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新國際】我們如何變得「一無所有」?(

作者: GETpoint (擲雷爆卦)   2013-12-13 14:40:19
原文連結:
http://n.yam.com/lihpao/arts/20131212/20131212980310.html
【新國際】我們如何變得「一無所有」?(上)
立報/本報訊-2013年12月12日 下午19:56
http://p1-news.yamedia.tw/MjUwOTk0NzNuZXdz/fa252a9aaeb319e7.jpg?q=60
■羅崗
2000年,哈佛大學出版社推出哈特和奈格里合著的《帝國》一書,引起當時思想界和理論
界的極大轟動,齊澤克在一篇書評中甚至大膽追問:「哈特和奈格里為21世紀重寫了《共
產黨宣言》嗎?」
資本主義如何「化公為私」?
儘管他沒有給出完全肯定的回答,甚至認為「《帝國》的主要問題在於,這本書對當前的
全球社會經濟變化過程如何為這些激進的措施創造了其所需的空間缺乏(如果不是一點也
沒有的話)分析:他們沒有能夠在當前的條件下去重複馬克思的分析,即無產階級革命的
前途就蘊含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之中。從這個角度說,《帝國》仍然是一本前
馬克思主義的著作」。然而,齊澤克自己在文章中也很難避免這種「現象分析」與「動力
揭示」之間的矛盾,他在某種程度上認可《帝國》所依據的「非物質勞動」具有知識、情
感和語言具有公共性和共用性,但他質疑的是這種溝通的公共性和交流的共用性能否瓦解
了法律和政治意義上的「私有制」呢?
更何況以資訊技術為核心的「非物質性勞動」是否構成了資本主義新的剝削和控制形式:
「所謂新(數位化)工業中的主要矛盾是如何維持(私有)財產這種形式,而這種形式只
有在利潤的邏輯下才能維持(也可參看Napster問題,即音樂的自由流通問題)。所謂生
物基因的合法使用問題不也正指向這同一方向嗎?新國際貿易協定中的關鍵因素就是『保
護智慧財產權』:如果在一樁並購案中,一家第一世界的公司合併了另一家第三世界的公
司,前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砍掉後者的研發部。(在斯洛維尼亞與德國漢克爾公司組成一
家合資公司的時候,我們的公司被迫要簽訂一個正式協議,答應不再進行任何的研發工作
!)這種分裂性的做法會將所有權這個概念帶入一個極端的辯證矛盾中:在印度,當地人
突然發現,他們用了幾千幾百年的診療方法和藥品,一日之間屬於美國公司的了,他們要
使用,就得給美國公司付錢。現在,生物基因公司已逐漸把一些遺傳基因申請為自己的專
利,我們會無奈地發現,我們身體中的一部分──我們的基因組織──已被註冊登記,它
們不再屬於我們了!」
不過,齊澤克對當代資本主義不斷深入的「化公為私」行為的譴責,卻與《帝國》希望從
「共有」或「公有」(Commons)、「公有性」或「共同體」(Community)和「共產主義
」(Communism)之間歷史與現實的聯繫中揭示「共產主義」可能性的構想不謀而合。哈
特和奈格里從「共有」或「公有」入手,指出「資本主義」興起就意味著將「公共財產」
私有化。在歐洲,因羅馬帝國的瓦解和基督教興起而產生的廣大公地,在資本主義原始積
累的過程中,最終落入了「私人」之手,以至於今天一說到「公地」,人們馬上聯想到的
就是「公地悲劇」,從而強調了「私有產權」的重要性,卻忘記了與此密切相關的「圈地
運動」中「羊吃人」的慘劇,可見資本主義是如何善於通過意識形態將其歷史正當化的。
「非物質勞動」動搖資本主義私有制根基
他們接著分析了「資本主義」將「公有」私有化的歷史過程:資本主義對「自然」這一特
殊的公共財產持有的過程,先以公共利益的名義將其轉化為「第二自然」,而最終則變成
了替私人獲利服務的「第三自然」。譬如通過在北美西部的河川上建造水壩以灌溉乾燥的
山谷,為了公共利益的「第二自然」就這樣被創造了出來;但接下來這一新財富卻交到了
農業巨頭的手中,變成替他們牟利的「第三自然」。
資本主義使得私人侵佔公共物品的迴圈得以延續下去:也就是徵收所有公有的物品;20世
紀福利國家的興衰是另一輪公共物品與私人侵佔之間的迴圈。福利國家的危機根本上意味
著通過公共基金建立起來的公共救助和分配結構,再被私有化之後,反而讓私人獲利。目
前正努力將能源和通訊服務業私有化的新自由主義潮流,乃是此一迴圈的另一個面向。這
裡面包含了原本透過巨額公共支出所興建的能源和通訊網路,將轉而由私人企業來經營。
市場制度和新自由主義在對第二、第三、第四、第五……自然的私人侵占中存活下來了。
曾經被視為「公共」(Public)這一概念基礎的「共有」或「公有」(Commons)現在被
侵佔為私人所有,卻無人能過問此事。於是,「公共」不僅在實體上被瓦解了、被私有化
了;甚至「公共」在概念上也被瓦解了、私有化了。或者,更準確地講,在「公共」與「
共有」或「公有」之間的內在關係,已經被私有財產的權力所取代。
面對這樣一種狀況,《帝國》表露出高調的樂觀。哈特和奈格里認為隨著後現代性、資訊
革命以及它們所導致的生產方式的轉型,今天似乎正分享著一種極為深遠的「共有性」或
「公有性」,其深入的程度在資本主義歷史中乃是前所未有的。其原因正在於我們所分享
的生產世界是由溝通與社會網路、互動性勞動,以及共通語言所構成,也即「非物質勞動
」的霸權所主導。經濟與社會現實不再簡單由製造和消費的物質產品所界定,更多的受到
了合作生產的服務業與各種關係的界定。生產的意義日漸偏向於指涉建構合作和溝通的「
共有性」或「公有性」。在這種新狀況下,傳統的「私有財產」概念本身-也即通過佔有
某些物品以及相應的財富衍生出來的使用與處分的排他性權利-逐漸變得沒有意義了。在
現有的框架下,能夠被佔有和排他性使用的商品越來越少;進行生產的,乃是「公有性」
(Community),而在進行生產的同時,被再生產與再定義的,也是「公有性」。於是,
在某種程度上,經典的現代私有財產概念之基礎,在後現代生產模式中逐漸瓦解了。也就
是說,當代的「非物質勞動」已經動搖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根基,重新創造出新的「
公有」和「公共性」, 「共產主義設想」實現的現實條件已經包含在「非物質勞動」之
中,用哈特的表述,即「對資本主義來說是私有財產,對社會主義來說是公共(public)
財產,對共產主義來說則是共有或公有(common)」。
資本主義的新圈地運動
與哈特和奈格里樂觀態度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齊澤克在近作《第一次作為悲劇、第二次作
為喜劇》中反覆渲染的「共有」或「公有」的危機。他指出,這個世界上幾乎所有的人都
生活在資本主義的新圈地運動之中,不僅自然資源、礦產、土地等公共資源被私有資本所
圈佔,就連我們生存依賴的水源、空氣、語言、文化,甚至物種和人類基因等也被私有化
了。這不是資本主義對特定區域和特定階層的掠奪,而是資本邏輯廣泛運用與人類主體性
自身產生的荒謬後果。
這種對「共有物」(common)的圈占已經把人類逼到整體滅絕的邊緣,具體而言,「共有
」的危機首先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表明大自然在資本主義生產
方式的威脅下已經不堪重負;二是「智慧財產權」的私有化嚴重破壞了傳統的文化、知識
與技藝;三是私人資本操縱新技術特別是生物基因技術深刻影響著人以及整個生物界的本
質和本源……如果將人類的「共有」進一步區分的話,那麼,「生態危機」威脅著人類外
在自然「共有物」,破壞的是自然多樣性;「智慧財產權」私有化剝奪著人類文化「共有
物」,毀滅的是文化多樣性;「生物基因」的資本化徵用了人類內在自然「共有物」,重
創了人類本身的多樣性……
所以齊澤克大聲疾呼,「同經典無產者『除了枷鎖沒有什麼可以喪失』的形象形成對比,
現在把我們聯合起來的是,我們處於喪失一切的危險中:威脅在於我們將被還原為抽象主
體,缺乏一切實質內容,將被剝奪掉我們的象徵實體,我們的遺傳基礎將被大肆操縱,單
調地生活在一種不宜生活的環境中。對我們整個存在的這三重威脅使我們都成為了無產階
級,被還原為『無實體的主體性』,如馬克思在《大綱》中所言的那樣」。所謂「無實體
的主體性」,指的是人類作為某種「主體性」,本應該對應著由自然、文化和自我構成的
社會「共用」的「實體」,但資本主義不斷地圈佔原本「共用」的實體,掏空了自然、文
化乃至人本身的「內容」,使之成為「無實體的主體性」,也即新形勢下同樣「一無所有
」的「無產階級」。
(本文作者任教於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圖說)齊澤克於英國利物浦演講,圖攝於2008年3月17日。(圖/Andy Miah攝 來源/
維基共享資源)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