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充一下。
※ 引述《roy0204758 ( )》之銘言:
: 板上似乎比較少關於戰爭心理學的介紹, 小弟在此拋磚引玉. 這本書出版20年了, 作者是
: Dave Grossman, 去年有中譯本.
: 這本書主要是在介紹士兵的殺戮行為做系統性論證. 其中有點相當耐人尋味- 在以往的戰
: 役中, 多數人在真的踏上沙場時, 往往成了不願真的殺敵的士兵.
: 從前膛槍時代就有過大量的案例, 證明在實戰上士兵的武器命中率低劣到無法只用武器天
: 生缺陷來解釋. 就算到了南北戰爭那前膛後膛萬國牌齊放的年代, 在那些著名的血腥戰場
: 如冷港, 血腥巷, 蓋茲堡會戰中, 雙方都非常接近彼此, 甚至維持火力互射好幾個小時.
: 長時間的統計表示, 滑膛槍的每分鐘平均命中數只有一到兩人. 而在著名的蓋茲堡會戰後
: , 戰場上找到27574把前膛槍, 其中接近90%裝填但未擊發, 其中又有12000多把多次裝填.
: 這些人有可能真的都是因為緊張, 火藥受潮或操作失誤嗎? 答案應該是否定的- 6000多把
: 槍裝填了三到十次, 而操作這些武器的士兵多半都有射擊經驗.
上面這個案例很有名,講南北戰爭的書很少不提。不過通說通常還是認為前膛槍
以及黑火藥的問題比較大--槍砲隆隆加上煙霧瀰漫,以及前膛裝填很難確認子彈是
否擊發的狀況下,誤會的士兵自然是一再重複裝填,所以才會有遺留戰場上的27500把
槍裡將近一半都裝了兩發子彈,另外6000把槍裝了3-10發子彈的荒謬情形。
最誇張的是有一把槍裝了23發彈藥,實際上裝到槍口快滿出來。
南北戰爭當時的士兵有個不好的習慣,通常都瞄準過高,命中率因此很低--據
說在戰場上每撂倒一個敵人,必須用掉240磅火藥以及900磅鉛彈。儘管那時使用的已
是線膛槍,在300碼處的準頭很好。
以上參見Russ A. Pritchard Jnr.《Civil War Weapons and Equipment》,pp.
48-49。
: 而他們的作戰距離理論上應該要有50%以上的命中率.
: 即使進入後膛槍時代, 1897年的祖魯戰爭的Rorkes Drift, 英軍分遣隊被人數佔絕對優勢
: 的祖魯族戰士包圍, 雙方在距離五六十公尺內的距離內交戰, 但學者Richard Holmes 估
: 計每13發子彈才命中一發. 1876年的印地安系列戰爭中, 美軍士兵在Rosebud creek作戰
: 時射擊兩萬五千次, 但領頭的Crook將軍卻懊惱地發現他的士兵平均射擊252發子彈才能命
: 中一人. 甚至到了二戰時期, 馬歇爾調查後發現- 只有15-20%的美軍地面部隊真的瞄準敵
: 人開火. 而一戰時英法兩軍的前線指揮官都有大量要親自押在後頭, 士兵才願意瞄準敵人
: -至少是假裝瞄準- 的作戰經驗.
: 答案顯而易見- 大多數的士兵在真的面對敵人而不是靶子時, 在那一瞬間就背叛了他們教
: 官的指導, 寧可虛張聲勢也不願真的殺人, 成了被良心和本能綁架的拒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