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lucifax (虎爺:犬科動物給我滾開)》之銘言:
: 像是 毛利 少輔次郎 元就
: 新羅三郎 義光
: 前田 又左衛門 利家
: 前田 慶次郎 利益
: 請問中間的名字是怎麼取的?
那個少輔貌似官位的意思。
養老令頒定的時候,有引進所謂「四等官」的制度。四等官原是隋唐時期官署組織的原則
主要是:
主官 負機關全責 類似現在機關長官有簽批公文的權力&責任
通判官 輔佐長官 對機關內部也是有全面統籌的責任
判官 負責機具體際事務的主管 會分組辦事
主典 負責文書、庶務的官員 如抄寫、歸檔等
這些官員在各機關辦事,會有不同的職稱。而且四等官只是分類,各機關的員額、職責都
可能有所不同。
比如說總管國政的太政官,四等官的分布這樣:
主官 太政大臣、左大臣、右大臣
通判官 大納言、中納言
判官 少納言 (左右)大弁、中弁、少弁
主典 (不記得)
太政官的內部,除了「議政官」(各大臣、大、中納言)外,還有內部機構左、右弁官局,
處理與各省 (部門) 之間的關係。左弁官局處理中務、式部、治部、民部的事務,右弁官
局處理大藏、兵部、刑部、宮內各省的事務。在各弁官局內,大弁又相當於主官,中弁與
少弁則處於從屬的地位。
要注意的是,太政大臣不是常設官,而左右大臣官名的「左右」與各弁官局並無關係,都
有通盤掌理國政的權力。
太政官對各省發下「太政官符」(可以想像為行政院訓令),各省內部也有相應的組織:
主官 卿
通判官 大輔、少輔
判官 大丞、少丞
主典 (不記得)
所以說,那些人名裡面的官位,大致上有這麼一些典故。如信田織長有個彈正忠的外號,
(蒙各大指正:應為「織田信長」)
就是因為彈正台 (等於隋唐的御史台) 裡面是這樣:
主官 尹
通判官 弼
判官 大忠、少忠
主典 (還是不記得)
還有那些「OO衛門」,則是指五衛府裡面的官職。
官職一般情形,太政大臣正從一位,左右大臣正從二位,大納言正從三位。各省卿正四位
但除九位十八階外,四位以下每階更分上下,而中務省卿鶴立雞群,正四位上,其餘七省
正四位下。
為什麼會有大臣可以「正從」位都有呢?
官職的品位 (此處以養老令為準) 則與中國有點區別。中國有職事官 (實際官位) 與散官
(代表地位的官位) 兩種。唐代,如果散官為光祿大夫,就一定是正二品。也就只能擔任
正二品的官。官品是跟職務走,不跟官員走。
但日本沒有散官,直接以「某位」來表示官員的高低,所以日本書記裡面就常有「授左大
臣從一位橘宿禰諸兄正一位」這樣的講法。自然每個官位都只能由一定品秩的官員來擔任
所以就左大臣而言,不是說左大臣「是正二位的官」而是「要由正二位或從二位的官員出
任」。
後期的德川家康授正二位內大臣,這其實是個律令制以外的官位。內大臣的原形是內臣,
第一任是藤原鐮足。當年藤原氏雖然是大化革新的有功家族,但日本門閥概念根深蒂固,
藤原氏地位還不夠出任左右大臣,要到其子藤原不比等時才有出任左右大臣。內大臣的意
思就有點類似黑官,給沒資格的人先做做,先負實際責任,有名望後再出任正式官職,這
點恐怕是家康所意料未及的。
不過繞了這麼一大圈,還是那句話。XX兵衛、衛門、輔,都是指官位。
除私名之外,日本人有姓有氏,氏等於中國近代意義上的姓氏,姓 (kabane) 類似印度的
種姓,不過可以由天皇頒詔改變,意涵是該氏族對於朝廷的關係。在天武天皇改革後,主
要的姓有真人、朝臣、宿禰、忌寸、伴造、臣、連、稻置等,真人多為皇胤,朝臣為中央
文官貴族,宿禰、忌寸都是地方上的武官。所以理論上,冊封信田、豐臣,都應該賜與宿
(應為「織田」)
禰姓,而源平兩大武將氏族,到戰國還姓朝臣,就顯得不倫不類了。
姓是可以改的。橘宿禰諸兄後來就變成橘朝臣諸兄。不僅如此,式部省的主要任務之一,
就是明辨姓氏,來隔離貴族、庶民。
日本所謂渡來人 (外國人搭船到日本定居者),其中一大集團為秦氏,姓伴造,據說與始
皇帝有淵源,這就無法考證了。
按例稱「氏+姓+名」為正式,而「氏+名」為簡稱。氏與名間,要加一個の,所以讀吉備
真備要讀吉備の真備。而豐臣秀吉好像也是豐臣の秀吉為正規,但是沒見過有真的這樣讀
的。
另外阿倍通安倍,阿倍氏有個阿倍內麻呂,在飛鳥時期擔任右大臣,要讀為阿倍の內麻呂
現任首相安倍在字面上有點沾親帶故,不知道要不要念安倍の晉三 (汗)
類似的叫法還有紫式部、清少納言、御堂關白等。這種官職代稱相當普遍,不代表本人真
的擔任過那個官。紫式部為內命婦,根本不可能在式部省作官,這樣稱呼只是因為有近親
在式部省做過而已。至於藤原道長,本人沒做過關白,但因為藤原家世代獨霸攝關,且道
長的權力較祖上、苗裔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就稱他為關白了。