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軍步槍源流與異同
本回我們先來看看南方。有研究者將南軍的馬、步槍歸類為八個類別:
一,春田來福槍1855─61系統
二,1841─55年式來福槍
三,美國造恩菲爾德來福槍
四,包含歐陸風格的仿造槍枝
五,各式後膛卡賓槍
六,進口的歐洲槍械
七,戰場繳獲的戰利品與殺肉組裝
八,各種舊式步槍(1795─1861)
以下就用這八大分類來介紹,也順便說明北軍在同類別的不同裝備。
春田1855─61系統
首先是春田1855─61系統,這主要是衍伸自1855年式春田步槍,1861年式只不過是把梅納
德膠捲底火改回銅帽。另外1855年系統有短管步槍、卡賓槍與卡賓手槍,1861年式都未採
納延續。
南軍本就有少量的1855年步槍儲備與產線,戰爭初期又強襲哈鉑斯渡口兵工廠,把北軍撤
離時未能完全焚毀的機台生產線搬遷至里奇蒙和北卡羅萊納州的費耶特維爾,因而獲得迅
速擴大量產春田步槍的能力。邦聯產線主要源自於哈鉑斯渡口,也導致南軍生產的新銳春
田步槍主要是哈鉑斯渡口版本的短管步槍。
由於南北戰爭前夕,美國境內的官方大型兵工廠只有春田與哈鉑斯渡口兩者,而後者又甫
開戰即被南軍擄獲,南北雙方其實是各執其一。換言之,單以官方掌握的產線而論,北軍
在戰爭初期並沒有太顯著的優勢,雙方的差距其實是在於民間承包廠商,畢竟北方的工業
能量遠強於南方。
南軍將產線分散兩地,造成的結果是里奇蒙與費耶特維爾的產品設計不同,前者更趨近於
原本的1855年式,後者則換上了1861年式的槍機設計。這是因為哈鉑斯渡口兵工廠在1861
年剛準備轉換產線至新的槍機,因此有著不同設計的兩種產線。不過無論是何種設計,南
軍都和北軍一樣放棄了膠捲底火,只採用銅帽。
1841─55年式「密西西比」步槍
如前篇所述,1841年式步槍乃是邦聯總統傑弗遜在軍中任職時力推的產品,和邦聯轄下南
方各州淵源頗深,這款武器在南北戰爭時仍頗受用,邦聯的民營兵工廠多有生產,供部分
邦聯部隊使用。許多民營廠商生產的槍枝揉雜了1841與1855年式的特徵。
相較於南軍,聯邦政府對於繼續生產1841年式步槍無甚興趣,採購嘗試極少;類似的裝備
包含向雷明頓採購的一萬挺「北非尖兵」步槍,是結合1841年式的槍機與1855年式槍身的
產品,且具法式步槍的外觀風格。
美國製造的歐洲風格步槍
英軍於1851年決定採納米尼子彈後,開發出了恩菲爾德來福槍,並於1853年予以改良,南
北戰爭中聯邦與邦聯都曾大量採購。在進口之餘,南北雙方也都有自行生產,南軍尤其將
恩菲爾德視為標準裝備而力圖量產。
聯邦政府的國內生產仍以春田為主,美產恩菲爾德步槍的數量不顯著,品質也較次;相較
之下,邦聯政府的國內生產槍枝雖然同樣以春田居多,算是相當積極生產恩菲爾德。南方
仿造恩菲爾德的工廠,包含最初設址於紐澳良的「庫克兄弟」工廠,紐澳良被北軍佔領時
該廠轉進到喬治亞州的雅典;邦聯軍方另外也在喬治亞州的梅肯設置從英國進口的數條產
線。
值得一提的是,李將軍在戰爭末期曾下令開發可靠的南軍制式卡賓槍,其結果是一款使用
恩菲爾德槍機但外觀更靠近春田的前膛卡賓槍。在延宕多時後,遷至阿拉巴馬的產線只造
了五百挺新制卡賓槍就被北軍攻佔,一挺都沒來得及交到邦聯士兵手中。
至於具歐陸風格的邦聯國產兵器,主要的款式之一為「德州泰勒」步槍,這款武器揉雜了
奧地利洛倫茲步槍和法式步槍的設計特徵。
下回來談進口的槍枝。
附註:梅納德膠捲底火
1855年春田步槍在開發時採用了膠捲底火這個前衛的設計,是以夾有雷汞的膠捲來取代銅
帽,槍機在擊發時會捲動膠捲。如此就能免除填裝銅帽的步驟,並且紙也比銅來的便宜不
少,一舉兩得。
然而在經過幾年的實際使用後,美軍發現膠捲底火較不耐潮濕,而且捲動膠捲的設計容易
故障,這導致美軍在1861年決定繼續使用可靠的銅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