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roy0204758 ( )》之銘言:
: 板上似乎比較少關於戰爭心理學的介紹, 小弟在此拋磚引玉. 這本書出版20年了, 作者是
: Dave Grossman, 去年有中譯本.
: 這本書主要是在介紹士兵的殺戮行為做系統性論證. 其中有點相當耐人尋味- 在以往的戰
: 役中, 多數人在真的踏上沙場時, 往往成了不願真的殺敵的士兵.
我還沒看過這本書,先謝謝推薦。
關於戰爭心理學,我推薦可以看看War in History的第二十期,整本都在談這個議題,
該期的論文除了概論外,還專門討論了古羅馬、十字軍、大革命法國和兩次大戰。
另外,John Keegan的The Face of Battle應該也是這方面很重要的著作,
不少學者有試圖效仿他的研究觀點(當然也不免有人批判)。
不過我這裡要談的是從其他地方閱讀到的東西。
在Battle Tactics of the Western Front一書中,作者曾提到一戰期間的避戰傾向。
恕我不是很確定要怎麼翻譯或說明,這個狀況指的是類似「聖誕節停火」一類的事件,
雙方的前線單位締結私下的默契,並不積極互相攻殺。
某種程度來說,這有點像是「諾曼第大空降」影集中,由於出擊必須冒著危險,
部分美軍不願貿然出擊而蒙受傷亡,選擇向上級捏造戰報的狀況。
在一戰前期,這種默契並不算少見,尤其是一些比較厭戰的單位會避免主動出擊,
因為任何的挑釁或殺傷都會引致另一方的血腥回應(通常是炮轟或夜襲)。
然而這種迴避出擊的傾向會引致負面的影響,比如說無法取得戰俘和情報,
難以削弱敵軍的戰力與陣地強度,以及無法訓練部隊的戰鬥能力。
一戰期間,沒參加大規模攻防戰的部隊除了輪調到後方訓練和駐紮在前線守備,
主要的任務就是組織小規模的襲擊作戰,殺傷敵軍和抓捕戰俘。
雖然乍看之下好像是無意義的消耗戰,實際上是非常重要的戰術與戰略手段,
不過在前線官兵的眼中,任何沒有直接戰果的出戰都是令人反感的。
大致來說,鬥志高昂且不懼怕出擊的單位,就會被認為是精銳番號。
有案例是德軍向英軍單位喊話,請求雙方都不要主動攻擊,結果英軍不予理會。
所謂的精銳,在一戰後期的各國陸軍之中都佔大約三分之一;
另外三分之一是防禦陣線有餘,但是進攻稍顯不足,非精銳的其他主力單位;
最後三分之一是連防守能力都存疑的後段班部隊。
換言之,即便是經歷了長時間的戰爭歷練,列強軍隊仍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單位不堪一戰,
當然裡面不免有補充新兵的關係,但是至少我們可以清楚的知道,
要求總體戰年代的所有官兵都能夠承受面對戰爭的高壓是不切實際的。
至於像是某位叫做厄本的,不要說出擊,連送子彈都不會,就是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