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嚴孟達:民選總統制度的“中期翻新”

作者: AsamiImai (今井麻美)   2016-09-14 14:12:50
嚴孟達:民選總統制度的“中期翻新”
http://www.zaobao.com.sg/zopinions/views/story20160910-664731
從1991年開始實施的民選總統制,自幾年前醞釀改革,到今年曆經半年的檢討,九人憲法
委員會日前終於向李顯龍總理提呈報告書。長達160頁的報告書內容已正式公佈,李總理
也鄭重表態:政府原則上接受委員會有關保障少數種族有機會當選總統、提高總統人選資
格門檻、賦予總統顧問理事會更大職權三方面的建議。
對如此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修憲,政府接著將發表白皮書正式回應,國會也將針對修憲
法案進行審查表決。屆時國會也必有一番激烈辯論。在這種種程序逐步啟動之前,政府已
有了明確的立場,為有25年曆史的民選總統制度進行“中期翻新”勢在必行。一般預料,
下屆民選總統很可能是在新的架構下產生。政府已肯定接受的三項修憲建議,成為人們現
在關注的焦點。其中,“賦予總統顧問理事會更大職權”,似乎具有平衡總統職權的意涵
,並使其成為總統職位和政府之間的一道橋樑。
當年的李光耀總理提出民選總統掌握國庫第二把鑰匙的構想時,一個基本立場是,民選總
統重權在握,擁有針對政府動用歷屆政府所累積的儲備金,和一些重要公職任命時的否決
權,所以他必須是由人民通過選票委以重任,才有民意授權來製衡政府的基礎。因此,“
民選”兩字在新架構下仍是關鍵詞。但在民選架構下,如何保障少數種族的代表權益,留
給人們不少討論空間。這一點還有待政府進一步闡述,國會也必須有針對性的辯論。
有關總統人選資格門檻,委員會建議採用“公司股東權益”(至少5億元)評估企業界候
選人管理財務的能力,而在現有的資格鑑定下,候選人曾經管理的企業必須符合“1億元
繳足資本”的條件。新的門檻把有資格問鼎總統職位的可能人選範圍顯著縮小,新標準下
合格的企業僅有691家,因此,像2011年總統選舉出現四角戰的情景恐怕難以再現。這也
不是壞事,因為總統選舉畢竟不同於全國大選。
人們記憶猶新的是,上屆總統選舉熱鬧氣氛蓋過選舉本身的意義,甚至幾乎成為同年大選
的“續集”,模糊了選民的焦點。在上屆民選總統的競選過程中,有候選人對總統角色提
出不同詮釋,同時也作出許多承諾以爭取選票,例如陳清木醫生“譁眾取寵”地主張當選
後,將把總理辦事處請出總統府,陳如斯提出民選總統應該“制衡與監督”政府。一些候
選人在熱昏了頭的選舉氣氛中忘了他們是應該在現有體制下競爭國家象徵的最高職位,而
不是競選一個不存在的“理想”職位。上一屆總統選舉暴露現有製度的弱點,讓政府赫然
驚醒:總統職位的尊嚴必須維護,少數種族中選的機會不能被排除在外,總統職位不能演
變成國家體制裡的另一個“權力中心”。
以機制保障少數種族在選舉中勝出的機會,早已有集選區選舉制度的先例。李總理最近不
斷重申民選總統作為國家象徵的意義始終不變的立場,顯然是為了加強人們對新制度的了
解。國家象徵意義的強調,在於贏得不同種族對民選總統制的共識,
新加坡是個多元種族的國家,但卻又以華族人口占七成多為主,在國家體制的安排下,每
隔一段時期便有一個來自馬來族或是印度族與其他社群的總統作為國家象徵,其效果在於
為新加坡的種族和諧起著“定海神針”的作用,這對華族是一項提醒,對非華族則是一種
精神的鼓舞和肯定。建國總理李光耀在新加坡獨立的第一天便強調,“新加坡不屬於華人
的,也不屬於馬來人或是印度人,而是屬於全體新加坡人的。”總統作為國家的象徵意義
和團結符號一直以來都受到政府的精心維護,新加坡鈔票上印著第一位馬來族總統尤索夫
依薩(任期由1965年8月9日至1970年11月23日)的頭像,其意義又豈止在於長久紀念建國
的第一位總統而已。
最近去世的前總統納丹曾擔任多項公職,為國家做出巨大貢獻,他總是在國家最需要他的
時候挺身而出,也總是不負所託,完成任務。在擔任總統12年期間,他一方面有效地負起
民選總統的職責,另一方面也憑藉他以前的外交經驗,為新加坡贏得更多的國際友人。在
社會上,他的平易近人和誠懇的待人處世態度為他樹立了“人民的總統”的形象和團結國
人的國家象徵,此外,納丹向國際突顯了新加坡的多元種族特色。
維護新加坡的多元種族社會色彩,是新加坡建國理想之所繫。李總理近日在新傳媒的訪談
中說:“我在推動這個(修憲),並不是因為我感受到來自少數種族的壓力,或是我們必
須作出一種政治姿態,而是因為我認為這是正確應該做的事。”建國半世紀來,政府也以
各族的和平共處,新加坡人意識增強為榮,但在現實上,政府還是必須未雨綢繆保障非華
族的候選人有勝出的機會。未雨綢繆是新加坡政治領導人的一貫治國作風,否則新加坡的
總統制也不會經歷從委任製到民選制度的改變。我國任何涉及國家長遠利益的體制都是一
種演進過程,體現出善於因時制宜的新加坡特色。
作者是本報特約評論員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