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輕軌前瞻自駕公車的未來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478941
2017-05-23 00:05聯合報 陶治中/淡江大學運輸管理學系副教授、中華民國運輸學會秘
書長(新北市)
量子力學帶給了科技發展一種全新觀點:「也許從未有過最終的真理,我們只是不斷尋求
更好的解釋」。因此,經由不同背景科技專家的討論、激辯、發表成果而形成良性的對話
,不但達成了比原來目標更有價值的新目標,亦突破了舊有的框架,此即科技的前瞻與創
新。
近來爭議不斷的前瞻基礎軌道建設,激發了我們對未來卅年交通的思考。面臨物聯網、雲
端運算、大數據與人工智慧盛行的時代,軌道運輸還是未來公共運輸的最佳選擇嗎?軌道
運輸運量大、安全性高、快速、可靠、便利、汙染較低、省能源,為世界各國推動永續運
輸之優先運具。然而,軌道建設的沉沒成本高,工程限制條件多,若運量需求不如預期而
造成營運虧損,終究會成為政府財政沉重的負擔。
準此,針對地方政府提出的軌道建設計畫,交通部審查重點應將未來達到損益平衡條件下
之運量密度列為軌道建設的門檻,若沿線的土地使用及運量不足以支撐營運所需要的費用
,則應優先推動公路公共運輸服務。
歐、美、日、中國均積極投入研發與測試自動駕駛車,德國聯邦參議院甚至在五月十二日
通過新法,允許自動駕駛系統在特定條件下代替人類駕駛。雖然現階段自動駕駛仍有諸多
安全、載客人數、行駛速度與環境限制等課題尚待突破,但我國仍可有一些階段性的作法
。
交通部已修正「車輛安全檢測基準」,並自二○一九年起要求新型式及所有型式大型車(
包含大客車)須符合車道偏離輔助警示系統及緊急煞車輔助系統之相關檢測規定,此可做
為國內公車製造業者發展自動駕駛公車的階段性目標,期使未來自動駕駛公車可在都會區
主要運輸走廊或公車專用道以車隊方式密集發車,在分支線上則改由司機駕駛,發揮一般
公車路線的服務彈性。
當然,自動駕駛公車系統在運能方面尚無法取代軌道建設的需求。不同運量需求自有其適
合的運輸工具。因此,世界各國在發展自動駕駛車的過程中,並未放棄軌道運輸的發展,
而是將其視為整體運輸系統的一環。我國在推動自動駕駛公車系統時,除了精進自動駕駛
控制技術之外,亦更應注重公共運輸系統的整合與分工,期使自動駕駛公車與軌道運輸相
輔相成,提供無縫且高品質的運輸服務,進而提升整體的公共運輸市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