林曾試圖中央集權
卻引發了民主自由運動
據可靠說法,柏林之所以無法把民主主義和自由派打壓下去
原因在於他們得到了各國國王、親王、大公這些邦君甚至是一部分普魯士貴族的背後支持和
資助
以致於中央丈夫必須妥協以免變成中央政府必須對抗民主自由派和大貴族的聯合這種不利狀
況
1933經濟恐慌後,軍國右翼崛起
對於負成本的殖民地,國內經濟界漸漸有賣掉的聲音,但為軍國主義及愛國民粹所不容許
兩派拉鋸中,外國也不樂見
如法國不願意看德英坦尚尼亞交易讓英國真正縱切非洲
英國也不願德國把德屬西非賣給法國
德國的殖民地賣卻論者也的確是試圖從非洲抽身並加劇英法衝突
皇宮方面,1941登基的威廉三世更讓各界憂心,在德國境內,普遍認為他的私人品德比威廉
二世最糟的時候更糟
不過王儲到是相反,威廉三世的次子(長子由於堅持娶低位貴族激怒祖父威廉二世而被廢除
繼承權)路易皇儲
遊歷英美多年,交友甚多,私人言行也親切禮貌,因此英美政商界及德國自由派對其普遍有
好感
德國在一系列改革後算是穩定
但經濟一部分靠販賣軍火(包括軍艦和戰車),也包括賣給非國家單位(像是軍閥或反抗軍
)
許多列強仍然對此相當感冒
大奧地利合眾國
由於有足夠時間,奧地利成功改組奧匈帝國成了眾民族平等的君主制合眾國家
儘管還是對匈牙利重拳出擊了
不過事後也給予了許多補償
奧國的民主跟德國、英國、日本一樣充滿貴族政治色彩
但國內無歧視隔離這點,讓奧國也成了當時人權模範
在鋼鐵軸心內部,奧國扮演著各國調解者
改革後奧國經濟工業實力更強,在生產武器上,物美價廉更是波西米亞槍砲的代名詞
但這種國家始終要靠君主威信維持
在1944年初,病重的老皇帝斐迪南二世被御醫宣佈藥石罔效,只剩一個月的時間
如果失去老皇帝,將繼任下一任皇帝的卡爾大公能否繼續擔任12民族調解者及各種政治思想
支持者的平衡點?
中華民國
少了日本干涉,中華民國在德奧支持下於1926統一了
從國民黨成功篡權開始,外交政策就相當一面倒傾向鼎力支持的德奧而疏遠協約國
雖然存在許多不平等條約,像是以極低價販賣物料給德奧,國內也有多個鋼鐵軸心武器試驗
場
但也得到了較低價軍購的回報,以及德奧不時會以垃圾處理名義把過多或過時但遠不到報廢
的大型武器扔給中國
中國武器裝備方面有了長足發展
特別在砲兵部隊演習時
奧國產的波西米亞重砲齊射的畫面讓日本人深感威脅
國民政府於1936加入同盟國(1939同盟國改名鋼鐵軸心協定)
柏林-維也納-南京軸心究竟會如何走下去.....
我覺得你把列強在中國的博弈想得太簡單了,英法豈會坐視德國把中國納入勢力範圍,肯定也會極力拉攏
英法拉攏是一定的,如果懷柔拉攏不了,那也可能策畫政辨或內戰設法讓親英法派上台,甚至幹脆資助日本當打手
作者:
rotusea (M.Y.)
2021-09-30 21:11:00英日同盟?
個人認為這個時空線下的德國應該改採支持"民族自決"立場,因為德國的殖民地實質上都是沒太多經濟價值的土地還不如直接放棄讓其獨立,然後反過來取得大義名份,以此號召"全球民族自決",這樣既可以動搖英法殖民帝國,又能夠取得有殖民地童年心理創傷的美國人好感,只要能拉美國人入盟,或至少讓其保持中立,德國的戰略局勢就不至於陷入絕境,而且德國的本土民族組成相對純粹,搞民族自決不至於對自國政局造成太大負面影響,且若殖民地有無法鬆手的經濟/軍事利益,也可以學美國在中南美樣,用跨國企業、保留軍事基地的方式繼續掌握前殖民地政經利益,甚至更進一步同美國主張全球"門戶開放"、自由貿易立場,以此一同謀取英法殖民地上的經濟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