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大家晚安
發生在1937年12月1日~12月13日的南京保衛戰,國民政府先後調集了大約十餘萬的兵力防
守首都南京,包括:
第2軍團(徐源泉,奉系張宗昌舊部)、第66軍(葉肇,粵軍)、第71軍(王敬久、中央
嫡系)、第72軍(孫元良,中央嫡系)、第74軍(俞濟時,中央嫡系)、第78軍(宋希濂
,中央嫡系)、第83軍(鄧龍光,粵軍)、教導總隊(桂永清,中央嫡系)、憲兵部隊(
蕭山令,中央嫡系)...等。
這些部隊數量看起來不少,但卻多是從淞滬戰場撤下來的疲憊殘軍,以及剛剛補充、沒有
作戰經驗的新兵。
1937年12月1日開始,在日軍調集二十萬大軍,多路並進,在日軍挾著壓倒性優勢兵力及
火力進攻下,南京守軍雖浴血奮戰仍節節敗退,日軍在12月10日已經重重合圍南京城。
1937年12月12日下午五時,南京衛戍司令官唐生智,向各軍軍長下達當夜十一時「大部突
圍,一部渡江」,意即總部跟第78軍從下關過江,其他部隊正面突圍。
但因為撤退消息提早外洩,部隊各級指揮混亂,人心惶惶,絕大部分的守軍部隊爭相直奔
下關江邊,意圖北渡長江突圍。因為爭先逃生,部隊及難民塞爆城門及江邊,撤退情況完
全失去掌握,船少人多,12日晚上,真正能安全渡江的人不多;除了74軍,因軍長俞濟時
是交通部長俞飛鵬的侄子,事先留下一艘小火輪,所以74軍得以有五千多人渡江安全撤退
。
而負責掩護主力部隊撤退、駐守南京城北面烏龍山要塞的第2軍團,按計畫是要最後撤退
的,但軍團長徐源泉12日下午撤退會議一結束,就帶著部隊乘坐事先控有的民船渡江,成
了最早撤退的部隊...。13日拂曉,日軍輕鬆佔領烏龍山要塞,日軍海軍及陸軍步兵隨即
封鎖長江江面,攻擊渡江中的撤退守軍,造成大量死傷。
僅粵軍葉肇的66軍跟鄧龍光的83軍依照唐生智的指示,向日軍陣地正面突圍。
以上寫了那麼多的背景敘述,想討論的是以下:
為什麼面對重重包圍,且具壓倒性火力、兵力優勢的日軍,這兩支粵軍部隊還可以突圍
成功,兩個軍長葉肇跟鄧龍光都脫險,嗣後兩軍也各收容約兩千殘兵,反而主動向火線
突圍的部隊,可以突破日軍重重包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