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施里芬計畫存在之謎 [2]

作者: jimmy5680 (不太會飛的企鵝)   2017-09-10 18:24:24
Zuber教授的重點整理:http://terencezuber.com/schlieffendebate.php
辯論與新的參加者
雙方之間的爭辯開始升溫。Zuber教授說Holmes教授「重新發明了施里芬計畫」,因為德
軍在兵推中未曾實施大規模的左翼迂迴,而Holmes教授則辯解說對方誤讀了自己的文章,
並且補充了許多細節來支持自己的論點。雙方的討論甚至涉及到施里芬寫作時使用的德文
文法。
大抵來說,雙方的主要論點沒有改變,Zuber教授堅持認為施里芬計畫要求的兵力不切實
際,並且與兵推部署缺乏連貫性;Holmes教授則認為施里芬計畫與後期德軍兵推具備相似
性,該計畫是德軍戰略思維的結晶。
雙方的辯論到後來愈發關注在施里芬計畫中的「幽靈師」,也就是德軍實際兵力與該計畫
需求的差距。Zuber教授認為與現實戰鬥序列相去甚遠的計畫不可能是實戰方針,Holmes
教授則認為供需差距沒有那麼大,德軍完全有可能是預測透過擴軍可以達成的目標,以及
即便兵力與1906年的施里芬筆記不符,加強右翼以迂迴法軍的策略仍在1914年被實施。
在2003年,Robert T. Foley教授參加了討論。他基本上支持施里芬計畫存在的論點,也
同意德軍的迂迴幅度不必太大,換言之,他比較支持Holmes教授的論點。他特別關注日俄
戰爭所造成的法、俄戰略部署變化,以及德軍建造防禦工事,對德軍在1900年到1905年的
戰略思維的影響。
Foley教授認為德軍在1900年與1905年的戰略思維是連貫的,但是考慮到法軍部署逐漸趨
向防禦且向北延展,再加上德軍自己也有比較強力的要塞線可供運用,德軍愈發強調集中
兵力於北側以進行打擊與迂迴。
Zuber教授認為Foley教授對文獻的解讀有誤,並且沒有解決德軍兵力與施里芬計畫不符的
問題,同時對於德軍的梅斯要塞區的建築進度也判斷錯誤。雙方針對一些文獻的解讀做了
一些討論,包含施里芬操作的兵推與實戰規畫是否有決定性的關聯性;德軍在1905年到底
有沒有預期打一場單線戰爭;德軍是否有戰前規劃過擴軍;以及要塞線的戰略意義。
2005年,Annika Mombauer教授也涉及到討論之中。不過Mombauer教授顯然沒搞清楚過一
戰初期的時間表,也相對輕視上述學者對於地緣戰略的研究,所以被Zuber教授當作是在
搞笑。
在2008年,Gerhard P. Gross教授也參加了討論。Gross教授主要與Zuber教授爭辯關於晚
近公開的文獻的議題,討論這些剛在2007年被公開的文獻對於先前的辯論是否造成了影響
;Gross教授傾向於支持施里芬計畫存在的論點。
這一串爭論的背後意涵,在後期的諸多論文中有所提及。Zuber教授認為德軍高層不應該
為挑起一戰背黑鍋,因為他認為施里芬所實際提倡的其實是一個防禦反擊的作戰,在歷次
兵推與一戰的起始階段中,德軍的戰略部署都較法、俄為慢,並未籌謀搶先攻入協約國的
領土,反而是透過防禦反擊來重創協約國的兵力,從而創造出發起攻勢的機會。
Zuber教授認為傳統觀點認為德軍的戰略思維導致德國挑起一戰是個迷思,施里芬計畫根
本就不存在於德軍的戰略規劃當中。
後期辯論內容與結果
辯論在2009年開始收束。Holmes教授認為施里芬計畫的需求兵力不是九十六個師而是九十
個師,並且在分析後認為德軍理論上有能力在開戰後擴充到勉強達標的規模。他因此認為
雖然德軍可能未曾試圖將施里芬計畫付諸實現,該計畫仍可視為德軍伸手可及的願景。
Zuber教授予以反駁,認為Holmes教授的德軍戰鬥序列模型有缺陷,以及德軍無論如何都
不可能達成施里芬計畫中的龐大兵力需求。
雖然德軍在1906年到底有沒有實施施里芬計畫的能力與打算,辯論的雙方並未達成共識,
但是雙方都同意一個論述:德軍缺乏在西線實施大規模包圍殲滅戰的兵力,所以自巴黎以
西繞行完全不可行。
2014年,Holmes教授在Absolute Numbers一文中探討了施里芬計畫的一些部署細節,以及
該計畫與德軍1914年作戰的關聯性。他已經完全支持Zuber教授的部分見解,諸如施里芬
認為兩線作戰時德軍必須採防禦反擊,以及德軍缺乏充分兵力以實施所謂的施里芬計畫;
儘管他仍認為施里芬計畫所指涉的大規模殲滅戰在德軍單獨對法開戰時是可行的方針,也
認為小毛奇在1914年夏季確實是追隨了施里芬計畫的概念。
Holmes教授最新的論點,因此轉變為以下幾點:
施里芬計畫並非德軍針對兩線作戰困境的解決方案。
施里芬認為兩線作戰時應善用內線優勢,實施防禦反擊。
小毛奇以不充裕的兵力,在錯誤的情景下實施施里芬計畫。
小毛奇的失敗並不是因為修改施里芬計畫,而恰恰是因為計畫不可行。
小毛奇在邊境戰役結束後,意識到困難而試圖把目標轉變為法國的要塞線。
這是目前此一爭辯的最近期進展。
總結:
雖然Zuber教授稱施里芬計畫不存在確實有些大膽,也因此蒙受一定程度的批駁,但是他
提出的一些論點似乎在討論過程中得到對手的認可。
無論施里芬計畫究竟是否有被德軍當作正式的戰略方針,該計畫的內容都很有可能與傳統
觀點相左;透過繞行巴黎以西而遂行殲滅法軍主力的策略,在德軍未能在戰前大幅擴充兵
力的情況下,毫無成功的機會。德軍在邊境戰役中的合理目標,應該是法軍的東部要塞線
,但是德軍右翼兵力過度延展,導致面臨英法聯軍的強烈威脅,從而造成決定性勝利無法
迅速達成。
個人心得:
我覺得這種基於冷戰後才公開的文獻進行嚴謹探討的研究相當有趣,尤其是很明顯對過往
的認知提出了翻案。
施里芬計畫在史實中德軍兵力的框架下完全不可行,這個論述已經得到證實,不過我反而
會認為這個討論點出一個很大的疑惑,那就是根據Zuber教授的論述,德、法雙方都在一
戰前預測到大規模的戰鬥必定會發生在阿登與洛林地區,結果到了二戰的時候,甘莫林卻
基於山區不利於車輛行動的假定,僅部署少量法軍在阿登地區?德軍在一戰初期右翼兵力
不足以威脅法軍側翼,結果甘莫林仍認定要把二戰法軍主力投入比利時中北部?
或許,甘莫林戰略能力低落的程度比我之前認為的還要更為嚴重。
作者: kuma660224 (kuma660224)   2017-09-10 18:36:00
甘莫林時代是多了裝甲部隊因素,所以考量不同?當時對裝甲部隊印像比一般運輸車輛還不可靠雖然已比一戰時滿場拋錨好多了。
作者: PAULDAVID (oops)   2017-09-10 19:54:00
履車的故障率耗損率本來就勝過輪車啊 平均來講甚至到現在都沒變
作者: amurosheu (Oberleutnant Amuro)   2017-09-10 21:10:00
還是很容易故障,印象中德軍戰前的進軍還被邱吉爾嘲笑了一番,但正因為戰前的實驗性運用所以加強這方面的缺失的對應方式...但其他國家就不見得如此。
作者: Swallow43 (絕對領域命者)   2017-09-10 21:34:00
進軍奧地利時,德軍一個裝甲師戰車的拋錨率是1/3以上
作者: Hartmann (銀之朔風)   2017-09-10 21:34:00
嗯,德法雙方會一致認為一戰如開戰,會再亞爾薩斯洛林大打,應該是基於判斷法軍一定會想收復失土吧,若如此,則二戰不這麼判斷到似乎正常,因為法國已收復失土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