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fw190a (las)
2022-08-21 17:01:36※ 引述《hgt (皇元界朝)》之銘言:
: 這邊我說的太籠統,通常是指軍事科技,因為軍事科技
: 往往是把幾個高科技結合。
: 我不懷疑科技落後卻存活下來呀,所以我才說,
: 很有可能雅利安印歐人根本沒來過東亞盆地大陸呀
: 這就是地形影響呀!!
你不懷疑!!
但你講的很驚奇呀!!
我以為驚嘆號是這樣用的沒錯。
不過正常討論,那群人不來東亞,
我覺得是個擴張方向的問題,
即使是蠻族遷徙也是有個理由與目標,
通常是為了順應氣候變遷,
或者是垂涎更加人口密集的"文明地帶"生活。
直接往東邊,面對的是其它類似的遊牧民族,
(或者以農牧還沒分家的情況,兩者的經濟文化條件也類似)
對方同樣高機率有馴化的馬,甚至戰車的應用也不一定沒學到。
那想擴張,會打這種貧窮又有抵抗力的鄰居嗎?
自然會開始挑抵抗力低弱的方向去打。
當然中間那一段伊朗在被入侵前的狀態,
應該蠻值得研究與討論的。
: : 有征服/擴張/遷徙行為是肯定,
: : 但安納托利亞、希臘部分,
: : 是否透過征服方式,就比較存疑,
: : 看到西台人有族群融合的說法,希臘邁錫尼那邊就比較謎團,
: : 但可以肯定的是戰車在希臘頗不好使,卻成為貴族殉葬的擺設。
: 北印度與北美索不達米亞的米坦尼肯定是軍事征服,
: 因為他們都是統治階級才說印歐語
這部分我沒反駁
: 我強烈認為軍事上必須學習的(就那時代來說)
: 辛塔什塔是在俄哈邊界,但是北印度與北美索不達米亞
: 可是萬里之外呀!!!
: 而且西克索人用戰車打爆埃及人
: 後來西台也與埃及曾爆發卡跌石戰車大戰!!!
: 充分說明馬戰車在當時的關鍵性。
嗯呀,我的論點也是,大家看到就會學,
但結果就是,使用馬戰車的人,
不一定是亞利安印歐人。
讓問題更複雜的其實是,印歐語系其實在馬戰車出現前,
就有一波擴張與分化,
所以有部分還可能是,
二手學會鄰居的馬戰車技術,後來又被擴散的印歐人學到,
所以導致這兩個證據並不能互相映證講一個簡單故事。
: : 你自己聽聽你的描述,
: : 有城樓/鍊青銅/馬戰車/武器/戰士墓穴,
: : 符合這些條件的文明,不是賊多嗎?
: : 每個都勢不可擋了嗎?
: : 或者你想講的強大,本來就獨立於這些物質條件之外?
: : 頂多說阿凱姆遺址很早,
: : 但他也可能就構成一個游牧民族區域的早期霸權,
: : 然後除了主要擴張遷徙路線以外,
: : 軍事科技優勢(馬戰車),就可能被農業文明學去,
: : 用來對抗游牧勢力,以及彼此內鬥。
: 呵呵,看來你對這時候的背景缺乏了解。
: 辛塔什塔馬戰車文化這個時候,農業游牧還未分家
: (這時間對比中國歷史,還在所謂的夏朝!!)
: 所以他們既有堅固的城防,又有冶煉技術,又有高機動力的馬戰車
: 這根本史前時代的美國呀!!!!
: 對比一下當時的二里頭就好,冶煉青銅不甚發達,沒有馴化馬的跡象
: 就連車都很少,要是碰到辛塔什塔馬戰車文化,以卵擊石......
還未分家我知道,但基本氣候條件還是有差的,
並不是你不分家就能在草原種出良田。
也要受限於地力與水源。
(雖然我也不夠專業能分析這些,改天看到資料再補充。)
結果就是單以人口密度來看,還是能清楚比較哪邊人多人少吧?
你要跟二里頭比較之下當美國,
這比喻就好像說,台灣跟柬普寨比是美國一樣,
是不是美國,你要看隔壁兩河流域世界中心的人口與技術水平如何。
別人有人口有城防有青銅器,你靠一個新發明的馬戰車就想虐,
結果當然是虐不成,過一陣子對方也學會馬戰車了。
不然雅利安人直接入主兩河流域就好,跑去印度做啥。
另外我看到wiki說辛塔什塔的青銅煉製規模很大,
但似乎是把青銅往南賣,
這代表他這方面技術可能不是先進,而是一種貿易體系下的產物。
: 我沒有否定這種傳播方式,因為目前的確沒有雅利安印歐人
: 軍事入侵的跡象,二來商朝戰車的確有很多本土的裝飾,
: 所以可以斷定是有發展過一段時間,但是就戰車技術本身來說,
: 似乎沒有比辛塔什塔先進XD
: 武勇也是一定的,辛塔什塔的戰車寬度不大,又是雙輪車
: 可能是搭載兩人或甚至一人,要會駕馬,也要會在
: 戰車上使用戰矛及弓箭,這通常需一定的武勇傳統,
: 才會去發展馬戰車技術吧!!
你的意思是說這很危險技術難度高之類嗎?
所以你要認證所有應用了馬戰車的文明,都點了武勇傳統?
還是你想論述的武勇傳統是獨見於某種族/人群?
: 別忘了商王朝本身就很好戰,商朝墓穴多少顆人頭放在那???
: 在中原,就從來不是玩蘇美城邦那套!!!!
: 要說文明繁榮程度,良渚、盤龍城文化都非常棒,
: 商朝是靠文明壓倒他們的嗎??
你之前說的是馬戰車征服原住民,
現在又變成強調好戰,這我又沒反駁過。
我一直在說有馬戰車以外的因素,
然後你也幫我證明了不只草原人能武勇?
那"強悍的內亞武士"到底有什麼特殊地位?
需要在一篇不是討論他們的脈絡中特別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